今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6版
報道了正在翔安
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舉辦的藝術展
這場展覽你來看了嗎?

以下是報道詳情↓↓↓
近日,一場匯集了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72位藝術家作品的展覽在福建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舉辦。其中,12位泰國藝術家就地取材完成的藝術裝置尤為吸引觀眾注意。過去近10年間,北歐當代藝術中心已經策劃舉辦了200多場類似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
北歐當代藝術中心位于廈門市翔安區(qū)一個名為澳頭的小漁村,它的創(chuàng)始人是瑞典籍華人藝術家王彤和祖籍廈門的策展人藍蘭夫婦。自2017年建成以來,北歐當代藝術中心已經成為一個活躍的中外文化交流平臺,吸引了數百位外國藝術家走進澳頭,觸摸當代中國的脈搏,感受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
01
中外文化在這里交流碰撞
“除了新冠疫情那幾年,北歐當代藝術中心每年都會舉辦至少4場10位藝術家以上的作品聯(lián)展,每次展覽時間為兩三個月。這里還會舉辦很多有意思的活動。澳頭這個漁村因為北歐當代藝術中心的存在而悄然發(fā)生著變化。”
一個用鐵絲編織而成倒立的“人”,手中拿著“手機”,雖然只有半張臉,卻讓人能清楚地感覺到他或她的目光緊盯手機屏幕,在彎曲的頭頸下方,是一個圓球。
鐵絲是隨處可見的廢舊圍欄原材料,圓球材質是普通的不銹鋼??粗煜げ牧献兩頌樗囆g呈現(xiàn),觀眾們興致勃勃。

《潛行追蹤者》
北歐當代藝術中心館長藍蘭說
“這個雕塑作品名為《潛行追蹤者》,通過人與電子設備之間的關系來觀察和理解數字世界,表現(xiàn)信息時代某些方面的扭曲和混亂。不銹鋼圓球代表地球,鐵絲網格‘人’則充滿網絡化意象。這次參加展覽的泰國藝術家素欽·素吉利用在當地找到的廢棄材料,花了兩三天時間完成了這件藝術作品?!?/p>
這件作品是3月16日在北歐當代藝術中心開幕的“經度”國際藝術展的一部分。此次展覽持續(xù)至4月30日,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72位藝術家參展,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綜合材料等多種藝術媒介,內容涉及文化認同、全球交流、社會發(fā)展與自然環(huán)境等議題。
“北歐當代藝術中心已經舉辦了200多場展覽。除了新冠疫情那幾年,我們每年都會舉辦至少4場10位藝術家以上的作品聯(lián)展,每次展覽時間為兩三個月?!彼{蘭介紹。比如,2024年11月的“藍色夢想2024·日出海上”國際當代藝術展,匯聚了來自中國、泰國、菲律賓、澳大利亞、美國、德國、法國等國的35位藝術家。2024年4月的“社會性的藝術——北歐藝術家當代藝術展”,邀請了11位來自瑞典、丹麥、挪威等北歐國家的藝術家參展。

北歐當代藝術中心還會舉辦很多有意思的活動。比如每個月一場的北歐電影沙龍。“每場沙龍都有主理人,我們會選擇一部非商業(yè)電影,組織討論。”藍蘭介紹,“我們還曾經與住在廈門的一位德國藝術家和一位菲律賓藝術家共同發(fā)起過一個環(huán)保項目,名為《迷路的魚》,完成的10個作品捐給了當地一個公園。其中一個作品《金龍魚》,所有魚鱗都是用廢棄的CD碟片做成,這些碟片是面向所有住在廈門的外國人征集而來?!?/p>
澳頭這個漁村因為北歐當代藝術中心的存在而悄然發(fā)生著變化。藍蘭回憶起剛開館時,很多村民經常一邊看一邊問:“這是什么東西?”“村民很愛問,我們就慢慢講?!彼{蘭說,“到后來,村民比我們還會講,還加入自己的各種演繹,很有趣?,F(xiàn)在只要有展,他們就呼朋引伴地來看?!?/p>
02
通過駐地創(chuàng)作實現(xiàn)深入交流
“當地采風、就地取材、精心創(chuàng)作……我們一直強調在地性,強調作品要和當地有鏈接。不同文化在這里實現(xiàn)了深層對話與交融?!?當地采風、就地取材、精心創(chuàng)作,這是北歐當代藝術中心舉辦國際藝術展的一大特色。
“我們一直強調在地性,強調作品要和當地有鏈接。每次舉辦展覽,我們一定會邀請一批國外藝術家提前入駐澳頭,進行駐地創(chuàng)作,時間為10天左右。藝術家們深入了解當地文化,探索在地材料,并與當地社區(qū)展開多維互動。他們不僅對當地文化進行獨特解讀,也在作品中展現(xiàn)在地文化與國際藝術的對話與融合?!彼{蘭說,“展覽中當然也會有國外藝術家郵寄過來的作品,不過,我始終覺得,在當地創(chuàng)作的作品更能體現(xiàn)文化交流的互動性。短暫的鏈接常常會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從零開始,駐地創(chuàng)作,這對藝術家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戰(zhàn)。”

此次“經度”國際藝術展邀請了12位來自泰國的當代藝術家進行駐地創(chuàng)作。藍蘭對其中一件包含糯米元素的作品印象深刻:“這位藝術家到澳頭后吃的第一頓飯是糯米飯,糯米也是他們在泰國的主食之一,這給了他靈感。”

《鄉(xiāng)村背景下的泰國華人之美》
泰國藝術家諾帕南·巴利西這樣闡釋自己的作品
“這件名為《鄉(xiāng)村背景下的泰國華人之美》的藝術作品探討了中泰文化在鄉(xiāng)村生活中的美學表達。作品中的白色部分是糯米做的。糯米是中國的傳統(tǒng)食物,也曾作為中國長城磚塊的黏合劑,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而在泰國,糯米也在傳統(tǒng)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作品的造型靈感來源于泰國的鶴和廈門的白鷺,象征著吉祥、繁榮與長久的健康。”
“這幾天,我在廈門多地走訪參觀,了解這里的風土人情,欣賞自然風光,這些都為我的藝術創(chuàng)作積累了素材。我也在這里看到了許多古老的物件、文字,感受到了傳統(tǒng)氣息,所以我在作品中把泰國古代音樂跟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未來,我希望能帶更多的藝術家來到翔安走走看看,開啟藝術創(chuàng)作之旅?!边@是此次參展的曼谷吞武里大學美術與應用藝術學院院長馬泰欣的澳頭感言。
“這就是在地性的魅力。不同文化在這里實現(xiàn)了深層對話與交融。”藍蘭說。
03
讓世界看見中國文化的美好
“世界上很多偏見、誤解都是源于信息的匱乏,面對面的交流有助于增進互相了解。我們希望能夠溫柔地、含蓄地讓世界看見中國文化的美好。”
在北歐當代藝術中心,王彤和藍蘭實踐著他們對文化交流的理解。這里凝聚著他們的付出,也見證著他們的感動。

“我們邀請的藝術家大都是第一次來中國。不過,只要他們來過澳頭一次,就會不斷地到訪中國。有的是自己到各省份旅游采風,有的還會帶著親朋好友來?!蓖跬镁尤鸬?0多年,曾在丹麥皇家美術學院、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擔任客座教授,目前擔任泰國曼谷吞武里大學的碩士與博士生導師,他說自己在這種文化交流活動中收獲了很多感動,“我們曾不止一次邀請瑞典藝術家朋圖斯來參展,他和夫人、丹麥藝術家蒂娜都愛上了中國文化,他們家中隨處能看到這種熱愛:客廳掛著一幅鄭板橋‘吃虧是?!耐赜?,桌上擺著漳州窯瓷盤,沙發(fā)上鋪著中國牡丹和鳳凰圖案的中國土布,他的作品中也蘊含著中國亭子等豐富的中國元素?!?/p>
“社會性的藝術——北歐藝術家當代藝術展”上,挪威藝術家尼爾斯的裝置藝術“妙奇屋”邀請觀眾參與編織,并在懸掛的細線上寫下他們的夢想。
北歐當代藝術中心邀請過來的藝術家們在澳頭駐留期間,除了藝術創(chuàng)作,還會練太極、唱南音、學書法、學國畫……完全是全身心、沉浸式感受中國文化。
“世界上很多偏見、誤解都是源于信息的匱乏,面對面的交流有助于增進互相了解?!蓖跬嘈牛霸诮涣鞯倪^程中,其他國家的藝術家在中國文化中得到靈感,進而將其融入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這是對我們文化的最好推廣,我們希望能夠溫柔地、含蓄地讓世界看見中國文化的美好?!?/p>
王彤和藍蘭對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動不僅體現(xiàn)在北歐當代藝術中心的活動上?!霸谌鸬渌箮祠斊帐校覀儾邉澚艘粋€‘糖盒子’計劃,2011年至2017年共辦了32場‘聚焦中國’的展覽及文化活動,辦了‘陶瓷回歸中國展’‘中國彩墨——福建藝術家展’‘東方繪畫精神與表現(xiàn)’座談會等。前兩年,我們在瑞典創(chuàng)辦了文化中心。去年廈門國際海洋周的‘藍色夢想 2024·日出海上’國際當代藝術展就同步在那里舉行。”藍蘭說,“我還有個夢想,希望能推動家鄉(xiāng)的閩南文化走出去。
“文化需要交流與融合。文化因不同而有趣,交流的根基在于知己知彼、不卑不亢。隨著中國的開放,中國藝術家越來越多地看到了西方藝術,有機會和西方對話合作。西方也需要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積淀下的底蘊和靈感。我相信,隨著交流的深入,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彼{蘭說。

瑞典塔爾巴肯藝術中心和北歐當代藝術中心(廈門)共同主辦的“出?!}南非遺藝術展”于2024年8月亮相瑞典。圖為王彤(右二)與藍蘭(右一)在為觀眾講解。
據悉,目前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正在進行
“LONGITUDE 經度”國際藝術展
將持續(xù)到4月30日
免費對廣大市民和游客開放
歡迎大家前來參觀

經度 · 國際藝術展
LONGITUDE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公眾展期 Exhibition Time
2025.03.16-2025.04.30
每周二至周日 10:00-12:00;
13:30-18:00(每周一閉館)
開幕時間 Opening Time
2025.03.16(星期日)15:00
展覽地點 Exhibition Venue
北歐當代藝術中心(廈門)
Nordic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Xiamen

都3月底了,廈門你怎么敢這么冷??!最新預警發(fā)布……
來了沒?在翔安!有人捶丸,有人領獎品……
離大譜!4名退休老人因這事,被刑拘!
編輯\洪麗敏 來源\人民日報
一校\蔡佳怡 二校\張琳
一審\任旭萍 二審\朱毅力 三審\陳興
翔安區(qū)融媒體中心出品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