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就讓我們繼續(xù)走進王選長的世界,感受他的傳奇人生和對家鄉(xiāng)的摯愛之情。

三、王選長與“三七五”的不解之緣
現(xiàn)在,讓我們再次翻開《平川三七五》這本書,我們不禁被王選長與“三七五”之間的特殊聯(lián)系所吸引。
在大學期間,王選長就密切關注并參與了“二五減租”(即減免25%的租金)土地改革政策的勾畫與實施。這一政策在湖北14個縣試行后,成效顯著,但遺憾的是,由于多種原因,未能持續(xù)推行。

王選長是農(nóng)民的兒子,心系廣大農(nóng)民,希望他們的生活能夠得到改善。到了臺灣后,他深刻反思了“二五減租”政策在大陸失敗的原因,特別是1947年在廣西、四川兩省推行時遭遇的困境。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更為徹底的“三七五減租”政策,將租金減免幅度從原來的25%提高至37.5%(即50%×(1-12.5%))。
1949年4月14日,時任臺灣省主席的陳誠,響應蔣中正先生倡導實施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開始在臺灣推行“三七五”減租政策。陳誠深刻吸取了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教訓,努力緩和與當?shù)剞r(nóng)民之間的矛盾,積極采納并推行了王選長提出的這一政策。短短幾年間,這一政策就取得了顯著成效,農(nóng)民有了積蓄,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大大增加,農(nóng)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三七五減租”政策的成功實施,不僅讓農(nóng)民看到了希望,也讓臺當局意識到了滿足農(nóng)民擁有土地愿望的重要性。于是,臺灣決定全面實施“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這是土地改革的最終目標。為了更深入地推進土地改革,陳誠還采取了以工商企業(yè)股向地主贖買土地等辦法。
1953年,臺灣正式策劃并實施了“耕者有其田”政策。而“三七五減租”等政策的成功實施,不僅為大量地主提供了轉(zhuǎn)型為資本家的機會,也為臺灣的經(jīng)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王選長與“三七五”減租政策之間有著不解之緣,他的智慧與遠見為這一政策的提出和實施提供了關鍵性的推動,而這一政策也成就了臺灣經(jīng)濟的崛起,彰顯了王選長在土地改革領域的卓越貢獻。

四、王選長的鄉(xiāng)情
東岙的路廊,那是王選長童年里最暖心的角落。母親的身影,還有路廊邊孩子們騎在“雙疊石板”上當馬騎的歡騰場景,就像一幕幕鮮活的戲文,串起了他無數(shù)歡笑和淚水的寶貴記憶。而東岙特有的“彈糊滾豆腐”,那滋味,更是像一股暖流,深深刻在他的心坎上,成了他永遠割舍不下的媽媽的味道。

1963年1月10日,當東岙的15位漁民意外“飄風臺灣”時,王選長的心像被一根無形的線緊緊拽著,那線的另一頭,就是那片他熟稔的土地和那熟悉的味道。見到親人之后的第一句話就是:“東岙的路廊還在不?村里的那雙疊石板還在不?我怕是再也吃不到東岙的彈糊滾豆腐嘍。”這簡短的話語,滿滿的都是他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和眷戀,仿佛他的魂已經(jīng)飄過了千山萬水,回到了那個溫情脈脈的三門灣畔的村莊。
在臺灣,王選長大方地設家宴招待那15位村民,讓他們在臺灣盡興觀光,就像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彌補自己不能回故鄉(xiāng)的遺憾??墒?,他心里始終有個解不開的結——那就是沒能給母親送終。
1948年國共內(nèi)戰(zhàn)的時候,王選長的母親走了,他身在遠方,沒法回家奔喪。那種忠孝難兩全的無奈和痛楚,像一把尖刀,深深刺進了他的心。他只能托叔伯親份把母親的遺骨暫存在屋后的菜園小屋里。母親臨終時的遺言,更是像一根刺,句句都戳痛他的心。她希望等兒子回來時再辦喪事,要風風光光地出殯,但這個愿望,終究沒能實現(xiàn)。每當王選長想起這事,心里都會涌起一股說不出的痛楚和遺憾。
破四舊立四新那會兒,王選長的舅舅沒辦法,只得把王選長母親的尸骨裝進麻袋,匆匆葬在了一市法洪坑的娘家墓地。這一葬,就是好幾十年。

2024年10月,王選長的兒子王履之,從美國遠道而來,帶著對祖母的深深懷念,重修了奶奶的墳墓。跪在墓前,他淚流滿面,為父親當年沒能盡孝而痛哭。那哭聲,就像是一種無聲的訴說,訴說著王選長對母親的愧疚和思念,也訴說著他對家鄉(xiāng)的深情和無法言說的遺憾。在場的人,都被這哭聲深深打動,仿佛也感受到了王選長那份沉甸甸的鄉(xiāng)情。

我踏上這片土地,走訪村里老人,聽著王選長的故事,感受著他家族的情懷與對教育的執(zhí)著。站在他老家的廢墟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厚重的情感。王選長與他的家族,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傳奇,更是對故鄉(xiāng)的深情與對教育的無私奉獻。
感謝提供珍貴信息的人們,感謝王家興先生和王履之先生的審核,我將帶著感動與敬仰,繼續(xù)講述王選長的故事。他的堅韌、智慧、鄉(xiāng)情和政績,將永遠鐫刻在歷史長河中。
走進千年東岙古村,翻開《平川三七五》,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這位傳奇人物。讓我們銘記他,傳承他的精神,為家鄉(xiāng)發(fā)展貢獻力量。愿王選長的鄉(xiāng)情與故事,永遠激勵我們前行;愿我們珍惜身邊的親情與鄉(xiāng)情,不讓遺憾成為永恒。
感謝大家對“鳳潭清水東講村名”的支持和捧場!
鄉(xiāng)土寧海公益平臺
投稿郵箱:nbnh3889@163.com 微信18969872107
□ 參考文獻:《平川三七五》,作者王佩君
□ 圖文:水東居士
□ 編排:天姥老人
□ 審核:王家興先生、王履之先生
□ 寧波南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