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 | 十三姐

大家都知道我兒子快要高中畢業(yè)了,我們這兩年在“兩條腿走路”,就是一邊申請國外大學,一邊準備中國高考。

乍一聽這是“多了一種選擇”,好像很不錯的樣子,但是我猜全中國干這事的應該不超過個位數(shù)。所以你品,只有極少數(shù)人愿意干的事,一定不是什么快樂的事。

現(xiàn)在,一條腿基本上岸了,我才敢負責任地告訴各位:兩條腿走路很好,沒事千萬別走。

美本放榜接近尾聲,兒子目前拿了三個offer和一個waitlist。不要覺得拿幾個offer是什么牛x的事情,因為你們不知道我們拿到的拒信有多少。

昨天看到一個消息,一名非常優(yōu)秀的亞裔學生申請?zhí)傩1痪埽缓笞詺?。以前我對這種事只會感到唏噓,沒啥太大感覺,但現(xiàn)在我感觸太深了,但第一反應就是:這里面家長和老師應該承擔至少80%責任。

我親自走過申請?zhí)傩5娜苛鞒?,也知道這里面的心理起落,我想說:一個孩子人生的“彈性余量”是父母或?qū)W校給的,尤其是家庭。如果父母不給孩子釋放有彈性的價值觀,孩子再優(yōu)秀也可能滿盤皆輸。

不就是被藤校拒信嗎,我們也有一堆。

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賓大,統(tǒng)統(tǒng)給我發(fā)來拒信。你們體驗過被這么多大藤同時不要嗎哈哈哈哈哈哈。

哈佛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普林斯頓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耶魯?shù)模?/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賓大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斯坦福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你看,一頓操作猛如虎,個個都來say sorry。

要是像那個孩子一樣沒心理韌性,一下子被藤校“全拒德”,會怎么樣?

那天我收到拒信,不出所料,沒有太多失望,反而順手發(fā)了個朋友圈紀念一下。

我的朋友給我發(fā)來消息,說怎么還有你這樣的家長,人家只會在朋友圈發(fā)錄取通知,只有你發(fā)拒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就是覺得我,就是有這種面對挫折和失敗特別強大的內(nèi)心,我也特別希望兒子有這種素質(zhì)。

當然,我和兒子來早就達成默契——這幾個學校對我們來說就是申請一下用來體驗人生,萬一不小心狗屎運了呢?但就算沒錄,我們寫過了那些小文書里的題目,至少知道他們要的是什么人,我們的差距在哪。

顯然,狗屎運沒有那么容易拿到,畢竟實力也沒到。

我反復跟孩子說:其實也不是你實力不行,是我們的路徑和平臺完全不同,能拿到offer已經(jīng)很幸運了。

重要的是,也不是只有進了大藤才叫有實力。

我覺得那些沒錄好學校、沒考出好成績、沒有達成大人的要求就尋死覓活的孩子,都面臨相似的困境——外界要求和評定標準單一,且無彈性。

比如一直跟孩子說“你一定要考上xxx學?!?,“你必須考進年級前五名”......

而我這個奇葩,跟孩子說得最多的是:沒有任何目標院校,申請一些喜歡的,錄那個都好,都不錄就不錄,我們參加高考分,考上那個上那個,你盡力就行。

在申請時我屢次認真跟他分析前30學校里哪些學校哪些專業(yè)最強,又現(xiàn)學現(xiàn)賣美本體系不以排名論英雄,還熬了一堆雞湯,盡量給他一些選擇20名以后學校的優(yōu)勢在哪......我不遺余力地讓孩子明白這件事的終極奧義,和中國高考憑分數(shù)定乾坤的區(qū)別之大......

每個人對“名?!钡恼J知,最初就是來自于父母的灌輸,其次是社會影響。

對我來說,除了哈耶普斯麻這幾個頂級藤,其他的其實差不多,美國就是這樣,看學校更要看專業(yè),比如我們拿到offer的UMICH,有不少專業(yè)都是排名前幾。

不迷信頂級名校,和中國家長不迷信清華北大的情況還不一樣。我們不迷信清華北大是因為估計考不上,在美國不迷信頂級校是因為玄學因素太多,不要孤注一擲,把孩子的價值觀鎖死。

給孩子留余地,首先是要讓孩子認清自己的短板,千萬別覺得自己這么優(yōu)秀憑什么被拒絕。

申美本這條路,我從踏出第一步之前就認真跟孩子講過:我們手上的牌遠少于其他學生。

我們是普高,公立,和國際學?;蝾^部學校的國際部學生競爭,而且是美本這種“玄學”性很強的錄取方式,本來就意味著“運氣占多數(shù)”。

比如有的學校,RD輪(常規(guī)申請)在中國大陸只招幾十人,我們就是其中之一,從這點來看真的實屬無比幸運的了。

又比如有些學校我們是在EA輪(提前決定批次)為了保底才選的,感覺憑我們的材料一定能進,結果也把我們拒了。

你說這玄學是不是特別玄。

我只會跟孩子說:這些學校進了應該是優(yōu)秀,不進不代表不優(yōu)秀。

只要我們盡了自己的努力,后面無論結局如何都不重要,不要因為沒有進最好的就認為自己失敗,人生像大海一樣非常龐大,選擇每一支細流都不能確保你最終將以什么方式匯入江河湖海,每個階段還是一樣要靠自身的意志和努力,不管當下是什么樣的,未來一定不會差。

我是個八分飽的老母親,在寫給孩子18歲成人禮的信里我說過:“認識自己很重要,實現(xiàn)你自己對自己的責任,比實現(xiàn)別人對你的期待更重要。”

給孩子留余地,第二重要的是看到孩子的成長,少一點苛刻,多一些鼓勵。

在整個申請過程中,只有我知道兒子經(jīng)歷了多少苦。

比如標化成績考試,有些考試我們在國內(nèi)根本沒有資格或條件報考,因為是公立生。所以只能去香港考。

別人有AP,我們公立學校根本沒有這個體系,所以AP成績就沒有。

別人有GPA,我們公立學校都是按分數(shù)記分,不是按GPA,分數(shù)交上去都不確定美國人是不是看得明白......

就在這種“在邊緣徘徊”的情況下,吭哧吭哧搞競賽,寫文書,參加活動,東跑西顛。

與此同時還要認真對待學校里的學習,要迎接高考,一模二模春考,他也沒有掉鏈子,成績穩(wěn)得住。

這一年多,不管在車上、在機場休息室,兒子總能倒頭就睡,累得不行。

光托福就考了三次,搶機位搶得一次比一次遠,最后兒子拼到了托福111分。

所以我看到了他的進步,他的努力,不管結果如何,我都認為他很棒。

當然,老天會眷顧每一個努力的人,現(xiàn)在他也拿到了幾個不錯的offer,也有喜歡的專業(y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成為八分飽媽媽,是我認為自己對兒子最大的貢獻。我從不要求他做那個數(shù)一數(shù)二的人,也不希望他因為要滿足大人的期待而讓自己不開心。反而,這樣的環(huán)境讓兒子很松弛,不費力地應付學習。

在很多個藤校小文書里,他都提到認為自己是個學習力和記憶力超強的人,我記得以前有個媽媽說他的孩子也經(jīng)常炫耀自己記憶力,她每次都說“就知道吹牛,記憶力好也沒見你考上最好的高中......”

但是我總是對娃說:“沒錯,你這記憶力很好,是我們家族史上最強的?!?/p>

我覺得自己做得最對的一步就是把我的松弛傳遞給孩子,從來不以結果導向定義孩子,我只會看到他的努力,成長,和對自己的責任感。

有感而發(fā),那個被藤校拒了就想不開的孩子讓人心疼,我太知道這種感受,不希望更多來自外界的“名校光環(huán)”殺死下一個孩子。

做個八分飽父母吧,過程要奔向“更好”,但成功并不是被當下定義,“以后會更好”。

我問兒子:現(xiàn)在你還堅持要參加國內(nèi)高考嗎?

他毫不猶豫說要參加。

我覺得我很欣慰,在經(jīng)歷了這么多復雜的耗時耗力的過程之后,他還是沒有放棄自己認真對待了12年的學習,要參加高考。

一個人如果把一件不太舒服的事當作生活對自己的鍛煉,他大概率會想要看到自己在不同賽道上會交出怎樣的答卷,也就意味著他不會害怕失敗,也不會因為一時的得利而沾沾自喜。內(nèi)心強大,游刃有余,八分飽的人生留有兩分從容,這就是最好的。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視頻號「格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