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盧森堡市中心一條街道被正式命名為“倪夏蓮街”(Xia Lian Ni Street),當61歲的倪夏蓮(2025年7月年滿62歲)站在揭幕儀式上時,她的笑容里既有感慨,也有釋然,這位出生于上海工人家庭的乒乓球運動員,用半個世紀的堅守,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異國的土地上,消息傳回國內,網(wǎng)友紛紛感嘆:“這樣的榮譽,在中國體壇幾乎難以想象!”

倪夏蓮的職業(yè)生涯,是一場跨越時空的馬拉松,7歲執(zhí)拍,15歲入選上海隊,20歲代表中國斬獲世乒賽團體和混雙冠軍,她的“直板長膠攻拉推結合倒拍打法”一度被稱為乒壇“怪球手”的教科書,然而,命運的轉折發(fā)生在1986年,彼時23歲的她因隊內“讓球”風波錯失世乒賽女單晉級四強的資格,之后選擇退役遠赴歐洲,對于這段爭議往事,她從未抱怨:“服從集體利益,我從未后悔!”這份豁達,讓她的人生劇本從“被迫離場”轉向了“主動重啟”

在盧森堡扎根后,倪夏蓮以37歲“高齡”站上悉尼奧運賽場,此后連續(xù)征戰(zhàn)六屆奧運會,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61歲的她與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孫穎莎狹路相逢,盡管最終告負,她卻笑得像個追星成功的少女:“和偶像交手,已經(jīng)是夢想成真!”

這種“越老越妖”的競技狀態(tài)背后,是她對乒乓球的純粹熱愛,2021年WTT斯洛文尼亞站,58歲的她爆冷擊敗世界排名第五的王藝迪,賽后卻主動擁抱對手:“別讓壓力困住你的靈氣。”兩周后的休斯敦世乒賽,兩人再度對決,王藝迪以4:0完勝,但每局比分都膠著至最后兩分,倪夏蓮的賽場表現(xiàn),早已超越了勝負,她用自己的堅持,詮釋了何為“老將風骨”

更令人驚嘆的是,她甚至成為國乒的“技術顧問”,馬龍曾私下請教她如何延長職業(yè)生涯,她幽默回應:“別學我打長膠,這玩意兒費手腕!但心態(tài)上要把比賽當游戲,輸了就吃頓好的?!卑屠鑺W運村食堂里,兩人比拼顛球的視頻風靡全網(wǎng),馬龍調侃:“夏蓮姐這顛球技術,是奶奶級童子功!”

盧森堡以街道命名致敬倪夏蓮,不僅因其賽場成就,更因她架起了中歐體育交流的橋梁,通過解說歐洲聯(lián)賽、運營社交媒體,她讓乒乓球成為“愛與尊重”的跨國語言,2023年,她促成盧森堡俱樂部與上海隊青訓合作,每年輸送歐洲苗子赴華特訓,抖音直播間里,她一邊解說比賽,一邊教中國球迷“長膠怎么接”,評論區(qū)刷屏的“倪奶奶課堂”成為獨特風景;她的“人情味”更讓乒乓競技有了溫度,東京奧運會對陣韓國17歲小將申裕斌時,她賽前送上大白兔奶糖;巴黎奧運會混雙頒獎禮上,她悄悄將盧森堡徽章別在劉國梁衣領上,國際乒聯(lián)主席佩特拉·索林評價:“她讓乒乓球超越了競技,成為連接人心的紐帶?!?/p>
倪夏蓮的人生繞不開“讓球”二字,1986年,正值巔峰的她因隊內策略調整被迫退役,這段往事曾被媒體反復追問,但她始終淡然:“我只是集體中的一份子,為中國隊掃清障礙是我的使命。”多年后,當盧森堡街頭鐫刻下她的名字時,曾經(jīng)的委屈早已化作云煙,這種豁達,讓她成為中歐乒乓的“精神圖騰”,她從未割裂自己與中國乒乓的關系,反而以另一種身份延續(xù)著羈絆,正如她所說:“看著中國孩子們在直播間提問,我就知道,乒乓的根永遠在這里?!?/p>
倪夏蓮并非孤例,紐約“曾喆街”紀念9·11華裔英雄曾喆;舊金山“李孟賢市長街”銘記推動住房改革的先驅;南極“張氏峰”致敬科學家張逢鏗的極地探索……這些街道命名背后,是西方社會對個體價值的推崇,英雄不問出處,貢獻不分領域;另外倪夏蓮最打動我的,是她身上那種“溫柔的叛逆”,面對“讓球”不公,她選擇遠走他鄉(xiāng),卻未沉溺于怨恨

年過六旬仍活躍賽場,卻從不以“悲情老將”自居,她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的主動權,永遠握在自己手中!除此以外,她更像一位“乒乓哲人”,輸球后請對手吃小籠包,直播間里教球迷接長膠,甚至計劃開“倪奶奶乒乓塾”,學費要用上海小籠包結算,這種幽默與通透,恰恰是對競技體育功利性的一記溫柔反擊

如今的倪夏蓮,球拍早已不僅是武器,更是書寫跨國情誼的鋼筆,當被問及未來計劃時,她眨眨眼:“或許我會打到70歲?誰知道呢!”這句話背后,是一個跨越山海、無視年齡的永恒命題: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她用自己的半生證明:真正的傳奇,不在于獎牌數(shù)量,而在于能否讓一顆小小的乒乓球,承載起人類最樸素的情感,尊重、理解與超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