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的樂樂最近總是悶悶不樂。
媽媽察覺出來不對勁,于是在睡前問了一嘴,結果樂樂帶著祈求的味道說:“媽媽,我們可以不要弟弟妹妹嗎”?
起初,樂樂媽媽還覺得詫異,畢竟她并沒有要二胎的打算。
后來腦海里回想起前幾天,帶著樂樂跟閨蜜聚餐時,對方確實問起自己有沒有生二胎的想法。
看著孩子眼里噙著淚的委屈樣,樂樂媽媽趕忙安撫。
其實,自從二胎開放后,像這樣的“劇情”,可能在不少家庭里都上演過。
那么如果是你,在打算要二胎的情況下,該如何回答孩子這個問題呢?
有的媽媽,可能不以為意,隨便打個馬虎眼,就糊弄過去了。
也有的媽媽,會立刻警覺,跟孩子來一場深度的溝通。
但大家也許想不到的是,一個簡單的回答,可能會決定孩子的一生。

01.2種回應,2個結局
①第一種媽媽:不以為意型
有的媽媽聽到孩子這樣的問題,可能會顯得不以為意。
常常用一些類似于“大人的事情,你別管”、“小孩子別瞎想,有弟弟妹妹多好”、“你是哥哥姐姐,要懂事”這樣的話來糊弄孩子。
可事實上呢,這種含糊不清的回答,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比如,孩子會覺得自己被忽視,認為父母不重視自己的感受。
比如,孩子會因為這樣的回答,覺得未來的弟弟妹妹會剝奪原本屬于自己的愛,從而形成抵觸情緒,甚至在未來與弟弟妹妹的相處中,故意排斥,引發(fā)同胞競爭。
再比如,在長期不滿于委屈情緒的堆積下,會影響親子關系,讓孩子變得自卑,甚至缺乏安全感。
但毋庸置疑的是,這種回答會給孩子帶來一種不安的成長環(huán)境,讓他陷入無助的內耗中。

②第二種媽媽:重視溝通型
還有的媽媽,一旦聽到孩子的發(fā)問,會立刻警覺起來。
她們會共情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進一步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內心的感受。
比如會說:“媽媽知道你在擔心什么,可以跟我說一說嗎”?
比如會說:“不管有沒有弟弟妹妹,爸爸媽媽都會一直愛你”。
再比如說:“我們一起想想,如果有了弟弟妹妹,該怎么去一起照顧他呢”?
通過這些表達,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情緒得到疏導,減少焦慮。
而且,在得到同意的情況下,孩子更容易接受家庭的新成員,甚至主動期待弟弟妹妹的出生,并且愿意去照顧對方。
最重要的是,當孩子感受到媽媽的重視后,也會讓親子關系更加緊密,也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而當孩子成長于被愛包裹的環(huán)境下,他們也更具備換位思考與共情力,并且愿意愛自己,也愿意愛別人。
所以說,一個簡單的問題,兩種不同的回答,造就的是孩子不同的人生。

02.孩子問這個問題時,媽媽該如何正確回答?
當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背后,可能產生的深層次影響時,就該知道慎重回答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當孩子表達“不想要弟弟妹妹”時,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關鍵步驟來應對。
第一步:先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們必須明白,孩子再小,也是有自己的心理動態(tài)和感受的。
所以,及時接納,就是在幫助孩子疏導負面情緒。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通過“媽媽知道你在擔心什么,是不是害怕爸爸媽媽以后不像現在這么愛你了呢”這句話,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心里的真實想法。
第二步:給予安全感。
當孩子表達出真實感受后,我們要明確的給予孩子回應。
要告訴孩子:“不管有沒有弟弟妹妹,你依然是爸爸媽媽最愛的寶貝,我們對你的愛,一點也不會少”。
通過這句話,讓孩子重獲安全感。

第三步:讓孩子參與進來。
當孩子感受到被爸爸媽媽重視時,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給孩子描述有弟弟妹妹后的美好場景。
比如可以告訴孩子“以后有了弟弟妹妹,你就是一個小老師,可以教他們玩玩具,弟弟妹妹也一定會覺得你是個超棒的哥哥/姐姐”。
通過這句話,營造幸福氛圍,讓孩子幫忙準備迎接新成員。
第四步:觀察后續(xù)反應。
如果前三步有條不紊的進行完之后,孩子仍然焦慮,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繪本、故事等方式,幫孩子理解兄弟姐妹的意義。
但是,一旦孩子仍然抱有很深的敵意和排斥,那么最好不要貿然的選擇要二胎。

其實,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都是他們內心世界的投影。
在“不要弟弟妹妹”的背后,往往是害怕有人剝奪,原本屬于自己的愛。
而父母的回答,不僅影響孩子對新成員的接納程度,更能塑造他們未來的安全感和人際關系。
所以,如果下次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不妨認真的告訴他們:
孩子,別擔心,爸爸媽媽永遠愛你。
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其實是對他們人生最好的托舉。
大家說,對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