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則“清華學霸被女網(wǎng)友騙走百萬”的消息沖上熱搜。

事件主角楊奇函并非無名之輩,他是《奇葩說》辯手、高考作文滿分的清華高材生、學生會主席,甚至參與策劃過《中國詩詞大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這個自詡“每天比昨天更博學”學霸,卻在直播間被一位自稱“北師大白富美”的女生騙得團團轉,最終損失超百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諷刺的是,全網(wǎng)非但不同情他,反而一片群嘲:“活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如今這個學霸又過的怎么樣了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完美女友”

在直播間瘋狂刷禮物的“卡卡”,從一開始就為楊奇函量身定制了人設:身高167.5厘米、體重89斤的瘦弱體型,精準踩中他“身高減體重大于70”的擇偶底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她自稱北師大心理學畢業(yè),既滿足名校情結,又暗示“高知單純”,朋友圈僅50人,每天分享自拍和雞湯文,完美演繹“不諳世事的傻白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絕的是,她砸下數(shù)十萬元打賞,甚至承包了楊奇函的護膚品開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些操作放在普通人眼中漏洞百出,朋友圈刻意營造的“單純”痕跡多明顯?但對楊奇函而言,這些反常恰恰成了“致命吸引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楊奇函在粉絲群高調(diào)炫耀:“她連標點符號都要讀出來,太可愛了!”仿佛這場戀愛不是兩個人的相遇,而是他個人魅力的加冕儀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學霸的認知盲區(qū)

楊奇函并非毫無警惕,好友帝師曾提醒楊奇函當心“倒貼白富美,他卻嗤之以鼻:“她圖我什么?圖我長得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楊奇函這種反邏輯的自信,源于他二十多年“成功”的慣性:從鶴崗小城考入清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奇葩說》用“今天更博學了嗎”打造學霸人設,每一步都印證著“只要夠聰明,規(guī)則皆可破”的生存哲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當他將這套邏輯代入親密關系時,卻暴露了致命短板,就像他在節(jié)目里得意分享的“前女友父親送房挽留”經(jīng)歷,字里行間透露出對情感關系的物化,女性是待價而沽的商品,而自己永遠是拍賣會上最搶手的藏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種扭曲的價值觀,讓楊奇函在面對卡卡時自動屏蔽了所有風險信號:一個需要破解支付密碼、每天半夜轉賬的“女友”,在他眼中不過是“崇拜者應有的誠意”。

可就是這樣一個女友,輕松騙走了楊奇函100多萬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被群嘲

事件曝光后,網(wǎng)友的評價呈現(xiàn)驚人一致:“騙錢可恥,但騙楊奇函算為民除害?!?/strong>

這種反常的輿論風向,本質上是對“精致利己主義者”的集體反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楊奇函的“黑歷史”早為這種反噬埋下伏筆,高考時他通過貼吧散布虛假信息嚇退競爭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非你莫屬》求職時跨行應聘主持人,被評委批評“把面試當個人秀”,甚至在處理學生訴求時戲謔“凍死了給你出份子錢”。

這些行為曾被包裝成“不拘小節(jié)的真性情”,但當騙局揭穿后,立刻顯露出赤裸裸的利己底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值得玩味的是,與楊奇函同屬“名校利己派”的許吉如等人也頻頻翻車,他們擅長用精英光環(huán)合理化所有行為,擠走競爭對手是“合理競爭”,收割粉絲是“知識付費”,就連被騙后都能自詡“為社會貢獻普法案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種將自私等同于聰明的思維,恰恰印證了北大教授錢理群的預言:“我們正在培養(yǎng)高智商、世俗、善于利用體制達到目的的精致利己主義者?!?/stro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自戀型人格的致命陷阱

心理學中有個“達克效應”: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

而楊奇函,更像是“高能力者的達克陷阱”,他把考場和職場的成功經(jīng)驗,錯誤移植到需要共情與洞察力的情感領域。

這種錯位在他對“博學”的執(zhí)念中尤為明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楊奇函沉迷用文言文寫檢討書、為周杰倫寫兩千字樂評、在辯論中引經(jīng)據(jù)典,但這些“才華”從未轉化成對真實世界的理解,就像他堅信“招風耳是大鵬展翅之相”,卻看不懂卡卡拙劣表演下的算計,他能背誦《出師表》,卻參不透“親賢臣遠小人”的警世恒言。

而過度自戀進一步放大了這種認知失調(diào)。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他在直播間享受“卡卡們”的鮮花掌聲時,早已把觀眾席當成了加冕臺。

那些深夜轉賬的提示音,在他耳中不過是臣民獻貢的禮樂,直到警察破門而入,他才驚覺自己不是君王,而是《皇帝的新衣》里那個裸奔的傻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精英人設的集體困境

楊奇函的遭遇絕非個例,某哈佛畢業(yè)生被“斯坦福白富美”騙走百萬美金,某投行精英因網(wǎng)戀泄露內(nèi)幕信息入獄,這些案例暴露出高知群體的共同軟肋:他們擅長解構書本里的世界,卻在真實人際交往中像個蹣跚學步的孩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種現(xiàn)象背后是功利教育的副作用,當“考上名?!背蔀槲ㄒ荒繕?,孩子們被迫放棄情感教育、社交訓練,最終變成“高功能反社會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們能在論文里分析《紅樓夢》的悲劇內(nèi)核,卻讀不懂戀人眼里的閃爍其詞;能解出最復雜的數(shù)學題,卻算不清真心與謊言的邊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正如《優(yōu)秀的綿羊》所揭示的:名校生往往活在“成功者”的套子里,用光環(huán)掩蓋內(nèi)心的焦慮,他們害怕失敗,于是用自負武裝脆弱,不懂共情,于是用功利衡量感情。

這種扭曲的生存狀態(tài),注定讓他們在某個猝不及防的瞬間,從云端跌入陷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語

楊奇函在報警后發(fā)了一條朋友圈:“就當花一百萬買個人生教訓?!?/p>

這句話的輕描淡寫,暴露了他依然未跳出自戀的圍城,比起反思,他更在意如何將丑聞轉化成新一輪流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旁觀者或許能從中獲得更深的啟示:真正的成長,不在于每天是否“更博學”,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的局限。

那些書本里學不到的常識,那些需要放下身段才能感知的冷暖,才是抵御騙局的最后防線。

畢竟,再精致的利己主義,也敵不過一句樸素的真理:天上不會掉餡餅,但地上處處是陷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有人捧著“完美愛情”送上門時,不妨先問問自己:“我配嗎?”

這個問題,或許比所有標準答案都更接近真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