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來學習一下,父母忍不住發(fā)脾氣,原來是接受了孩子內(nèi)心的投射。
在許多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常常會因為一些瑣事發(fā)生爭吵。孩子的一次任性的要求,父母的一句無心的批評,很快就可能演變成一場激烈的爭論。父母在這些沖突中往往會感到無比憤怒,甚至失去理智,跟孩子“你來我往”地爭吵或發(fā)脾氣。這種現(xiàn)象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心理機制?這種現(xiàn)象可以用心理學中的“投射性認同”來解釋。簡單來說,孩子將自己的情緒體驗投射到父母身上,而父母如果沒有足夠的自我覺察能力,就會不自覺地接受這一投射,并以孩子期望的方式做出反應——比如生氣、發(fā)脾氣,甚至失控。這篇文章將幫助父母認識到,自己在與孩子互動中體驗到的情緒,很可能并非完全屬于自己,而是孩子內(nèi)心的體驗通過投射傳遞給父母的。我們還將探討如何幫助父母學會區(qū)分自己的情緒與孩子的情緒,并以更理性、更健康的方式回應孩子的需求。

投射性認同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它描述了一個人將自己的情感或意愿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而后者則不自覺地接受并表現(xiàn)出這些情感的過程。在親子關系中,孩子們常常會通過這種方式將自己的情緒或體驗傳遞給父母。例如,孩子在校園里因為一道數(shù)學題沒做對而感到沮喪,回到家后,他可能會用冷淡的態(tài)度或任性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這個時候,父母可能會感到莫名其妙地生氣,甚至責備孩子:“你怎么這么不懂事?不開心的事情也說出來?!痹谶@個過程中,孩子的沮喪情緒被投射到父母身上,而父母如果沒有足夠的覺察力,就會被這種情緒“感染”,并做出與孩子期望的方式一致的反應。需要注意的是,投射性認同并不是孩子刻意為之,而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機制。孩子們通常還不具備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他們希望通過父母的反應來確認自己的情緒,或者通過父母的情緒釋放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