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說】

山間清明

文/水緣先生

清明前的雨下得綿密,白云鎮(zhèn)政府的走廊里飄著濕漉漉的泥土香。民政所的小楊抱著一摞倡議書急匆匆往會議室趕,紙頁邊角被雨水洇出波浪紋。推開門的剎那,她聽見王建國書記正拍著桌子:"去年黑土鎮(zhèn)清明燒紙引發(fā)山火的事兒,絕不能在我們這兒重演!"

這個場景在楊小棠記憶里格外清晰。去年剛從縣里考到鄉(xiāng)鎮(zhèn)時,她總覺得文明祭祀宣傳像打在棉花上的拳頭。直到三個月前跟著王書記去黑土鎮(zhèn)支援山火救援,焦黑的松樹林里還飄著沒燒盡的黃紙錢,那個跪在灰燼里哭嚎的老漢,讓她明白了這份工作的份量。

"小楊,你帶宣傳隊去青石村。"

吉普車在盤山路上顛簸,車窗外掠過星星點點的白梨花。同行的林業(yè)站老張突然指著遠處冒煙處:"停車!"果然在背風坡撞見個佝僂身影,正哆哆嗦嗦往鐵桶里燒紙。楊小棠剛要開口,老張搶前兩步:"劉嬸,您家三小子不是在廣東打工?用手機云祭祀多方便,這要起陣風......"

老人攥著黃紙的手直抖:"你們干部懂啥?不燒紙錢,我老頭子在下面要餓肚子的!"楊小棠摸出手機,翻出去年山火現場照片:"您看黑土鎮(zhèn)老李家,給爹燒紙把整片林子點了,現在天天去派出所寫檢查。"老人盯著焦黑的土地照片,渾濁的眼睛閃了閃。

回程時雨停了,夕陽給梯田鍍上金邊。楊小棠忽然想起什么:"張叔,咱鎮(zhèn)不是有做絹花的手藝人?"老張猛拍大腿:"對??!王家溝的王奶奶扎的杜鵑花,能引來真蝴蝶哩!"

三天后,鎮(zhèn)政府院里支起長桌。王奶奶教婦女們扎白菊,細鐵絲纏著棉布翻飛。來看熱鬧的村民越來越多,有個后生突然喊:"這假花能有誠意?"王書記不知何時站在人群后,舉起個二維碼:"掃這個能進英烈紀念館網站,給王震將軍的部下獻花——他們當年為保護咱白云鎮(zhèn)傷員,可連尸骨都沒找全。"

山風卷著松濤掠過屋檐,人群突然安靜下來。楊小棠看見最先說話的后生摸出手機,屏幕藍光映著他泛紅的眼眶。

清明當天,楊小棠跟著巡山隊穿行在薄霧里。往年嗆人的煙味變成了淡淡花香,新栽的柏樹苗掛著露珠。在岔路口遇見黑土鎮(zhèn)的李鎮(zhèn)長,他舉著手機錄像:"來取取經,你們這個'鮮花換紙錢'的點子真好。"

半山腰傳來孩童的歌聲,戴著紅領巾的學生們正在烈士合葬墓前獻花。領隊老師指著斑駁的墓碑:"這位趙連長犧牲時,兜里還揣著沒來得及寄的家書......"山風拂過漫山遍野的絹質杜鵑,真有幾只早春的鳳蝶誤把假花當成了真。

傍晚收隊時,王書記突然拐進小路。楊小棠跟著他來到處無名墳,看著這個素來嚴厲的中年人蹲下身,仔細擺好三支白菊。"這是我父親,老民政助理。"他手指撫過斑駁的碑文,"當年他走遍全鎮(zhèn)推廣火葬,被人砸過窗戶?,F在......"余暉中,山腳下新立的生態(tài)安葬園閃著微光,像撒了一把珍珠。

下山路上,王書記忽然說:"小楊,下周去黑土鎮(zhèn)交流,你準備下發(fā)言稿。"楊小棠望著遠處起伏的群山,暮色中依稀看見更多人在山路上移動,捧著花束的身影連成蜿蜒的溪流,靜靜漫過春日的山梁。

夜色降臨時,鎮(zhèn)政府大院的燈還亮著。楊小棠整理著今日數據:鮮花祭祀率91%,網絡祭掃新增注冊237人。窗外飄來艾草清香,食堂阿姨送來青團:"給你們加班的留的,豆沙餡里摻了新采的松花粉。"

咬開糯軟的

(本文系水緣微小說(ID:sy_wxs)原創(chuàng)首發(fā),作者:水緣先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者簡介:水緣先生,原名高立杰,字銘禹,號水緣先生,男,山東聊城人。聊城市作家協會會員、東昌府區(qū)同心文學社會員、中國水利學會會員;科普中國專家?guī)鞂<?、財政部政府采購評審專家?guī)鞂<?、省公共資源專家?guī)鞂<摇⑹≌少弻<規(guī)鞂<?、多家央國企評標專家?guī)鞂<摇,F就職于鄉(xiāng)鎮(zhèn)農業(yè)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水緣文學》《水緣微小說》網站及微信平臺創(chuàng)始人兼主編。喜歡散文、微小說的寫作,自2011年以來,在省市報刊及網絡發(fā)表作品100余篇20余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