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關于李嘉誠將港口資產出售給美國貝萊德的交易事件終于迎來反轉,幾乎在同一天,港口交易的局面迎來了真正的轉折。

根據港媒的報道,原本定于4月2日簽約的最終協議被按下“暫停鍵”,接近長和的消息人士稱,下星期不會與美國貝萊德簽訂任何出售巴拿馬港口的協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就在兩天前,李嘉誠仍然在繼續(xù)推進與貝萊德之間的港口交易,自3月初交易公告發(fā)布之后,引起了眾多質疑和批評,但李嘉誠似乎并沒有理會外界的各種消息和輿論壓力,仍然在按照原定計劃與貝萊德要在4月2日簽訂協議。

僅僅2天時間,形勢發(fā)生逆轉,李嘉誠旗下的長和突然表示暫停與美國貝萊德簽約,就在同一天,我國官方也發(fā)聲了,將開始審查這一港口交易。

28日晚間,市場監(jiān)管總局在回答記者關于長和與貝萊德將于4月2日簽約是否要經過反壟斷審核批準的提問時表示,“我們注意到此交易,將依法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自3月初港口交易公布之后,已經過去了20多天,如今官方終于出手,那么李嘉誠旗下長和要出售的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的計劃將迎來真正變局,尤其是巴拿馬運河的兩個港口更是直接影響我國的全球出口貿易、航運及國際物流。

官方之前的表態(tài)已經非常明確,商務部在26日打破沉默,直接批評李嘉誠是“在商不言商”,給了長和做出正確選擇的機會,但李嘉誠卻一意孤行,繼續(xù)推進與貝萊德的交易,然而2天之后李嘉誠突然暫停與美國交易,官方也將開始審查。

那么,接下來李嘉誠的港口交易將面臨以下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性:交易被直接叫停

目前長和已經暫停4月2日的簽約,但是由于這一交易的復雜性,目前交易尚未被取消,很多細節(jié)的最終敲定可能需要時間。在官方介入審查之后,我國可能將依據《反外國制裁法》等多個法律叫停這筆交易,李嘉誠的港口交易也可能成為首個被法律叫停的千億級出售案。

3月24日,我國的《反外國制裁法》生效,這意味著我國在大國博弈中從過去的被動防御走向主動出擊,面對美國挑起的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我們需要早做準備,未雨綢繆,這也是我國為應對國際單邊制裁扛起的法律之盾。

第二種可能性:中方央企接盤

李嘉誠的43個港口遍布全球,尤其是巴拿馬運河的兩個港口,更是直接關系到國家利益。中遠集團此前表達了對接手李嘉誠旗下港口資產的意向,如果中方央企出手,不僅能保住港口控制權,還能避免被美國“卡脖子”。

不過,央企要想接手,李嘉誠是以原本與貝萊德協商的價格要價,還是在此基礎上調價,這都不得而知,還是要看后續(xù)的協商以及官方的審查結果。

李嘉誠的港口出售,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場資本與國家利益的博弈?;蛟S他認為自己是商業(yè)大撤退,但是在民族大義面前,純粹的商業(yè)交易這一套已經顯得蒼白無力。況且,李嘉誠要賣港口,在沒有全球招標的情況下私下與貝萊德迅速達成協議,似乎也不符合商業(yè)邏輯。

官方“在商不言商”的直接定性,既是對李嘉誠的敲打,也是對全體企業(yè)家的警示:資本無國界,但企業(yè)家有祖國。現在無論是退出交易還是繼續(xù)交易,李嘉誠都很難全身而退。

無論結局如何,這次事件都將成為中美大國博弈下的一個縮影,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已經抬頭,全球化漸行漸遠,身處時代大潮的每一個人,都將受到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