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媽在俄羅斯海參崴烈士墓前的鮮花深深地刺痛了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幾天前,一則網(wǎng)絡視頻引起了廣泛關(guān)注——一群中國大媽在俄羅斯海參崴的"烈士墓"前,手捧鮮花,滿臉虔誠地排隊祭奠。她們或許不知道,這些墓碑的主人,曾是與中國有著復雜歷史糾葛的士兵。她們的舉動在社交媒體上引發(fā)了熱議,有人稱贊她們善良,有人則批評她們“跪久了,站不起來了!”。

看到這則新聞時,心頭一震,一種復雜而痛苦的情緒涌上心頭。

大媽們手中的鮮花,不僅刺痛了我的心,也刺痛了我們民族的歷史記憶。

一場“善意”的誤會?

從大媽們個人的角度來看,她們或許只是出于本能的善意。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逝者表示尊重是根深蒂固的觀念,無論生前是敵是友,死后皆應安息。因此,當她們看到海參崴的烈士墓,可能并未深究墓主的身份,而是出于習慣性的人道主義,獻上鮮花,表達哀思。

但問題在于,這種“善意”是否真的合適?這些墓碑背后的歷史,我們能一笑而過嗎?

海參崴,曾是中國的領(lǐng)土,在1860年因沙俄的威逼而被無能的清朝政府割讓(《中俄北京條約》)。從那時起,它就成了一個沉重的歷史傷疤。而這些烈士墓中的很多人,或許正是當年參與戰(zhàn)爭、侵占土地的沙俄士兵。面對這樣的歷史背景,中國人去祭奠他們,是否意味著對歷史的無知,甚至是一種屈服?

歷史不能被淡忘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我們曾失去過太多土地,承受過太多苦難。從鴉片戰(zhàn)爭到甲午戰(zhàn)爭,從馬關(guān)條約到辛丑條約,每一筆都是血寫的教訓。海參崴的易主,不僅僅是土地的喪失,更是民族尊嚴的損傷。

今天,當我們站在歷史的廢墟上,回望那些曾經(jīng)失去的一切,我們能坦然地去烈士墓前獻花嗎?試想,如果有一天,我們看到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向侵華日軍的墓碑獻花,我們會作何感想?如果韓國人在“獨島”爭端中站在日本烈士墓前表示敬意,他們的國人又會如何評價?

有些人或許會說,時代變了,我們要放下仇恨,面向未來。但所謂的放下,并不意味著遺忘。如果我們連最基本的歷史記憶都不去維護,那所謂的和平與友好,又有何意義?!

我們該如何面對歷史?

面對這樣的事件,我們不必一味指責大媽們的行為,而應該反思: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

一方面,這是長期以來歷史教育不足的結(jié)果。許多中國人對于近代史的了解僅限于課本上的幾頁,而這些課本往往不會詳細描述像海參崴這樣的領(lǐng)土變遷。在缺乏深入了解的情況下,很多人自然不會意識到自己行為的歷史意義。

另一方面,國人的國際觀念正在發(fā)生變化。許多中國游客在出國旅游時,并不會特別在意目的地的歷史背景。他們更關(guān)心的是購物、美食和美景,而對一座城市的歷史往往知之甚少。這也是為什么,大媽們可以毫無顧忌地在海參崴的烈士墓前獻花,卻未曾想到,這片土地的歸屬曾是我們民族的傷疤。

如何走出“精神跪族”的陰影?

有人批評中國大媽是“精神跪族”——一種習慣性地對外族表現(xiàn)出過度友善、甚至帶有自卑情結(jié)的群體。這種現(xiàn)象并非個例,在一些國際場合,我們確實能看到類似的行為:

? 有中國游客在靖國神社前拍照留念,卻不知道那里供奉的是侵華日軍戰(zhàn)犯。
? 有中國企業(yè)家在海外投資時,寧愿虧損也要“討好”當?shù)卣?,卻不愿意支持國內(nèi)的實體經(jīng)濟。
? 有些中國人在西方國家受了不公待遇,不是據(jù)理力爭,而是選擇忍氣吞聲。

這些行為的背后,或多或少都反映了一種“跪久了站不起來”的心態(tài)。這種心理或許來源于百年來的屈辱歷史,也或許是對西方、對強國的一種過度崇拜。但無論如何,如果一個民族不能挺直脊梁,它的未來注定不會光明!

該獻花的地方在哪里?

我們不是不能獻花,但我們要清楚,鮮花應該獻給誰。

在我們的土地上,有無數(shù)值得我們敬仰的英雄: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將士,抗美援朝的志愿軍,守衛(wèi)邊疆的戰(zhàn)士,甚至那些為國家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他們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敬仰和祭奠的人。

海參崴的烈士墓,或許在俄羅斯人的眼中,是值得紀念的英魂,但對于我們來說,它更多是一塊提醒我們銘記歷史的碑石!

歷史從不會遺忘,真正值得被遺忘的,是那些不愿意銘記歷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