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跑者而言,拉伸可能是除了跑步之外最熟悉的訓練內容了,拉伸對于跑者的表現和恢復都有重要意義,通過科學合理的拉伸能夠幫助跑者提升步幅,降低多余能量的消耗,達到提升運動效率的作用。
然而,有些跑者在拉伸的過程中,存在一些較為嚴重的問題,包括拉伸動作不規(guī)范、代償拉伸、以及拉伸強度和時間把握不合理的情況。
拉伸不科學,不僅不能幫助跑者達到理想作用,反而可能產生相反的不良效果,甚至影響跑者的健康,因此,跑者有必要搞懂關于拉伸的“操作說明書”!


很多跑者低估了,保持良好的關節(jié)活動度對于身體健康、以及跑步成績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從力學角度來分析,跑者的髖關節(jié)活動度每減少5度,步幅會因此縮短2-3厘米,觸地時間會明顯增加,這樣會顯著增加跑步中的能量消耗。
此外,肌肉緊繃不僅會增加關節(jié)壓力,也影響跑者的恢復能力,限制了跑者的進步,影響著跑者的健康狀態(tài)。

在跑步前,跑者需要重點關注腳踝、髖關節(jié)的靈活;同時,拉伸應該主要圍繞這些關節(jié)周圍的肌群,小腿三頭肌是影響腳踝的主要肌肉,髖關節(jié)則相對復雜,跑者需要對屈髖?。难 ⒐芍奔。?、伸髖?。ㄍ未蠹 ⒛N繩?。?、外旋?。ㄍ未蠹?、梨狀?。?、內收肌群進行活動。
或許,你會認為做如此多的拉伸會過于繁瑣,而只是選擇拉伸自己習慣(喜歡)的部位,其實,這樣做是危險的,因為,相較于整體緊張的身體,有的部位緊張、有點部位松弛的身體情況下運動風險更高!

因此,對于每一位跑者而言,拉伸應該更具有針對性,而不是盲目選擇和模仿。那么,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關節(jié)情況就很必要了,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拉伸安排,從而達到理想的身體狀態(tài)。
進行專業(yè)的關節(jié)活動度測試是理想的選擇,對跑者而言,檢查腳踝、髖關節(jié)的狀況是否合格是必要的,尤其是存在膝蓋、足部傷病的跑者。當然有經驗的跑者,可以在拉伸時感受肌肉的緊張程度、以及對稱性的問題,然后側重性的進行拉伸。


一些跑者在拉伸的時候,只是看起來像是在拉伸,與其說是在拉伸,更像是在進行“柔術表演”,根據《運動醫(y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83%業(yè)余跑者存在代償性拉伸,這導致腰部勞損風險增了42%。
因此,跑者應該認真對待拉伸這個事情,同時需要了解正確的拉伸姿勢,才能獲得健康和運動表現的收益,避免不必要的損傷和麻煩。
跑者經常做的一些拉伸動作,就有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在拉伸大腿后側肌群時,跑者會將一條腿抬高放在一個平臺上,然后俯身;而一些跑者為了追求幅度,不惜大幅度的彎腰靠近大腿,其實這樣做更多的時代償拉伸了腰部肌肉;

正確的安排是,應該保持骨盆和軀干的穩(wěn)定,這樣才能夠固定肌肉的錨點,并將軀干保持挺直的情況下彎屈髖部(縮小大腿和軀干的角度),此外,對于柔韌性相對較差的跑者而言,是不要將腿抬到較高的位置的。另外,選擇仰臥位直腿抬高的方式就能夠很好的避免腰椎代償的問題。
在拉伸臀部肌肉時,同樣也需要注意保持骨盆和軀干的穩(wěn)定,而不是依靠彎腰的方式來提升幅度。
而在拉伸時,另外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忽略了膝蓋與腳尖方向的控制。

比如,在拉伸的大腿前側肌肉時,跑者常用向后折疊小腿,一只手在身后固定腳踝的動作,此時,很多跑者容易忽略控制膝蓋的位置,讓膝蓋向外展開,這樣不僅不能充分的拉伸大腿前側肌肉,而且也造成骨盆的移動。
正確的安排是,應該保持骨盆和軀干的穩(wěn)定(不挺肚子),并保持膝蓋朝下,不向外側移動,如果拉伸不明顯,可以繼續(xù)向后拉動整條大腿。
通常,在拉伸下肢的肌群時,一般需要身體姿勢保持骨盆和軀干的穩(wěn)定,注意控制腳尖與膝蓋的位置不偏移。


拉伸和跑步一樣,需要負荷的管理,包含的因素有:強度、持續(xù)時間、組數等。
強度,是跑者需要重點注意的因素,也是影響拉伸效果的關鍵,拉伸強度過大會引起肌肉和神經的緊張,強度過小則不能達到理想的肌肉伸展效果,因此,如何量化拉伸的強度、保證強度適中是跑者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能。
在此,我們可以借助RPE(自覺用力程度分級)來衡量拉伸的強度。建議采用1-10分的區(qū)間,1-4分表示輕松程度,5-6分適中,7-9分表示艱難,10分代表極限程度。
建議跑者選擇4-6分的拉伸強度區(qū)間,即有較明顯的拉伸感,有酸爽的感受,但不疼痛!可以長期保持,能夠較輕松的呼吸。 當達到目標強度(4-6分)后,即可進行保持,然后持續(xù)30-60秒,或進行5-10次深呼吸。

一次拉伸持續(xù)時間的長短,取決于拉伸的時機和拉伸的強度。 比如,在熱身階段,為了限制拉伸對肌肉彈性的影響,建議跑者將拉伸時間控制在15-20秒/次,強度應該控制在中等或中低區(qū)間;而在訓練后的拉伸中,跑者可以持續(xù)30-60秒/次。
拉伸強度越大,對應拉伸的時間越短,反之越長。比如,5-6分的中等拉伸,持續(xù)時間30-60秒/次,而2-4分的中低拉伸強度,跑者可以持續(xù)超過一分鐘的時間,兩種方式都能達到理想的放松肌肉效果。
關于拉伸組數和頻率,現實中的多數跑者是跑的夠多(疲勞和緊張程度較大),而拉伸的少(放松),因此,不僅跑者應該堅持在訓練日放松,在非跑步和訓練日,也應該進行緊張部位和主要大肌群的部位進行拉伸和放松,可以說,跑者每天都可以拉伸和放松。

通常,每個肌群應該至少完成1組的高質量拉伸,對于緊張部位則應該完成2組以上的拉伸。
拉伸時容易緊張是跑者容易出現的問題,當跑者到達目標強度之后,一般會默默的數數,同時開始倒計時。
其實,跑者除了精準的記時,還可以采用完成一定次數的深呼吸,比如,針對熱身環(huán)節(jié),達到目標強度后,開始深呼吸3次,通過鼻子吸氣可以讓吸入的空氣更溫和,這在冬天時尤為重要;
而在吐氣時,可以稍微撅起嘴巴,減少通氣的面積,可以延長吐氣的時間,這樣能夠激活副交感神經,從而讓肌肉更好的放松。 一般情況下,吸氣和吐氣的時間比例為1:2,吸氣可以用2-3秒,吐氣用4-6秒。


總之,拉伸是跑者最方便、經濟的放松肌肉、緩解緊張和疲勞的方法;為了提升身體能力和保持健康狀態(tài),跑者應該認真對待拉伸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而科學的拉伸,是跑者獲得理想運動收益的前提和安全保障,因此,聰明的跑者會格外注重拉伸細節(jié),提高動作質量。
此外,拉伸需要因人而異,在不同的場景下,采用針對性的拉伸安排,才能夠更好的幫助跑者提升身體狀態(tài)和運動能力。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