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姜榆木
來源:洞見(DJ00123987)
導語
真正聰明的人,永遠相信有人比自己更聰明。
記得前兩年,身邊有位朋友投資了一個所謂“養(yǎng)生黑茶”的項目。
剛好那會兒我刷到類似的騙局,于是立刻跑去勸他。
誰知這位朋友卻是油鹽不進。
你說黑茶的功效沒有項目吹噓得那么厲害,他說自己做的那款不一樣;
你說相關平臺上查不到這個項目,他說賺錢的機會不可能讓誰都看到;
哪怕你把網友受騙的經歷擺在他面前,他仍一口咬定說那不是同個項目。
勸到最后,我只好放棄。
結果沒過多久,那個項目就被查封,朋友也是血本無歸。
不知你有沒有發(fā)現,身邊那些很犟的人,基本都有類似的特征。
他們做事一意孤行,從不聽勸。直到四處碰壁,磕得頭破血流,才醒悟當初的想法是多么荒謬。
都說不撞南墻不回頭。
歸根結底,會被南墻撞到的人,都是不知有南墻的人。
他們的犟,看似是性格缺陷,實則是認知使然。
1
日本銀行家半澤經手過上百個貸款業(yè)務。
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家生產鈦合金氣門的工廠。
這家工廠的產品質量很好,不過產能短缺,跟不上市場需求。
作為貸款條件,他要求引入自動化設備,提高生產效率。
誰知廠長寧可關掉車間,也決不接受這樣的貸款條件。
在他看來,打磨鈦合金氣門是精細活,必須是受過專業(yè)訓練的技師才能勝任。
但其實隨著數控技術的發(fā)展,機械加工無論在速度和精度上,都已超過了人工。
多年后想起這件事,半澤說:
“他之所以如此固執(zhí),是他的見識仍停留在機器不能取代手工的水平上?!?/p>
固執(zhí)源于無知,變通基于見識。
認知越是淺薄的人,思維越是僵化。
他們看不見實質,摸不清規(guī)律,永遠不以開放的眼光看待事物。就算有人指出他們的問題,他們仍是一條路走到黑。
想起《華為學習之法》中的一位項目經理。
他在日本開拓市場時,給當地客戶交付了一批貨物。
當時客戶的倉庫引進了最新的設備。
這種設備可以掃描指定位置上的標簽,從而實現自動入庫。
因此,客戶就以“標簽沒有貼在統(tǒng)一位置”為由,退回了這批貨。
但在項目經理的認知里,標簽貼在哪里,沒有任何區(qū)別。
反而認為這是客戶存心刁難,于是堅決不按要求重貼標簽。
無奈之下,部門經理只好換了個人來對接項目。
結果,繼任者重新貼好標簽,很快就完成交付,還獲得了本該屬于前任的項目獎金。
作家萊蒙托夫曾說:“腦子里只是裝滿自己的人,正是最無知的那類人?!?/p>
理解不了更多的觀點,就會把自己的想法當成絕對的標準;突破不了思維的局限,只能把正在走的路看作唯一的方向。
有所困者,皆困于心。
固執(zhí)己見的人,說到底是在給自己的低認知買單。
2
喬布斯負責過一個電梯設計的項目。
他提出了一個想法:不給電梯設置任何按鈕——就跟他設計的手機一樣。
但是大家認為這種設計太奇葩,團隊里幾乎所有人都反對。
喬布斯卻是格外強硬,認為自己的極簡風不會出錯。
設計師拗不過他,只好額外設計一套算法,讓電梯在每個樓層都自動停留一段時間。
結果可想而知。
這種電梯的載客效率太低,很快就被市場所淘汰。
喬布斯只好承認,自己并沒有深入了解過電梯具體的應用場景。
主持人馬丁曾說:“固執(zhí),不是一切盡在掌握時的自信,而是一知半解狀態(tài)下的自負?!?/p>
當一個人的認知,不足以思考更本質的東西,他就只能憑直覺和經驗行事。
哪怕正確的意見擺在面前,他也不愿接納,只覺得真理掌握在自己手里。
博主@瑪卡巴卡曾在一家公司做系統(tǒng)維護。
有次系統(tǒng)出現數據中斷的現象,負責的同事聯系了軟件供應商。
供應商檢修后,反饋軟件沒有問題,建議排查一下硬件。
同事是軟件工程出身,對硬件的了解并不多。
但他表示,類似問題他見過很多次,最后發(fā)現都是軟件故障。
軟件供應商只好硬著頭皮繼續(xù)檢修,然而一個多禮拜過去,還是沒能查出問題。
就連其他同事也覺得,看下硬件也無妨。
但他就是一口咬定,只可能是軟件出了問題。
最后還是博主瞞著同事,偷偷找人檢查了硬件,發(fā)現網關的硬件版本太舊。
他們更換網關只用了半個小時,卻輕松解決了拖延近半個月的問題。
本來還一臉倔強的同事,這才無話可說。
羅振宇曾說:“認知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對不同觀點的兼容程度?!?/p>
一個人如果總給人很犟的印象,只能說明他沒有足夠的見識,去考慮更多的可能性。
人所眼見總有邊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局限。
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意孤行,注定陷入思維的瓶頸,把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3
刷到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作為現代人,你會在使用打火機和鉆木取火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
可當你遇到一位住在洞穴里的部落族人,就會發(fā)現對方無比執(zhí)拗。
無論你如何介紹打火機的好處,對方依然會堅持鉆木取火。
因為他的見識,始終局限在狹小昏暗的洞穴里。
這,其實就是一種“洞穴思維”。
有著洞穴思維的人,執(zhí)著于過時淺薄的認知,排斥所有其他的可能。
學會放下內心的偏執(zhí),站在不同的位置上看待問題,才能走出洞穴,看到世界。
哈佛大學教授茱莉亞·達爾獲曾是全球辯論大賽最佳辯手。
而在生活中,她則一度是個特別犟的人。
只要是她認定的事情,她都會憑借出色的口才,讓反對的人啞口無言。
直到有一次,她在前期調研不夠充分的情況下,執(zhí)意推動一個教研項目,最后導致課題組損失了大量經費。
經歷過這件事,她不由感慨:
“沒有深入本質的了解,你所謂的維護立場,可能只是在一個很低的層次上自我消耗?!?/p>
從此每當有人反駁她,她想的不再是怎樣堅持自己的觀點。
而是倒逼自己,找出至少5點能夠支持對方的理由。
通過這種方式,茱莉亞逐漸養(yǎng)成了兼收并蓄的脾性。
每次聽到不同的聲音,她都將其視為學習的機會,用來彌補認知上的缺陷。
TED主講人馬修·謝博德曾說:
“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只看到能支撐自己想法的信息,排斥任何相反的信息。
換句話說,固執(zhí)束縛了我們的認知。但偏偏認知半徑,決定了我們能力的大小?!?/p>
放下固執(zhí)和偏激,并不意味著失去主見。
而是坦然接納自己的局限,在允許不同觀點的同時,也讓自己得到完善。
如此,你遇見的每個人和每件事,便都是來成就你的。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
“真正聰明的人,永遠相信有人比自己更聰明?!?/p>
一個人由淺薄到睿智的蛻變,無非就是從一意孤行,到博采眾長的過程。
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周圍人都不再說你犟了。
那不是你的性格變好了,而是你的認知達到更高的水平。

Photo by Joshua Earle on Unsplash
— THE END —
本號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fā)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系。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