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在《春末閑談》中說:“猛獸是單獨的,牛羊則結(jié)隊?!?/blockquote>在日常生活中,或許你也曾感到過無比的孤獨。
在深夜里,你發(fā)現(xiàn)一段直擊心靈的文字,想要分享出去卻又不知道給誰,小心翼翼挑了一位朋友,對方卻說你“無病呻吟”;
在工作中,你能力強、性格好、情商高,卻因此被同事在背后造謠,你無力改變,試探著討好同事們,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適得其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在學校里,大家耽于玩樂,嘻嘻哈哈結(jié)伴出去逛街,只有你想去圖書館復習;
室友們說你內(nèi)卷,強行喊你出去,又在期末偷偷分享給你作弊技巧……
想要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間,卻又害怕無法融入周圍環(huán)境,怕被人說“不合群”。
假如有人試圖以這樣的方式孤立你,不用憤怒、不用翻臉,只需記住“羊群效應(yīng)”。
羊群是一種混亂且無組織的生物,在一群羊前面橫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過去,緊接著第二只、第三只也會跟著跳過去;
此時將那根木棍拿走,后面的羊仍會跟著前面的羊的步伐,向上跳一下。
盡管此時棍子已經(jīng)被撤走,但他們只會機械地重復動作,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
這就是羊群效應(yīng),指的是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如果沒有自己的判斷,很容易導致盲從,因而陷入騙局或者失敗之中。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在心理學家的研究中,影響從眾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持某個意見的人數(shù)有多少,而不是這個意見正確與否。
或許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辈荒艹鲲L頭、不準愛虛榮,遇事先觀察再做決定,幾乎刻在了我們每個人的基因之中。
如果你此時正處在一個群體里,那么與群體意見不合,簡直就成為了背叛,即使你堅持的那一方是正確的,也會被人罵“清高”、“不知好歹”。
在這樣的壓力下,許多人都形成了先認同、再判斷利弊的行為模式,雖然這樣可以保證最大的安全感,卻保障不了后續(xù)的結(jié)果完全盡如人意。
你會像盲目跟隨頭羊的羊群一樣,在無意中浪費大量本不必損失的資源。
集體無意識
其實,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從眾心理是指人類在漫長進化過程中積累下來的保命法則;
在群體中只有“隨大流”,遵循群體的規(guī)則和模式,才能融入進來,被群體所認同。
同時,耗費認知資源去進行判斷和加工信息也是一項很累的工作。
很多人寧愿跟隨人數(shù)多的一方去選擇,也不愿意自己思考,賭的就是“選擇人數(shù)越多、正確率越高”。
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這一套還能行得通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很多人跟隨大眾視角,看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的“新風口”,就火急火燎沖上去做,結(jié)果賠了夫人又折兵:
真正的能賺錢的新風口,哪還能輪得上具有信息差的我們?
還有一些人聽信身邊的人勸解,認為和其他人一起犯一些小小的錯誤,就能以“法不責眾”逃脫;
就像是作弊、甩鍋、背后造謠這樣的小事,難道和其他人一起做,它們就算不上是壞事了嗎?
信息型社會影響
或許你也曾在生活中接受過這樣的信息來源:
填表格的時候不知道某一項該如何填,著急地問了身邊的人,也不管對方說的是對是錯,就像找到了權(quán)威一樣按照其所說的寫了上去。
當你做了某件事卻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否合適,于是上論壇去尋找和自己相似的人,一看到很多人也做過和你一樣的事,你立刻就安心了。
在心理學中,信息性社會影響是指個體把他人視為權(quán)威的信息來源而順應(yīng)其行為完成或者改變自己要做的事。
而當個體感受到危機存在時,信息性社會影響則會產(chǎn)生更大的作用,我們沒有時間去思考接下來應(yīng)該怎么做,只能下意識去模仿他人的行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但其實你所模仿的那個人會可能比你更加恐慌、不知所措。
這種下意識向外探求結(jié)果的行為模式,本質(zhì)上都是缺乏對自我價值感,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內(nèi)核不穩(wěn)、心態(tài)不好。
因此,在生活中,特別是危急時刻,去信任一個你不知水平如何的陌生人,還不如信任你自己。
不要再害怕被一群錯誤的人譴責、孤立,跟隨自己的判斷和內(nèi)心去前進吧。
真正可以打倒你的只有你自己,同樣,所做的某件事是正確還是錯誤的,只能夠由你自己去驗證。
-The End - 作者-專序 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有人試圖孤立你,不用憤怒,不用翻臉,只需要記住"羊群效應(yīng)"

第一心理
·四川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