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結局之前,《雁回時》的劇情迎來了無限反轉。

傅云夕被關進水牢之后,莊寒雁東奔西走、四處求人,最終憑借著通政司的奏折,敲響了登聞鼓,救下了傅云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隨著傅云夕的回歸,莊仕洋的生命迎來了倒計時。此時的莊仕洋,猶如驚弓之鳥一樣,惶惶不可終日。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莊仕洋比誰都清楚,一旦傅云夕醒后進宮面圣,那么二十年間的是是非非、裴黨案的樁樁件件,都會成為收割自己頭顱的鐮刀。

不過,莊仕洋向來是個不見棺材不落淚的人。只要還有一絲喘息的機會,他都不會放棄抵抗、原地投降。在傅云夕醒后,他借著登門拜訪的名義,再一次與女婿談起了交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既然是交易,雙方都要有籌碼。此時的傅云夕身中劇毒、時日不多,作為當年的投毒人,只有莊仕洋手里握著毒藥的配方。因此,交出毒藥配方、協(xié)助制作解藥,這就是莊仕洋的籌碼。

莊仕洋與傅云夕,彼此之間掌握著對方的生死。莊仕洋自己貪生怕死,因此他以己度人地認為傅云夕一定也很惜命。他自認為手握著配方,就能獅子開口、坐地起價。莊仕洋的算盤打得很好,他說只要傅云夕認下了裴大福義子的身份、承認裴黨財產被他藏匿,那么他愿意交出配方、雙方和解。

只是,要挾永遠只適用于有弱點的人。傅云夕不在乎自己的生死,莊仕洋的威脅就約等于廢紙。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了心中的正義,傅云夕寧愿毒發(fā)身亡,也不愿交換利益。于是,雙方之間談崩了。傅云夕甚至還當面揚言法辦莊仕洋、除掉齊王。

知止而有得,謀定而后動。從古到今,越是重要的行動,越要保守秘密。事以密成、言以泄敗從來都不是一句玩笑話。保密是成功的重要前提。

傅云夕胸有城府、腹有心機,卻偏偏選擇了明牌——當面就把自己的目標暴露給對手,這簡直是權力斗爭中的大忌。以他的段位,自然不會蠢到給敵人遞刀子的地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事實上,傅云夕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他有著自己的籌劃。對于傅云夕而言,莊仕洋固然是罪魁禍首,但是齊王也扮演著幫兇的角色。

從制造讖緯、散布童謠陷害苗貴妃開始,齊王就欠下了一筆筆血債。對于傅云夕而言,主犯從犯同時抓、新賬舊賬一起算是既定目標。在懲惡除奸的路上,莊仕洋和齊王必然是一個都不能少。

不過,裝賊捉贓、捉奸捉雙。在傅云夕來看,現(xiàn)有的證據(jù)錘死莊仕洋毫無壓力,但是想要趁機扳倒齊王卻缺乏有力的證據(jù)。何況,齊王本就是皇親國戚出身,如果沒有犯下十惡不赦的罪行,皇帝必然會罰酒三杯、下不為例。

正是有了這樣的背景,傅云夕才會故意當面說出要把齊王除掉的想法。傅云夕的想法很簡單,齊王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脾氣火爆、一點就炸,十二生肖里面他是屬鞭炮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因此,對付齊王比對付莊仕洋容易得多。

只要打草驚蛇,自然就能引蛇出洞。傅云夕想到了這一層,所以才會當面耍臉子、放狠話,聲稱要拉齊王給莊仕洋陪葬。

果然,不出傅云夕所料,他前腳把狠話撂給了莊仕洋,岳父后腳就去找齊王打小報告。更巧的是,莊仕洋為了自保,故意在齊王面前添油加醋、煽風點火。

莊仕洋既是絕命毒師,又是節(jié)奏大師。他三言兩語就拱起了齊王心中的怒火。于是,齊王就計劃趕在傅云夕進攻前將其截殺。

傅云夕故意賣了個破綻,莊仕洋和齊王就主動上鉤了。為了除掉傅云夕,齊王調動了自己豢養(yǎng)多年的死士。故事講到這里,齊王的結局已經注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古代,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向來都是一句笑話。只要不是造反謀逆的大罪,皇帝對于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往往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不是十惡不赦、株連九族的大罪,皇帝都會網開一面。

傅云夕很清楚,除掉齊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謀逆這樣的大罪。陰養(yǎng)死士、發(fā)展武裝在古代就等同于謀逆。司馬懿父子篡魏,靠的就是暗中豢養(yǎng)的三千死士。畢竟,古人也很清楚,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改朝換代的基礎就是有自己的武裝。

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為了鏟除齊王,傅云夕故意打出明牌,利用莊仕洋的口,向對方傳遞消息。不知是計的齊王果然上當受騙,他調動了自己暗中發(fā)展的死士,如此一來,無論刺殺傅云夕是否成功,他自己都已是罪同謀反的結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于是,齊王稀里糊涂地親自下場,成為了莊仕洋黃泉路上的同行人。

一場行動,雙殺對手。傅云夕這一箭雙雕的計策,果然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