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你好呀,我是暖暖。

我爸73歲生日那天,我和我妹做了一件“大逆不道”的事——強行給他過了人生第一個生日!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長這么大,連我爸生日是哪天都不知道!每次問起,他都用同一句話打發(fā)我:“生什么日,有錢天天都是生日。”

在這樣的家庭長大,我的童年過得非常平淡,沒有期待,沒有驚喜,連生日都只是日歷上普通的一個數(shù)字。

直到遇到我老公后,我才知道,只要有儀式感,平淡的日子也可以過出詩意來。這些小小的儀式,像一束光,照亮了我灰撲撲的人生。

01

儀式感,讓我對生活充滿期待

小時候,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天生日,更不知道“儀式感”為何物。

用父母的話說:“有錢天天都是生日,沒錢過什么生日?”

于是我的童年沒有蛋糕,沒有派對,甚至沒有一句“生日快樂”。聽著我同學(xué),說著過生日吃蛋糕的畫面,我心里滿是向往和憧憬!

第一次過生日,是在我領(lǐng)到第一份工資時,同事們在KTV給我過生日。蛋糕、禮物、零食……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喝醉了!

原來,過生日是這種感覺!

這種“被人關(guān)心、被人愛著、今天我最大”的感覺,真的太幸福了!

我也終于明白了父母的話,他們那一輩,生活只剩下生存,日子就變成了復(fù)印機里的紙——每一張都相同。所以,他們除了努力干活,混一頓溫飽,別無所求。

在他們看來,能吃飽比什么都重要。

而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不僅有生存,還有詩與遠(yuǎn)方。除了溫飽,我們期待平淡的生活中的小確幸。正因為有儀式感,才讓我們對每一個特殊的日子充滿了期待。

童年缺失的儀式感,就像一本沒有插畫的書,雖然內(nèi)容完整,卻少了讓人回味的色彩。

02

儀式感,治愈了我的童年

嫁給老公之后,他給我的儀式感,治愈了我的童年。

家里每次殺雞,他總會給我留一個雞腿、一碗湯,這是在娘家都不曾得到的待遇。每次吃著雞腿,我就覺得自己是這個家最小的孩子,得到了全家的寵愛。

每次我的生日,雖然不隆重,但是他總會不動聲色地準(zhǔn)備一桌子美味佳肴,外加一個蛋糕!

偶爾忙起來,我自己都忘記了,他卻從不曾忘記。

記得我懷著小寶那一年,到了生日那天,一直到晚上,他都沒有什么動靜??赡苁菓阎鴮殞毿量嘤侄嗨?,心里不免有些失落,但又忍不住自我安慰:老夫老妻了,忘了也正常。

可是,當(dāng)我洗完澡,他卻牽起我的手:“老婆,走,我們出去吃飯!”

“每次都在家里吃,你都吃膩了。這次懷著寶寶過生日,你辛苦了,我們出去吃點不一樣的?!?/p>

原本滿腔的失落,瞬間化為滿滿的感動,瞬間紅了眼眶,憋了很久才忍住沒讓眼淚落下來。

并不是因為我有多么想到外面吃飯,而是他真真切切的關(guān)懷,真的能打敗所有艱辛。

那一刻覺得,為他生孩子,再辛苦也值得。

好的愛情,能教會你重新認(rèn)識這個世界,也能治愈童年的匱乏,讓你覺得生活雖不易,但世界仍是美好的。

03

儀式感,讓孩子感到被愛的幸福

自從有了孩子之后,每個生日,我都會鄭重其事地給他們慶祝。

小的時候,他們只知道吹蠟燭。如今,三個孩子已經(jīng)學(xué)會給過生日的人送禮物了。

尤其是大寶,她總會在弟弟妹妹生日時送上一份小禮物。過生日的娃,就會知道這個日子是不一樣的,是獨屬于自己的特殊的日子。

今年大寶看了看日子,她的生日要在學(xué)校度過,她跟我商量:“媽媽,我想把生日,提前到周日,順便喊幾個同學(xué)一起來,可以嗎?”

得到我的允許后,她開心得像只小鳥。

到了周日那天,我給她們準(zhǔn)備了蛋糕和零食,公婆做了一桌子菜,他們都吃得很開心,也玩得很開心。我想,這就是生日該有的樣子。

正因為我從小就給孩子們生活的儀式感,他們也學(xué)會了在特殊的日子里給我儀式感,比如母親節(jié)、三八節(jié),還有我的生日,他們都會送我一份小禮物,弟弟妹妹會送他們畫的小卡片,大寶會制作手工花兒或買小包包等。

禮物雖然都不值錢,但是收到時,還是很開心,因為都是他們的小心意。

我想,中國每年都有這么多節(jié)日,就是為了給生活增加儀式感,給我們平淡的生活增加一些色彩的吧!

04

儀式感,讓晚年父母感到幸福

當(dāng)我成為母親之后,我才更加明白父母的艱辛與不易。也時常想著給他們過生日,但他們依然是那一句:“過什么生日,有錢天天都是好日子?!?/p>

他們說得多了,我便也就算了。也可能是他們從來沒有給過我儀式感,所以他們說得多了,我便以為他們真的從來不在乎什么生不生日的。

直到有一次,和我媽話家常時,她說起誰家老人過生日辦得多隆重!

我聽出了她語氣里的羨慕,心里有些愧疚。是啊!哪個父母不渴望被子女愛著呢?哪個父母不是嘴里說著浪費錢,轉(zhuǎn)眼就和老頭老太太嘮嗑上了。

所以,今年開始,我和我妹說好了,以后每年都給他們簡單過生日。就像別人說的,哪怕你經(jīng)?;?,但是在他們生日那天回,意義就不一樣了。

今年,給我爸過生日時,他一邊埋怨我們浪費錢,卻又一邊虔誠地許愿。看到他嘴角微微彎起的弧度,我想,我們做對了。

“唉!我家那孩子就是愛折騰,都說了不用過生日,非要帶我們下館子?!?/p>

“這金手鐲也是,叫她們別破費,非要買來給我?!?/p>

爸媽嘴上雖然這樣念叨著,眼角眉梢卻藏不住歡喜,逢人就要“不經(jīng)意”地提起。原來,他們不是不喜歡儀式感,只是舍不得我們花錢;不是不期待驚喜,只是習(xí)慣了節(jié)儉。

歲月教會父母節(jié)儉,而我們要教會他們:有些“浪費”,是生命中最值得珍藏的奢侈。

05

有人說,“生活的藝術(shù),是把柴米油鹽釀成風(fēng)花雪月?!?/p>

儀式感不是形式主義,而是給平凡日子裝上發(fā)光的邊框。

就像《小王子》中,小狐貍對小王子那句動人告白:“如果你說你在下午四點來,從三點鐘開始,我就開始感覺很快樂,時間越臨近,我就越來越感到快樂?!?/p>

這種等待的甜蜜,這種期待的雀躍,正是儀式感賦予生活的獨特魅力。

生活需要儀式感,就像黑夜需要星光。不是為了照亮整個世界,而是它能讓我們在平凡的日子里,看見幸福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