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常市調時有個小癖好——拍各種有趣的標識。倒不是正兒八經的導視系統(tǒng),那個可參考《導視系統(tǒng)特輯》一文,并不在此系列的討論范疇。
我說的有趣,是比如乘電梯時看到下圖中的禁止玩耍

我滿腦子都是

圖:來自豆瓣
而同樣是禁止玩耍,也有這樣的這是在踢球么?!

經過日積月累,終于攢出了一些有趣的案例和感受與大家分享。
01期,我將延續(xù)上兩張畫面,專注于直達梯門上的標識們。之所以以此為選題,是因為匯總至今,發(fā)現(xiàn)直達梯似乎是標識們最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之一。
它存在于絕大多數(shù)的商業(yè)項目中,具有警示作用,甚至也可視作為一種“免責申明”(你可以不看,但我不能不標),但不同的項目對于標識內容的選取幾乎又都各有想法(上兩張圖難得內容一致,但畫風又完全不同),下文詳解。
就我已經匯總的素材來看,直達梯門上的標識內容包括且不限于:
禁止玩耍(嬉戲)、嚴禁扒門、勿用銳器操作、禁止依靠、嚴禁超載、兒童乘梯成人陪同、小心夾手、禁止跑入、禁止吸煙等。
在內容數(shù)量方面,少則2項

多至6項

絕大多數(shù)為4項,但也有這種看似4項,實際2項的案例。還是對稱的,好像在說“這邊不準靠、那邊也不準靠”,“小心夾到左手,也要小心夾到右手哦”。

數(shù)量上的不同,個人認為是不同項目對于各種注意事項的輕重緩急自有判斷。此外,內容上的趣(cáo)味(diǎn)也不少。
例如有些畫面抽象、字小甚至不配文字說明,客人要湊近才能看到,甚至揣摩一下才能悟出其中含義。悖論點在于,人們在乘坐直達梯時,一方面未必會特地留意或湊近去看這些標識,另一方面標識并不應該只是給最靠近門口的客人看的,因此如果大多數(shù)人看不到或者忽略,那預警作用就無從談起了。
個人認為從用戶體驗上相對比較合理的案例,例如禁止扒門,這個動作是要湊近門才能做的,貼在用戶視野前方,確實是有警示作用(雖然這理應是公民常識)。小心夾手、禁止依靠等也是同理。

而嚴禁超載這種意義就不大了。畢竟超不超載,電梯系統(tǒng)感應會提示,超載了就會停止運行,作為客人來講,此提示幾乎是無意義的(下面這個嬉戲動作也是搞笑)。

禁止跑入也是類似的悖論,因為電梯門開著的時候,那個準備跑入的客人是看不到標識的,同樣更像是一則免責聲明(當然我也不認為這一定沒必要)。
標識設計風格方面,多數(shù)是以火柴人的圖示風格進行簡約呈現(xiàn)。部分項目則會用紅色強調禁止;有些項目則會進一步加入底色,更為醒目,如下圖所示,紅色是“禁止”,綠色則是“應該”的意思,雖然犧牲了些許美觀統(tǒng)一性,但彰顯實用主義和色彩邏輯。

關于導視系統(tǒng)的實用主義和色彩邏輯,可參考《LaLaport上海金橋 | 簡單實用主義典范》一文。
工藝方面,當然也有優(yōu)劣,這點從本文各種圖片素材的呈現(xiàn)就能略睹一二,這里就不贅述了。

另外還有位置方面,絕大多數(shù)都以直達梯兩扇門中央左右平均分布,也有少數(shù)案例選擇貼于一側,但貼在門的頂部我就不知道原因何在了(大概是因為當客人在電梯里時,會不自覺的向上看以避免目光交流?I人感到有被理解,但無論如何這是一個有趣的特例)。

求助AI,本文所述的標識系統(tǒng),是直達梯標識中的一個分支,屬于安全警示標識,又分為:
禁止性標識:如“禁止超載”“禁止倚靠電梯門”“禁止吸煙”“禁止撞擊”“禁止火災時使用”等。
提示性標識:如“請勿倚靠電梯門”“請勿在電梯內吸煙”“請勿攜帶易燃易爆物品”等。
緊急性標識:如“緊急停止按鈕位置”“緊急電話使用方法”等。
我也因此終于知道了上文有一張畫面原來是“禁止火災時使用”的意思,原本以為是禁止縱火呢,畢竟也有一條“請勿攜帶易燃易爆物品”……圖抽象我也抽象……

標識形態(tài)設計千姿百態(tài),大家都有做,但又各自不同,從一個小細節(jié),能看出不同項目的重點目標客群以及價值觀(比如重視家庭客的往往會加入“兒童乘梯成人陪同”這項),這還挺有意思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