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也是藝術(shù)姿態(tài)

讀書怎會是藝術(shù),那么藝術(shù)是什么?簡單純粹些看,藝術(shù)無非就是帶給人以美的感受罷了。讀書會給人帶來美的感受嗎?顯然是可以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本書是文字工作者匯集智慧、凝聚思想的產(chǎn)物,其本身就是具備創(chuàng)造性價值的藝術(shù)品。讀一本情感類小說,你會為男女主人公的分離而憂傷、相聚而慶幸;讀一本歷史書,你會“聞”到“焚書坑儒"的煙火味兒,會"聽"見"新中國成立"時的歡呼聲;讀一首詩歌,簡單短促的詞句會給你無限似是而非的迷蒙的幻想……這些感受并非人為刻意營造,而是透過文字、詞組、句子、段落,自然而然映于腦海之中的畫面、情節(jié),讓你好似穿越進(jìn)一個又一個的場景中——烽火臺、煙雨橋、無情谷……,你不知不覺就陷入那幅場景,為場景中的人物、事件擔(dān)心或者歡欣,你的情感變得充實,你的眼界因此開闊。

我喜愛的楊絳先生便深深地享受于這般美好之中,她輕描淡寫的把讀書比作“串門兒”——只要翻開書頁即敲開了一扇門,若與"主人"相當(dāng)投緣便繼續(xù)讀下去,若與“主人”話不投機就將封面合上便是。且聽她的感嘆:“壺臺懸掛的一把壺里,別有天地日月,每一本書——不論小說、戲劇、傳記、游記、日記,以及散文詩詞,都別有天地,別有日月星辰,而且還有生存其間的人物。我們不必巴巴地趕赴某地,花錢買門票去看些仿造的贗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開一頁書,走入真境,遇見真人,就可以親親切切地觀賞一番……"可見,有了讀書,生活變得有趣,變得生動,這是讀書的美妙,這份美妙必定帶給你無限美感。

所以,不妨在一個陽光在樹葉之間跳躍閃爍的午后,泡一杯清新透亮的茶,抱一本喜愛的書,懶懶地品讀巧妙組合的文字,讓時光靜止。俄頃,發(fā)出一句“原來如此!”的感嘆,陽光傾瀉下來,茶水還有裊裊余熱,思維無限延伸,心里頭沁出微微的滿足感。

讀書就是這樣一種美妙、閑適的藝術(shù)。

需注意的是,讀書這門藝術(shù),講究博覽好書、隨書入境、善品多思、葆有己思,只有這樣把玩讀書這門藝術(shù),才不會反過來被把玩,成為書呆子或是被書吃了思想的傀儡。

【2.一書一世界】

我想不會有誰能夠否定,人這一輩子——從出生到入土,必定只有一場人生。這場人生雖然不是命題作文,也算是個半命題了。因為人物角色的背景資料是早就給定的,一個出身于工薪家庭的男孩、一個出身于富豪世家的女孩;一個生來殘缺的男孩、一個一出生便被丟棄的女孩……人在來到這個世界之前是沒有選擇權(quán)的,男或女、健康或殘疾、家境貧寒或富裕都是命定的,之后的生活,才屬于自由發(fā)揮的范圍。如何發(fā)揮雖掌握于自己手中,卻得遵循時間不可逆的規(guī)則,三十歲時發(fā)現(xiàn)十九歲時走錯了一步,斷然不可能回到十九歲從頭來過。所以,人終其一生,只能活出一條軌跡——沿著時間線、年齡線前行的軌跡,成為一種模樣——生命終結(jié)時的模樣。

讀書,給了你一張不限次數(shù)的人生體驗券。一書一世界,翻開書便是一場跨越時空的酷炫旅行,這該是多么美好的人生。

你或許會質(zhì)疑,不明白所謂的"世界"從何而來。

其一,是書中內(nèi)容所指的世界;其二,是作者的思維世界;其三,是你從書中開拓的世界。這三重世界,構(gòu)建了獨屬于你自己的世界,并在這個世界里完成了獨特的人生體驗。

書是人寫的,作者多是就一個觀點、一個故事、一個現(xiàn)象依據(jù)自己的思維方式、按自己的想法去著寫,不同生活背景、身份地位的人,其思維和想法各具特色,展現(xiàn)的多是他們自己人生中的一部分,或者是一種精神,或者是一種態(tài)度。在《呼嘯山莊》中,你看到了一個怪異、可憐、可悲的家族,這是一個讓人看了會心生寒意的作品。呈現(xiàn)的作品與作者本身不美好的成長經(jīng)歷之間,有著頗為密切的關(guān)系,閱讀時,如同住進(jìn)這呼嘯山莊,會感到?jīng)]來由的懼怕,讀完后,你以你自己的理解感受到了作者的心境。同時,你回到了自身所處的現(xiàn)實世界,也許你會覺得自己還算幸福。

一書一世界,用一生的時間,盡可能多地遨游“世界”,盡可能多地體驗"人生",盡可能多地參悟人生之道。

【3.不讀書不成活】

生活,就是生出來,活下去。

如何活下去?當(dāng)然是要健康、快樂地活下去?!敖】怠笔巧硇枨螅?

所以,不讀書,不成活。

年幼的楊絳女士已經(jīng)將書作為生活的寄托物,不讀書,生活又有什么意思呢?1969年,楊絳年近六十歲,遭遇“文革”,與丈夫錢鐘書被下放至干校,她負(fù)責(zé)看管菜園,有空就讀書寫字。"文革"期間,親人們相繼離世,悲慟與煎熬交織,楊絳女士卻能在這艱難的時期完成《堂?吉訶德》的譯作,錢鐘書先生則在此時期間寫出了著名的《管錐編》。

他們是憑借著什么走過人生路上的風(fēng)雨坎坷?是智慧的頭腦,是淡泊的心境。智慧地看清人生的起伏與得失,淡泊的心境將悲痛與憤恨變得輕描淡寫。這份智慧,這份心境,就是讀書養(yǎng)成的。

也唯有讀書,才能讓人達(dá)到這樣的思想境界,活出詩意的人生姿態(tài)。

不讀書,不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