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聯(lián)

一個中年男子站在陌生的門前,手握電話卻聽到"我媽媽可能見不了你"。

45年前,一位女知青為生存將嬰兒送人。現(xiàn)在兒子終于找到母親,卻面臨被拒絕的痛苦。

然而,真相比想象更復雜——女知青這一生,也在為當年的選擇付出代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對不起,我媽媽狀態(tài)很不好,可能暫時無法見您。"

聽筒里傳來年輕女性的聲音,如同一盆冷水從頭澆下。林杰握緊手機,強忍住呼之欲出的失望,試圖讓自己的聲音顯得平靜。

"我理解,如果她不愿見我,那我就回去吧。"

放下電話,林杰抬頭看著長沙這座陌生又熟悉的城市。此刻,距離他發(fā)現(xiàn)自己并非親生的事實已過去了四十多年。他早已習慣了這個身份,卻始終無法抵擋心中那股想要尋根的渴望。

夏日的長沙,陽光曬得人睜不開眼。林杰坐在賓館床邊,回想起養(yǎng)父告訴他身世的那個雨夜。那時他八歲,養(yǎng)父說:"兒子,你不是我親生的,是我們從一個叫周梅的知青那里抱來的。"

林杰并沒有太多震驚,或許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早有預感。村里的孩子常常嘲笑他穿補丁衣服,叫他"沒娘的孩子"。每當這時,養(yǎng)父總會安慰他:"別聽他們胡說,你是我林家的兒子!"

養(yǎng)父明明家境貧寒,卻總把最好的留給他。養(yǎng)母沒有奶水,卻托遍全村的產(chǎn)婦借奶喂他。那是一種全村的愛,林杰從小聽著"你是喝百家奶長大的"這句話。

四十五年過去,養(yǎng)父母相繼離世,林杰終于下定決心找尋生母。經(jīng)過漫長準備,他聯(lián)系上一檔尋親節(jié)目,錄制了自己的故事。

如今,他已經(jīng)在長沙待了三天,幾經(jīng)周折終于聯(lián)系上了疑似生母的電話,卻被告知對方不愿相見。

林杰從包里取出一張泛黃的照片,那是村里老支書給他的,上面是幾名青春洋溢的知青,其中一位就是周梅——他的生母,那時不過十七八歲的樣子。

"媽,我真的只是想見你一面。"林杰喃喃自語,眼角泛起濕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

1972年初春,剛滿17歲的周梅隨知青隊伍來到湘西一個偏遠山村。從省城長沙到這個人跡罕至的小山村,仿佛跨越了兩個時代。

周梅文靜內向,常被分配做些輕體力活。一次偶然機會,她認識了鄰村一位外號"小四"的男青年。在那個物資匱乏、娛樂活動極少的年代,他們的相遇像是黑白電影里突然出現(xiàn)的一抹亮色。

沒人知道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只知道在1974年秋天,19歲的周梅開始變得沉默寡言,身形也漸漸發(fā)生變化。村里的婦女主任楊嬸最先察覺到了異常,小心翼翼地詢問才得知她懷孕了。

"孩子他爹是誰啊?"楊嬸關切地問。

周梅只是低頭流淚,始終不愿吐露一個字。

那是一個保守的年代,未婚生子無異于滔天罪行。周梅的處境可想而知——無法回家,也無力撫養(yǎng)孩子。就在她束手無策之際,楊嬸出手相助。

"孩子,別怕,我來幫你。"

在楊嬸的安排下,周梅躲在村邊一間廢棄的土屋里待產(chǎn)。1974年10月的一個雨夜,周梅生下了一個男嬰。第二天,楊嬸就將這個剛滿一天的嬰兒送到了林家。

林家只有一個十四歲的女兒,一直盼望有個兒子。當村支書將孩子送來時,林家夫婦欣喜若狂,給孩子取名林杰,寓意"今天接來的孩子"。

周梅在生下林杰之后就沒再見過孩子一面。她只是默默地看著自己的奶水一天天干涸,然后繼續(xù)下地勞作,仿佛什么也沒發(fā)生過。

兩年后的1976年,21歲的周梅再次懷孕。這一次,她想過打掉孩子,但終究下不了手。在楊嬸的再次幫助下,周梅生下了一個女孩,取名"小雪",隨后被送到了條件較好的徐家。

1977年,國家政策調整,知青開始返城。周梅終于等到了這一天,她離開了這個承載著她太多痛苦記憶的地方,回到長沙,沒向任何人告別,也再沒有回來看過一眼。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3

2019年春天,45歲的林杰坐在當年的村支書家中,望著滿頭銀發(fā)的老人,小心翼翼地打探著關于生母的消息。

"老支書,我想知道更多關于我媽的事情。"

老支書嘆了口氣,回憶起當年的情景:"周梅那孩子啊,文靜又懂事,誰能想到會遇上這種事。生下你的時候她才十九歲?。?

"那我爸是誰?"林杰問道。

"這個誰也說不準。那時候她只說是認識的一個人,沒說名字。后來那個人也沒出現(xiàn)過。"老支書搖搖頭,眼神里滿是惋惜。

林杰從老支書那里得知,自己還有一個同母異父的妹妹小雪。憑著這條線索,他聯(lián)系上了小雪。

出乎意料的是,小雪對尋親這件事情并不熱衷,甚至帶著明顯的抵觸情緒。

"哥,我知道你的心情,但這么多年過去了,媽如果真想找我們,早就來了。"小雪在電話里說,聲音冷淡,"她既然不在乎我們,為何我們要去打擾她的生活?"

林杰試圖解釋:"妹妹,媽當年一定有難言之隱。她那么年輕,能有什么選擇呢?"

"我只知道,她選擇了拋棄我們。"小雪語氣堅決,"養(yǎng)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我的養(yǎng)父母才是我真正的父母。"

盡管妹妹不支持,林杰還是決定繼續(xù)尋找。他聯(lián)系了一檔知名尋親節(jié)目,講述了自己的故事。節(jié)目組派來了記者和攝像師,幫助他一步步追尋生母的蹤跡。

林杰首先找到了當年的婦女主任楊嬸。雖然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但楊嬸的記憶依然清晰:"周梅那孩子太可憐了,生下你時一直哭,舍不得啊,但她也沒辦法。"

通過楊嬸的幫助,林杰聯(lián)系上了當年與周梅一同下鄉(xiāng)的幾位知青。大多數(shù)人都表示與周梅早已失去聯(lián)系,只有一位姓劉的女士提供了線索——周梅回城后,曾在一家國企食堂工作。

"奇怪的是,她好像刻意與我們保持距離,知青聚會從不參加。"劉女士說。

帶著這條線索,林杰來到了長沙,開始了更加艱難的尋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