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德年輕時,整個歐洲大陸都沉浸在宗教的清規(guī)戒律、社會的規(guī)訓、虛偽的風氣之中。當時的年輕人無不感到苦悶、枯燥,精神狀態(tài)有點像我們今天互聯(lián)網上的“活人微死”——在平靜表面下藏著巨大的迷茫。
面對這樣的精神饑荒,紀德迫切需要找到靈魂的食糧。
1893年,紀德前往北非游歷。
在旅途期間,紀德不幸患上肺結核,就在他絕望地以為自己命絕于此時,奇跡發(fā)生了,他大病一場又重新恢復了健康,就宛如獲得了第二次新生。
這次病愈的體驗為紀德寫下《人間食糧》埋下了伏筆,他找到到了靈魂重新充盈所需要的東西是什么,他找到了自我生命創(chuàng)造的動力——去體驗,抓住一切去經歷。
《人間食糧》是游記,紀德寫下途徑的城市、村莊,寫下自然鄉(xiāng)野種種見聞:在巴塞羅那的菜市場,紀德教會我們如何從雪魚銀亮的鱗片上讀取大西洋的潮汐;在突尼斯的沙漠,他示范怎樣從駱駝睫毛的顫動中破譯風的密語......
《人間食糧》還是紀德的精神獨白,在書中,紀德與虛構的女神對話,他毫不壓抑自己的欲望,在書中大聲歌頌、吶喊:要生活,要愛,要雙腳踏上土地去體驗這人間分分秒秒。因為生命轉瞬即逝,所以要抓住每一個可以活的瞬間。
毫無疑問,紀德是一個擅長描摹挖掘人類最深層次的情緒、欲望的作家。他能寫《窄門》的百般愁腸,也能寫《人間食糧》的生命激情。
薩特說:“他為我們活過一生,我們只要讀他的作品便能再活一次。”
加繆說:“紀德支配了我的青年時代?!?/p>
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你仿佛來到了熱帶雨林,會獲得強烈的“出發(fā)沖動”和一股注入心間、豁然開朗的能量;讀完這本書的最后一頁,你就做好了“去體驗”的準備,有勇氣拋開書,去和真正的生活相見。
就像紀德在書里說的那樣:“我守護著對新生光明的希望,一直到黑夜結束;直到現(xiàn)在我也沒有看見新的光明,但我始終期待著;我知道太陽將從哪一邊升起?!?/p>
下周果麥書友會邀請你來一起共讀這本精神食糧小書,讓我們一起去愛,去生活!
(廣告:掃描最后一張圖的二維碼即可參加共讀活動)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