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熟悉到有些麻木的新聞掛上了熱搜:中美高層又“溝通”了。
新聞稿還是那幾句:“坦誠、深入、交換意見、保持聯(lián)系?!蹦憧床怀鰶_突,也看不出進展,像是在講一個還沒講完的故事。問題是——這故事已經(jīng)講了六年了。
懂行的人都不看字眼,他們看后腳的動作。這一次,北京沒等美國表態(tài),話說完,人就先動了。

第一句話已經(jīng)不是寒暄,而是清單:請你先把2020年以前那一摞關稅撤掉,撤了再談。
這不是姿態(tài),也不是議價,而是立標準流程。你不先撤稅,就別提合作。你如果想通過嘴換空間,那我們就直接用行動劃界。
事情要追溯回2019年,那場被稱為“第一階段協(xié)議”的貿易交鋒。那次,美國說要糾正所謂“不公平的結構性貿易順差”,掀起大規(guī)模加稅。中方當時沒回擊,而是直接簽下巨額訂單,大豆、天然氣、玉米全線接盤,美方農業(yè)州直接受益。
但履行到一半,美國碰上疫情換屆,協(xié)議直接撂地沒人管。后來還反手甩鍋,說中國履約不徹底??少~本上寫得清清楚楚,中國履約額度是實打實跑完的,美方收了訂單、拿了回報,卻說合作“中斷于技術性原因”。
這口鍋北京沒當場砸回去,但從那天起就沒打算再接第二次。

所以這次中方?jīng)]說什么“推進新一輪對話”,而是擺了門檻:上次的賬先結清,我們再考慮你值不值得談。
美方剛在3月宣布對中國新能源產品加征新一輪關稅,中方商務部一周內立刻對兩家在華美企發(fā)起反壟斷調查。
兩家公司,一家剛在廣州設區(qū)域總部,另一家原計劃拿下江蘇幾座城市的終端采購合同?,F(xiàn)在,兩邊業(yè)務線都被凍結。
這不是發(fā)言稿上說的“堅定捍衛(wèi)”,而是賬面上真落下去的刀。

你出手,我們出牌。你打貿易戰(zhàn),我們卡產業(yè)鏈。談,可以;打,也不回避。只不過這次不是忍一忍再說,而是邊談邊打。
那些還在幻想通過“我放你幾個產品清單,你幫我緩幾個關稅項目”的人,這次怕是聽不懂中方話里的分量了。
中國現(xiàn)在看的不是讓不讓利,而是對面是不是對等主體。你不撤稅、不道歉、不歸位,那就是你不配坐在桌邊上。
這一點,連美企自己都心里明白了。
彭博社在3月25日那天采訪了一位美企亞太高管,原話是這樣的:“以前我們擔心中國斷供,現(xiàn)在更擔心政策變,我們直接掉隊。”
你看得出來,沒人真的相信現(xiàn)在還能玩回原來那一套什么“合作基調”“互利思路”。合作的前提,首先是信任,不是讓利。

這并不是中國突然變得強硬,而是過去幾年不斷忍讓之后,終于明白:如果你不重寫規(guī)則,那就必須退出舊局。
2022年曾有一次微型版本的“試水”:美方放寬部分醫(yī)療設備的進口限制,意圖交換中國地方政府的大宗采購指標。中方?jīng)]有拒絕,但也沒接受,而是通過商務系統(tǒng)重建了一套“認證多源評估”制度。結果是,幾家美企產品合規(guī)流程拖了大半年,采購落地幾乎為零。
這事被不少人誤認為“技術流轉問題”,其實當時就已經(jīng)是制度級反應。
今年,這個機制被同步移植到了制造鏈。3月最后兩天,財政部與商務部聯(lián)合發(fā)文,下放高端制造設備的采購自主權,價格參考標準也從“國際市場價”變成“國產定價優(yōu)先”。
白話講——你價格再低,如果我不認你這條供應鏈,那你也進不了系統(tǒng)。

這不是打貿易戰(zhàn)的回擊,這是一種新型制度重構。
它不靠喊口號,也不靠“對等報復”,而是一步步取消過去由美方定義的規(guī)則模板。你不取消關稅,我就不認可你價格基準;你不調整對我市場的結構歧視,我就放棄全球協(xié)同那一套換算邏輯。
說到底,是信任體系的重構。
現(xiàn)在的中美談判桌,桌子還是那張,但中國已經(jīng)換了一套算盤,也帶來一份新的賬本。

如果對方想繼續(xù)坐著談,那必須承認:這不是“怎么把握火候”,而是“你還有沒有入場資格”。
2020年前,你的關稅是摩擦;2020年后你繼續(xù)加,那是你不想再當合作方了。
談判不是一句口號,更不是一次流程。談判是一種資格博弈。
想進屋先敲門,現(xiàn)在中國要看你是不是還配拿那塊鑰匙。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