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老家朝陽的博物館。
朝陽是我的老家。
這片土地上孕育的文明,是中華文明源頭之一,用現(xiàn)在的話說,叫中華文明的直根系。其中位于建平凌源交界處的牛河梁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的代表。
著名考古學家李濟先生的話被證實,這里是中國人“更老的老家”。
2023年12月26日,朝陽博物館新館開館,朝陽這座古老的城市再添一張承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素的城市名片。
館址位于朝陽市雙塔區(qū)三燕路2號,館舍總占地面積14400平方米,建筑面積13600平方米,展陳面積6023平方米。展廳分為三層,一層為“三燕春秋”專題展,二層為“凌河記憶”朝陽通史展、三層為臨時展廳。
朝陽博物館在中國北方歷史、北方民族史、考古學文化研究等諸多方面,已經(jīng)成為遼寧省重要的學術研究基地。
遼寧省博物館的十大鎮(zhèn)館之寶,有一半都是來自朝陽。

前 言
悠悠凌河水,燦爛文明源。大凌河—-朝陽人民的母親河,她蜿蜒逶迤、川流不息,蘊育了悠久的歷史,經(jīng)歷了滄海桑田,承載了萬千朝陽兒女的過往……
朝陽地處遼西,南近渤海,北枕大漠,西接燕山山脈,東連遼河平原,是“北有牛河梁,南有凌家灘”的古國發(fā)端;是“傳奇慕容、華夏一脈”的三燕故都;是“東有朝陽、西有敦煌”的絲路樞紐。山戎、東胡、烏桓、鮮卑、契丹、蒙古等少數(shù)民族與漢民族曾在此繁衍生息。他們共同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使朝陽成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交匯之地,遼西古廊道上的咽喉重鎮(zhèn)。
石器獸骨,伴隨著遠古足跡;玉器彩陶,映照出古國文明;刀戈鼎簋,訴說著方國更替;印信瓦當,鐫刻著帝國源流;陶俑唐彩,彰顯大唐繁華;白瓷金鞍,盡顯興中風流;宮廷寶器,更見鳳鳴輝煌。讓我們走進《凌河記憶》歷史陳列展,感受來自古代凌河的文明氣息,體會朝陽厚重的文化底蘊……





10萬年前,朝陽人一下一下地用石頭敲擊出的生產(chǎn)工具。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現(xiàn)代朝陽人的祖先,但是,作為人類的存在,他們在朝陽照耀的鴿子洞口,眺望過滔滔的大凌河水。他們狩獵、采摘、用火,那是人間煙火。




至于人類到底是怎么進化來的,其實學界仍有爭議。不管是怎么進化的吧,生而為人,其實很幸運了,能行走、吃飯、穿衣、學習、思考。

接下來,是紅山文化源頭之興隆洼文化。
興隆洼文化是分布于是內(nèi)蒙古及東北地區(qū)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fā)現(xiàn)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原敖漢旗寶國吐鄉(xiāng)(現(xiàn)興隆洼鎮(zhèn))興隆洼村而得名,距今8200——7400年,經(jīng)濟形態(tài)除農(nóng)耕外兼狩獵、采集。換句話說,8000年前,就是農(nóng)耕與游牧文明的結合體。
8000年前,河南賈湖人,用鶴的翅骨,做成骨笛,吹響遙遠的笛聲。
8000年前,興隆洼時代的建平人、北票人(當然那時候不叫建平北票),用尖銳的石器在陶罐上刻下網(wǎng)格、壓成之字紋,用也許一生的時間磨制一件玉玦。那是他們對美的追求。
考古證實內(nèi)蒙敖漢是旱作農(nóng)業(yè)起源的重要遺產(chǎn)地。興隆洼文化興隆溝遺址浮選出土的炭化粟和黍,經(jīng)過國內(nèi)外三家不同的碳14實驗室年代測定,證實興隆溝出土粟的年代距今約7650年,這是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早的小米實物遺存之一,也是唯有的經(jīng)過精確年代測定的最早的小米遺存。
敖漢跟建平,在行政區(qū)劃上是擁抱著的關系。
小米從這里,傳向歐洲。那是草原上從未斷絕的“絲綢之路”——貿(mào)易之路、交流之路。對于北方來說,沒有張騫那般悲壯的“鑿空”。
騎馬走歐洲,只道是尋常。所以呢,我推測周穆王去中東,也是可能的。跟草原民族關系好,沒人攔著他。草原的人一般情況下,還有可能送一程。沒聽歌唱么,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哈哈。我不是歷史講師,這一小段我是杜撰。


國家一級文物。



趙寶溝文化與興隆洼文化前后銜接,其原型形成于興隆洼文化中晚期。趙寶溝文化遺址在赤峰市敖漢旗。
距今7200-6400年左右, 首次出現(xiàn)由豬首、鹿首和神鳥組合的“靈物圖像”,考古界稱之文化代表物為“中國第一神圖和最早的透視畫”, 在意識形態(tài)和繪畫藝術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這罐子都多漂亮啊,那花紋,幾何之美。那豎紋和谷粒狀紋,多均勻啊。
一級文物。
紅山,紅山,又見紅山。這個發(fā)展順序就是興隆洼、趙寶溝、紅山。
紅山文化,發(fā)源于東北地區(qū)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分布范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qū),北起內(nèi)蒙古中南部地區(qū),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以農(nóng)業(yè)為主,兼以牧、漁、獵并存。
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紅陶黑彩)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甕、無底筒形器等。
牛河梁是紅山的中心區(qū)域之一(之一加得有點保守)。為啥這么說呢,出土的東西多,大型祭祀場所、最早的天壇地壇女神廟都在這嘎達。


這個大胖“C”,我覺得比國博的C龍毫不遜色。


這小鼻子,多翹。這個角度看,也有點像卡通版的蛇頭。也像馬頭。車如流水馬如龍,也不是白如的。
眼睛長長的,頭發(fā)飄飄的。哈哈,鬃毛,鬃毛。


牛河梁出土仨豬龍。沒記錯的話,國博一個,考古博物館一個,這是第三個。 考古界對于該玉器定義為豬還是龍爭議頗多,還有人認為這是熊。也有說法是像胎兒。






紅陶黑彩。典型得很。造型大氣。




就說這,在山上一堆石頭里,你能認出是個一級文物不?我不能。


牛頭馬面,是地獄負責拉人的。神農(nóng),是牛頭的。蒙古族,有牛頭頭飾。咋能不說是一脈相傳呢?
缺個角,要修復一下會不會挺漂亮?布展再用心一些,可以在邊上畫一個完整版的不?




一排一級文物。
有的博物館,一個,就得擱中間用一四面透明展柜放著。
貓頭鷹,是婦好的最愛。所以有人推測,從源流上看在,商文明就起源于這嘎達。婦好墓里有些器物,能看出紅山的文化影響。最著名的婦好鸮尊,我還買過一個小小的仿制品。
放大看。



蠶和蟬。蠶,絲綢來源。蟬,在中華文化里一直是一個特殊的存在。金蟬脫殼。人死后,還是活著的。有沒有玄之又玄?


龜和鱉我是分不清的。大概龜鼓溜兒一點兒?

我就覺得這像刮痧的。




大點兒的、玉質(zhì)好一點兒的就是一級。要按文化承載說呢,應該差不多。



這就是著名的筒形器。類似煙囪。大概意思是靈魂可以從這里升天。在牛河梁積石冢那有一圈兒這個。新發(fā)掘的九個臺基,也有不少。
傳說上古是全民皆巫的年代,任誰都可以跟上帝溝通,傳達上帝的旨意。后來,顓頊收緊了這一權力,把跟上帝溝通開成了獨家經(jīng)營的專賣店。
這一事件在歷史上叫“絕地天通”。


這件文物我第一次見到這種類型的。咋說呢,是不有點中亞風格?
紅山有太多無法解釋的東西了。還需要進一步地研究。

這對杯。婦好有一三聯(lián)甗,艾瑪這字我都不會寫。

這種東西有孔,但是要戴著,太重了吧?
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那這是干啥的呢?




鉞,禮器。像斧子。婦好墓里有一個18斤的,銅的,砍人的。


都雞骨白了。



這個款,可以做文創(chuàng)。牛河梁的文創(chuàng)。再跟岫巖合作。
對了,牛河梁大部分的玉器,都是岫巖產(chǎn)的。




惆悵的小陶人。








這玉佩多漂亮。

夏家店了。
夏家店分上層和下層,下層在下,當然更久遠一些。
對應中原正是夏朝和商早期。夏是禹的兒子啟建立的,稱夏啟。夏者,大也。亡于夏桀。后代儒家生賴妺喜。
夏在河南的代表作,二里頭文化。去年去的。







漂亮。色彩鮮艷,穿透四千年時光,猶自驚艷世人。




這就是農(nóng)耕的典型證據(jù)。

已經(jīng)學會紡織了。










樂器。西安現(xiàn)在也還有這種樂器。

觹,一頭帶尖的,解繩結用的。結繩,也得解啊。






長發(fā)需要笄。

細看好像是花紋。

匕,不是匕首,是小扁平的勺子。跟現(xiàn)在餃子店包餃子挖餡那東西差不多。
未完待續(xù)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