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習慣了被主流聲音牽著鼻子走,卻很少有人敢停下來問一句:“真相,真的是這樣嗎?”美國著名調(diào)查記者西摩·赫什就是這樣一個“唱反調(diào)”的存在。
從越南的美萊村屠殺,到北溪管道的爆炸,赫什幾乎揭開了所有那些人們未曾知曉的陰謀。

但最為震撼的,可能是他對“9·11”策劃者本·拉登的死因提出了質(zhì)疑,甚至揭示出一個驚人的事實:印度前總理莫拉爾吉·德賽竟然是美國的特工!
那么,赫什究竟是如何深入挖掘這些震撼世界的真相?他又為什么在面對威脅時依然堅持揭示政府的種種隱秘?難道這些揭露背后真如赫什所言,存在某些更大的政治動機?

【出身亂世】
1937年,西摩·赫什出生在美國芝加哥,這個城市一面是高樓林立、文化繁榮,另一面則是黑幫橫行、槍聲頻發(fā)。
二戰(zhàn)剛剛結(jié)束,戰(zhàn)后的芝加哥仿佛仍處在沖突的陰影之中,市區(qū)各族群交錯混居,幫派械斗成了街頭常態(tài)。

赫什童年所見不再是童話,而是一幕幕血與火,他曾說,小時候不明白為什么鄰居今天還在街上打球,明天就成了家門口的訃告。
赫什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不想當警察或“芝加哥打字機”,他想要拿起紙筆,而不是槍,他不想控制世界,只想看清它。

他在芝加哥大學攻讀新聞學,在那個年代,這是少數(shù)人的選擇,新聞不賺錢,也不風光,但它給了他一個可能性:以事實為武器,去面對那些隱藏的黑暗。
1959年,赫什畢業(yè)后進入芝加哥城市新聞局,成為一名初級記者,但他很快意識到,這并不是他想象中的新聞,報道內(nèi)容必須經(jīng)市政府審查,有些他親眼目睹的街頭暴力事件被禁止刊登。

那一刻,他感受到比街頭更可怕的“安靜”,真相被壓下去的那種安靜,他形容自己“像個提線木偶”,有眼睛卻不能看,有嘴巴卻不能說。
兩年后,赫什選擇辭職,盡管這是穩(wěn)定的“鐵飯碗”,他卻毫不留戀,他和朋友嘗試創(chuàng)辦自己的報紙,夢想做一家“真正能講實話的媒體”。

可惜,缺乏資金與經(jīng)營經(jīng)驗,報紙不到一年就倒閉了,他站在辦公室門口,看著關(guān)門落鎖的那一刻,感到既落寞又清醒:理想若無現(xiàn)實基礎(chǔ),就是空中樓閣。
但命運并未就此關(guān)門,赫什隨后向全美最大的通訊社之一的美聯(lián)社投出簡歷,憑借出色的履歷和極強的表達能力,他順利被錄用,并很快被派駐華盛頓。

華盛頓不缺新聞,更不缺被隱藏的新聞,在這里,他開始真正接觸到美國的政治核心,他頻繁出入國會、法院、白宮和五角大樓,用雙腳丈量權(quán)力的走向,用耳朵記錄不被報道的真相。
赫什的工作能力和好奇心讓他脫穎而出,1966年他被升任為駐五角大樓記者,這一職位將他推向信息的源頭,他不僅能接觸軍方文件,還結(jié)識了眾多軍方與情報界人士。

從這個位置上,他第一次感受到“新聞的刀鋒”:它能切開真相,也能割傷權(quán)力,而赫什,顯然更想做前者。
在五角大樓工作的這段時間,他不再只是一個記者,更像是一名長期臥底的調(diào)查者,他學會如何提問、如何追蹤線索,也學會如何在政府想讓你相信的“表象”背后尋找漏洞。

他總是比別人問得多、聽得深,他愿意跑十天只為了核實一個名字,也愿意熬夜讀完幾百頁軍方材料。
就在這個階段,他挖出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條震撼全球的獨家消息,一次關(guān)于“武力使用不當”的軍事法庭審判,引起了他的警覺。

他敏銳地察覺到案件背后可能隱藏著一段被掩蓋的戰(zhàn)爭黑幕,他決定追查到底,最終揭開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屠殺事件。
這一事件,不僅徹底改變了赫什的職業(yè)軌跡,也在世界新聞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究竟是怎樣的黑幕,讓赫什從五角大樓走進歷史?又是什么樣的真相,讓全美國都開始質(zhì)疑自己的軍隊?

【血染美萊村】
1969年,赫什從五角大樓的一個消息來源得知,越戰(zhàn)期間,一名美國軍官因“殺害平民”被送上軍事法庭。
這個案件本看似只是普通的軍事法庭審判,但赫什的直覺告訴他,事情遠比表面看起來的復雜,他開始深入調(diào)查,尋找更深層次的真相。

通過不懈努力,赫什最終與被控軍官進行了對話,得知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在1968年3月16日,美軍一個連隊進入了越南廣義省的美萊村。
據(jù)稱,這個連隊的士兵因為前期的戰(zhàn)斗損失慘重,心中積壓了極大的仇恨情緒,當他們到達美萊村時,誤以為村子里潛藏著敵軍人員。

當他們進入村莊時,發(fā)現(xiàn)這里沒有任何敵軍人員,只有無辜的婦女、兒童和老人,這并沒有阻止他們的暴力行為。
士兵們瘋狂開槍,對無辜的村民進行大屠殺,美萊村的地面被血染紅,109名村民喪命,包括年幼的兒童和懷孕的婦女。

赫什了解到,在這一過程中,很多美軍士兵并沒有遵循任何戰(zhàn)場規(guī)則,他們毫不猶豫地執(zhí)行了“消滅一切敵人”的命令,完全漠視了人道主義和國際法。
當時的軍隊管理混亂,指揮官們不僅未能阻止暴行,反而選擇隱瞞真相,試圖通過掩蓋事件來保護軍隊聲譽,赫什深感責任重大,決定將這個真相公之于眾。

當他將美萊村屠殺事件公之于眾后,雖然他憑借獨家報道迅速在美國和世界范圍內(nèi)引發(fā)了廣泛關(guān)注,但也因此成為了美國政府的敵人。
赫什在1970年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他的努力最終促成了美軍撤離越南的進程,而這一切并沒有為他帶來更多的安寧,赫什很快意識到,揭露真相的代價遠比他想象的要高。

政府對他施加了更多的壓力,而美軍的高層則將他視為“叛徒”,赫什也遭到了媒體界一部分人的質(zhì)疑,他們認為赫什過于“直言不諱”,有時甚至懷疑他是否過于激進。
盡管如此,赫什依然堅持自己的信念,他認為,作為一名記者,必須為真相發(fā)聲,不能讓權(quán)力的掩蓋肆意延續(xù)。

他并不為自己的報道獲得的獎項而驕傲,反而認為最為重要的是將那些被忽視的故事呈現(xiàn)給公眾,讓世界看見隱藏在光鮮亮麗背后的黑暗。
隨著時間推移,他逐漸揭開了更多令人震驚的事件,挑戰(zhàn)了美國政府和軍方的權(quán)威,但他的勇氣與執(zhí)著,始終未曾改變。

赫什的調(diào)查與報道,深刻地影響了美國和世界的歷史發(fā)展,而每一篇重磅報道,都揭示了一個更加可怕的真相,赫什站在真相的一端,而這些真相也在不斷“回擊”那些掩蓋的權(quán)力。
那么,赫什究竟是如何揭開更為龐大的陰謀的?他揭露的下一個真相,又會是誰所不容忍的深水炸彈?

【間諜總理?】
1970年代末,西摩·赫什已不是那個初出茅廬的小記者,他因揭露美軍在越戰(zhàn)中的暴行而聲名大噪,同時也成為政府高層最忌憚的媒體人之一。
就在公眾對他保持敬畏與期待之時,赫什再度出擊,推出了一部更具政治爆炸性的作品《權(quán)力的代價》。

這本書聚焦的是美國前國務(wù)卿亨利·基辛格,在書中,赫什詳盡剖析了基辛格如何在冷戰(zhàn)時期操控中東局勢,通過“石油換債”的方式綁定美元與石油,使美國經(jīng)濟在危機中得以穩(wěn)定;又如何秘密訪華,為中美關(guān)系破冰鋪平道路。
這些內(nèi)容本就足夠吸睛,但最令世界震驚的卻不是基辛格的外交布局,而是赫什在書中隨手“拋出”的一則重磅爆料:印度前總理莫拉爾吉·德賽,是美國中情局的長期情報來源。

要知道,德賽不僅是印度的最高領(lǐng)導人,還是在冷戰(zhàn)格局中傾向中立的南亞大國代表人物。
他長期以來在國際舞臺上展現(xiàn)出獨立自主的形象,代表著印度擺脫殖民影響、走出自我道路的意志。

赫什卻斷言,他其實與美國政府有著隱秘聯(lián)系,甚至向CIA提供過情報,這個說法立刻在國際社會掀起軒然大波。
德賽本人震怒不已,他將赫什告上法庭,指控其誹謗、捏造事實,試圖挽回自己的聲譽,按理說,這類涉及國家機密與外交敏感的案件極難取證,赫什極有可能敗訴。

但令人意外的是,案件最后的判決卻偏向了赫什,法庭認為:德賽無法提供確鑿證據(jù)證明赫什的爆料是虛構(gòu)的,更無法證明自己不是CIA的線人,在法律邏輯下,這場官司赫什贏了,而德賽卻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這起事件不僅讓《權(quán)力的代價》成為赫什職業(yè)生涯中影響最廣的一本著作,也再次鞏固了他“真相獵人”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赫什并不是沒有代價地報道這些真相,他的爆料時常讓美國政府陷入外交被動,也讓他本人不斷遭受威脅、封殺乃至人身攻擊,面對這些,赫什始終保持沉默,繼續(xù)他的寫作與調(diào)查。
而他的目標不再只是戰(zhàn)場上的子彈與鮮血,而是更加隱蔽的權(quán)力網(wǎng)絡(luò)、間諜系統(tǒng)和信息操控機制,他在采訪中曾表示:“我并不在乎誰上臺,我在乎的是權(quán)力如何運作,它的代價是誰在承擔?!?/p>
然而,就在公眾還在討論“總理是否是間諜”時,赫什早已將注意力投向了另一個層面——反恐戰(zhàn)爭背后的迷霧,他準備揭開的是另一場全球矚目的“勝利行動”:本·拉登之死。
可這次,他面對的不只是歷史爭議,而是全球最敏感、最受控的安全事件之一,他將如何追查“最保密”的真相?拉登之死,到底是不是一場蓄意設(shè)計的表演?

【拉登之死的另一版本】
2011年5月2日,美國全體公民,甚至全球范圍內(nèi)的新聞機構(gòu),都將目光集中在白宮的電視屏幕前。
奧巴馬總統(tǒng)宣布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本·拉登,‘基地’組織的頭目,已經(jīng)被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擊斃?!?/strong>

這一消息瞬間成為全球新聞頭條,無數(shù)美國民眾在電視前歡慶這一象征性的勝利,慶祝美國終于為“9·11”事件復仇,結(jié)束了這場漫長的反恐斗爭。
然而,這場反恐行動的背后,赫什卻發(fā)現(xiàn)了不尋常的蹊蹺之處,赫什通過一系列的渠道和接觸到的政府高層人士,漸漸拼湊出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畫面。

根據(jù)赫什的調(diào)查,拉登的藏身地點并不是CIA通過追蹤“信使”獲得的情報,而是早在2006年就已被巴基斯坦情報機構(gòu)掌握。
赫什的消息來源稱,巴基斯坦政府在這件事上并沒有完全與美國合作,而是選擇隱瞞了本·拉登的具體位置。

但這還只是赫什揭露的第一層面,最震撼的部分在于,赫什從多個可靠消息來源得知,奧巴馬政府在本·拉登之死問題上做了“精心策劃”的輿論操作。
赫什直言不諱地指出,奧巴馬政府在行動后刻意歪曲事實,稱這是美國單方面的成功行動,但實際上,美國的確得到了巴基斯坦政府的配合。

巴基斯坦當局早就知道拉登的藏匿地點,但出于自身利益考慮,未將其信息披露給美國,直到奧巴馬政府施壓巴基斯坦時,雙方才秘密達成協(xié)議。
赫什進一步揭示美國政府為獲取拉登藏身地的信息,支付了巴基斯坦情報局一名高級官員2500萬美元的巨額報酬。

這一巴基斯坦官員隨后被帶到美國,安置在CIA工作,并被賦予了重要職務(wù),赫什的這番曝光,直接與美國政府當時發(fā)布的官方版本發(fā)生了沖突。
美國官方宣稱,通過“拉登信使”向CIA提供了拉登的具體位置,但赫什卻強調(diào),實際情況是通過巴基斯坦的情報官員“買通”的方式才得到了這些信息。

而最令人不解的部分是,海豹突擊隊的“突襲”并非如媒體所宣傳的那樣充滿緊張與英勇。
在赫什的版本中,巴基斯坦情報局早已控制了拉登,并將其關(guān)押在阿伯塔巴德的住所里等待美國接手。

因此當海豹突擊隊趕到現(xiàn)場時,他們并未與拉登發(fā)生直接交火,這場“突襲”實際上是預先排練好的一場演戲,目的是為了符合美國公眾的期望,并給奧巴馬政府在全球范圍內(nèi)展示出一場精彩的反恐大捷。
美國媒體對他的報道展開了激烈的爭議,部分媒體甚至公開指責赫什制造了虛假的信息,攻擊他缺乏證據(jù),且涉嫌破壞美國政府的公信力。

但赫什堅持自己的觀點,并認為這一切的背后是美國政府為了政治目的精心策劃的一場政治秀。
奧巴馬的“反恐勝利”,赫什稱之為“美國民主的政治劇”,并指責奧巴馬政府利用這一事件為即將到來的總統(tǒng)選舉造勢。

赫什所揭露的真相,深刻地動搖了公眾對“本·拉登之死”這一事件的信任,而美國政府的解釋也變得更加復雜。
在赫什看來,這一事件并非單純的軍事勝利,而是美國政府在面對全球恐怖主義威脅時所采取的一種“話語控制”策略。

盡管赫什的爆料無法立即改變大眾的看法,奧巴馬政府仍然憑借“本·拉登之死”大肆宣傳,穩(wěn)固了其政治地位,但赫什堅信,這場表演背后的陰謀遠不止如此。
在國際政治的角力中,信息早已不只是傳遞工具,而是被當作影響格局的利器;真正的真相,常常深埋于權(quán)力的迷霧之中,唯有那些無畏的探索者,才能將其一寸寸揭示于光明之下。

【參考信源】
北京時間2023-02-23 《美國白宮和中央情報局最痛恨的記者?新聞界的“恐怖分子”是誰呢?》

環(huán)球網(wǎng)2015-05-25《白宮被指在本拉登之死中撒謊 拉登此前已被控制》

界面新聞2015年05月11日《1970年普利策獎獲得者:關(guān)于本·拉登的死奧巴馬沒說實話》

齊魯壹點2023-02-16《地球局丨那個爆料“北溪”爆炸內(nèi)幕的美國記者什么來頭》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