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邳州市八路鎮(zhèn)南部有一座海拔不足的小山,名叫二龍山。當(dāng)?shù)厝怂追Q“小山子”。
100米
相傳,很久以前,泗水里隱藏著一個修行千年的蜘蛛精,它每年在泗水里興風(fēng)作浪,攪得泗水橫流,淹沒周邊的農(nóng)田。老百姓深受其害。大禹想除掉它。可是能力不夠,因此到了東海求救龍王,龍王的兩個兒子聽說此事后很生氣,自告奮勇要跟大禹前來捉拿這個妖怪。兩條小龍來到了泗水,劈波斬浪,一直追到蜘蛛精的老巢,和它大戰(zhàn)7天7夜,除死了妖精。可這兩條小龍也因傷勢太重,再也無力返回東海。它們決定留在這里,永遠(yuǎn)看守這個蜘蛛精,防止他日后死灰復(fù)燃。年代久了,它們變成了兩座山峰。蜘蛛精也變成了一個土丘。后來,這兩座山上長滿了松柏,每遇刮風(fēng)一起一伏的,好像兩條龍在游動,當(dāng)?shù)厝硕挤Q它為“二龍山”。把蜘蛛精變的土丘,稱為蜘蛛山(當(dāng)?shù)胤Q朱山)。
二龍山在90年代初,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被列為邳州市二龍山漢墓保護群。朱山也在90年代被建窯燒磚而遭到破壞。
在距二龍山東約處,便是宋綺云的出生地——杲堂村。
1000米
八路鎮(zhèn)最早為崔家集,因集主姓崔而得名。清康熙七年,邳州城陷,典籍淹沒而無法追溯其起始年代。邳州城陷后,州治遷至洪福山南。此地交通發(fā)達(dá),集北頭有古邳至邳城,窯灣至土山,鹽灘至?xí)r村,周花莊達(dá)代橋四條大路交匯,形成岔路口,因此得名八岔路。
清咸豐元年(1851年)刊刻的《邳州志》對八岔路已有記載。1980年后,簡稱八路。
八路境內(nèi)的岠山,最早載于《禹貢》,稱為嶧陽山。東晉后稱為葛嶧山。據(jù)《大明一統(tǒng)志》載,葛嶧山,俗名距山,以其與沂水相距,名為距山,后寫作岠山沿用至今。山勢東北西南走向,山高海拔,是徐州至連云港最高的一座山。
204米
八路歷史悠久,源遠(yuǎn)流長。從二龍山和岠山出土的文物考證,八路鎮(zhèn)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遠(yuǎn)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龍山文化和青蓮崗文化,早在夏、商、周朝代,就有關(guān)于邳的記載。八路南距古下邳遺址4.5千米,岠山“葛仙洞”“葛仙井”至今尚存,傳說是東晉葛洪修煉的地方;十里接官亭遺址,使人民聯(lián)想到古代邳州為迎接巡撫、府、道官員,黃土古道上旌旗執(zhí)扇高舉,鳴鑼開道的隆重場面;黃山黃石洞,傳說是黃石公隱居之處。圯橋張良進履,黃石公授書在民間成為千古傳奇。岠山姜太公的釣魚臺、王母娘娘足跡石、馬蹄泉、薛禮征東鍋礦石、龍泉庵、奶奶廟、乾隆行宮等頗具勝名,令人流連忘返。
八路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西部山巒起伏,怪石嶙峋,東部一馬平川,稻菽千頃,田園風(fēng)光旖旎,不是江南勝似江南。
杲堂村位于八路鎮(zhèn)政府東南2.5千米。村莊歷史久遠(yuǎn)。1985年,臺灣正中書局出版的《音、形、義大字典》載:杲姓,望出淮泗,元代有詩人杲元啟”。杲堂村于明代初具規(guī)模。因村上有杲姓宗祠,故名杲家祠堂,簡稱杲堂村。數(shù)百年來,人口繁衍生息,繼之有諸姓遷入。
杲堂村是邳睢銅抗日根據(jù)地,1938年,杲益齋初創(chuàng)成立青年抗日救國團,于此打響了邳縣東南部抗日救國的第一槍,點燃起抗日烽火。1940年9月,邳南行署在八路成立。杲義齋任主任,是時國民黨邳南行署和平移交到共產(chǎn)黨手中,成為邳、睢、銅、靈地區(qū)中共建立的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quán)。1942年4月,劉少奇在中共華中局第一次擴大會議上給予高度評價。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