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出事,雷軍“渡劫”

前幾天,筆者剛聊完過度炒作雷軍的話題,想不到一周不到,“反噬”就來了。

小米SU7高速事故,導致三人喪生的新聞,一下子成了全網的熱搜,熱度甚至遠遠超過3月車企的銷量數據。

因為事故尚在調查中,目前還沒有定論,但網上各種新聞真假難辨,卻給小米蒙上一層濃重的陰影。股價下跌、網友聲討并群起而攻之,只是表象之一,而更深層次的,則是小米面臨的信任危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接下來一段時間,會是小米的“大考”,邁過去,小米便平安無事;邁不過去,小米恐怕會遭遇成立以來的“滅頂之災”。而這不僅關乎銷量、新車發(fā)布及股價,甚至可能關乎小米汽車的生死存亡。

目前該事故有幾大疑點,我們暫且不論,但眾矢之的無疑是智駕,而這也不可避免地引發(fā)了行業(yè)內外的大討論。

有不少人質疑小米汽車的智駕水平,認為小米有夸大宣傳的嫌疑。而留給整個行業(yè)更值得思考的問題則是:智駕宣傳應該做到何種程度?如何才算不夸大宣傳?以及如何才能讓消費者了解目前智駕的潛在風險。而這,恐怕才是當下優(yōu)先級最高的事情。

前幾天舉辦的2025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指出了,當前中國汽車行業(yè)無序競爭的一些問題,其中提到了夸大宣傳、虛假宣傳等亂象。而各車企的智駕有沒有虛假宣傳,恐怕車企心知肚明。

比如近期,李想便呼吁將L2\L3統(tǒng)一名稱,L2=輔助駕駛;L3=自動輔助駕駛,并建議“一個多余的中文字也不要有”,直指某些車企把L2宣傳為“L2+、L2.9”等亂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米的高速事故,也不單單是智駕事故,而很可能涉及到車輛設計、電池安全等一系列問題。比如大家關心的車門是否能打開,電池為何會起火等,都需要小米盡快給出詳細而誠懇的回答。

針對網友的疑問,小米也不藏著掖著,在事故調查報告沒有出來之前,為了給網友及家屬一個交代,雷軍及眾多高管也集體發(fā)聲,表示“無論發(fā)生什么,小米都不會回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米的態(tài)度是誠懇的,然而,誠懇挽回不了隕落的三條生命,也希望其他車企能以此為戒,不要重蹈覆轍;更奉勸那些企圖以公關手段壓制輿論,息事寧人的車企,莫要“掩耳盜鈴”,弄巧成拙。

如今,路上的智能汽車越來越多,而交通事故也越發(fā)頻繁。有媒體統(tǒng)計顯示,新能源車的年火災事故率約為0.03%。相比之下,傳統(tǒng)燃油車的則為0.01%-0.02%。這意味著,電動車比燃油車更容易燃燒。

以上數據尚有爭議,我們姑作參考,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新能源保有量越來越多,事故發(fā)生率只會越來越高。這除了“孕婦效應”的影響,更有新能源車電子化越來越普遍,復雜程度越來越高因素的影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就智駕而言,本身就是一個新事物,事故概率高,也實屬正常。再加上輿論過于關注,總給人“智駕不安全”的負面印象。雖然智駕事故時有發(fā)生,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否認新能源、否定智駕。

4月1日,《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正式施行,首次允許L3級私家車合法上路。這意味著,智駕是未來城市出行的必經之路。而在確保智駕足夠安全的道路上,車企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結語:

結語:

由智駕事故導致人員傷亡,小米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小米沒有倒在產品質量上,也希望不要倒在智駕上,同時,也希望消費者理性看待這次事故,不要因此就否定所有新能源車和智能車。

但如何讓消費者放心把命交給智駕,交給智能汽車,卻是小米以及所有車企需要花心思好好琢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