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草原的晨曦中,一位少年正用樹枝在沙地上勾勒著牛羊的輪廓。這是趙玉林藝術啟蒙的最初印記。

▲趙玉林作品 《蜀山秋韻》
從草原牧歌走向水墨丹青,趙玉林的藝術之旅充滿了戲劇性轉折:高中時偶然接觸《芥子園畫譜》,開啟了自學傳統(tǒng)繪畫的征程;九十年代考入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后,系統(tǒng)學習西方繪畫技法;而立之年毅然南下,在江南水鄉(xiāng)的氤氳水汽中尋找新的藝術靈感。這種橫跨南北的生活軌跡,為他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注入了多元基因。
1自然觀察與傳統(tǒng)根基的深度融合
趙玉林的藝術成長軌跡充滿傳奇色彩。從自學漫畫到系統(tǒng)學習美術理論,從內蒙古師范大學的專業(yè)訓練到遍訪名山大川的寫生實踐,他始終保持著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督蕉嘈闵分序暄训纳絼?、《清江秀色》里氤氳的水汽,皆源自對太行、秦嶺等地的實地考察,這使他的作品具有扎實的造型基礎和鮮活的生命力。

▲趙玉林作品 《江山多秀色》

▲趙玉林作品 《清江秀色》
在技法傳承上,趙玉林深得傳統(tǒng)精髓。他將斧劈皴與披麻皴靈活運用于不同山體,《高原雄風》中花崗巖的剛硬質感與《溪山春曉》里沉積巖的層理結構形成鮮明對比。青綠設色既延續(xù)了青綠山水的富麗堂皇,又通過墨色的層層積染賦予畫面現(xiàn)代審美意趣。古法今用,讓作品在保持傳統(tǒng)基因的同時煥發(fā)出時代氣息。

▲趙玉林作品 《高原雄風》

▲趙玉林作品 《溪山春曉》
2水墨革新與國際視野的雙向探索
趙玉林的藝術突破體現(xiàn)在對水墨語言的當代轉化。他創(chuàng)造性地將西方繪畫的色彩觀念融入水墨體系,《紅葉遍山》中楓葉的朱砂與群青碰撞,既保留了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又呈現(xiàn)出強烈的視覺張力。

▲趙玉林作品 《紅葉遍山》
國際展覽經(jīng)歷進一步拓寬趙玉林的創(chuàng)作視野。2015年俄羅斯巡展讓他意識到,藝術語言的共通性可以超越文化差異?!肚屣L》被瑞士總統(tǒng)收藏的經(jīng)歷,印證了中國山水畫意境在國際語境中的接受度。這種跨文化對話促使他在《福地生輝》等作品中強化光影表現(xiàn),通過墨色濃淡變化營造出類似于油畫的空間縱深感。

▲趙玉林作品 《福地生輝》
3詩意表達與哲學思考的雙重維度
趙玉林的作品始終貫穿著對生命的哲思。《相守》畫的是廣闊天地,悠悠駝鈴,紅葉絢爛如燃燒的相思之情,題款記以“三生三世的真情”,以熱烈的浪漫主義情懷賦予山水畫以外放的特質。這既是對自然生態(tài)的描繪,更是對生命狀態(tài)的隱喻。

▲趙玉林作品 《相守》
如此詩情,在《縱覽勝境天地寬》通過全景式構圖展現(xiàn)"會當凌絕頂"的開闊胸懷,《林泉雅居》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儒家精神中,也有充分體現(xiàn)。

▲趙玉林作品 《縱覽春色天地寬》

▲趙玉林作品 《林泉雅居》
趙玉林的藝術實踐為當代山水畫發(fā)展提供了重要范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傳統(tǒng)藝術既需要堅守文化基因,又必須具備現(xiàn)代轉譯能力。他通過“寫生-提煉-再創(chuàng)作”的路徑,將自然物象升華為具有哲學深度的藝術符號,在水墨與色彩的交響中構建起跨越時空的精神橋梁。

▲趙玉林作品 《春意江南》
隨著中國文化影響力的提升,這種兼具傳統(tǒng)底蘊與國際視野的作品,勢必在藝術市場中占據(jù)獨特地位。正如他本人所言:“藝術創(chuàng)作要像四季輪回般不斷更新”,我們期待這位藝術家在未來的探索中,繼續(xù)為中國畫壇書寫新的篇章。
廣州國際藝博會
2025年3月
藝術家簡介Profile

趙玉林,筆名三友,內蒙古包頭市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草原書畫院院長,中國美協(xié)內蒙古分會會員,臺北故宮書畫院名譽院長,中華國禮書畫家,國家博物館畫廊特邀書畫家。
藝術成就:
作品入選《中國當代國際書畫家年鑒》,在中國書畫研究院展出;
作品《陰山放牧圖》入選當代名家書畫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多次參加全國各類書畫大獎賽,分別榮獲一、二、三等獎;
部分作品入編《中國美術選集》《當代繪畫藝術》《藝術辭條》,入選《世界名人錄》;
2015年三幅作品在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和圣彼德堡兩個城市展出;
2017年作品《清風》被瑞士總統(tǒng)多麗絲收藏;
作品被中東32國大使收藏。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