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精英說(ID: elitestalk ),作者:鳶尾花花兒

冬去春來,又到了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感受了日漸回暖的氣溫,大家伙兒早已摩拳擦掌,補充好營養(yǎng),準備去陽光下自由自在的奔跑,但,一部分人的歲月靜好,卻是另一部分人的兵荒馬亂:

嗅到花香,就噴嚏不停;吹點冷風,就鼻涕不止;沾到楊絮,就皮膚瘙癢。最可憐的是有些小朋友,不敢吃雞蛋,沒有品嘗過花生的滋味,連奶粉都必須喝比普通奶粉價錢貴不少的水解奶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來源自Pexels

是了,過敏。

很多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祖輩,非常不解,現(xiàn)在的人怎么都如此矯情?現(xiàn)在的孩子怎么都如此金貴?而飽受折磨的過敏本敏,在遭受白眼的同時,也很想知道:人為什么會過敏?為什么過敏的人越來越多?

英國BBC地平線節(jié)目組為此拜訪多位業(yè)內專家,利用先進的技術,進行了一項非凡的實驗,對英國兩組患過敏病的家庭24小時跟蹤拍攝,并對其生活環(huán)境取樣分析,終于得到答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老朋友”機制

兩組家庭的過敏病有多嚴重呢?8歲的男孩喬,患有嚴重的哮喘、花粉熱、濕疹,對部分堅果、小動物、塵螨過敏;4歲的小摩根更是禁忌頗多,不能吃獼猴桃、牛油果、香蕉、堅果、雞蛋以及各種奶制品、豆制品,不能接觸各種小動物,不能沾乳膠制品。

以上,食物過敏源還可以主動避免,塵螨、花粉之類稍有不慎,就會被動吸入,為此,喬的媽媽每天要做兩次清潔和吸塵,盡可能多的掃地;摩根所有的衣服都是純棉的,外出需要穿一件包全身的濕疹罩衫,回家還必須浴缸泡十幾分鐘以后再擦藥.....

如此細致,孩子們依然有過接觸了不明過敏源后,嘴唇腫脹、呼吸不暢到叫救護車的經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南安普頓大學薩伊德.哈桑.阿沙德教授,20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英國人的過敏癥的研究,據他介紹,像喬和摩根這樣的過敏性哮喘,30年間患病率翻了10倍,如今英國有25-30%的人飽受過敏癥困擾,而在上世紀50年代,這一數(shù)字不到1%。

區(qū)區(qū)幾十年時光,當然不足以改變基因,所以一定是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影響了人類基因的表達,過敏癥才得以如此擴散。

那具體是環(huán)境里的什么呢?工業(yè)污染物嗎?可為什么處在同樣生活環(huán)境的家庭成員之間,有人過敏有人不過敏?

薩伊德教授還介紹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同樣一個家庭,從發(fā)展中國家移民到發(fā)達國家10年后,患過敏病的概率會增加3倍以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發(fā)達國家明明擁有更好的基礎設施和衛(wèi)生條件,卻更容易過敏,所以多年前學界曾提出過一個“衛(wèi)生假說”,大意是衛(wèi)生條件的改善,減少了兒童接觸細菌和病毒的幾率,感染幾率也就變小了,這導致人體訓練有素的免疫系統(tǒng)無仗可打,一旦有點風吹草動就以為是強敵入侵,結果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但身為媽媽,我們肉眼可見的卻是,患過敏病的孩子,并沒有因為他經常過敏而很少感冒,反而因為現(xiàn)代社會更頻繁的人員流動,比我們小時候更多被感染。

對此,免疫學教授格拉曼.魯克在“衛(wèi)生假說”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更接近事實真相的“老朋友”機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現(xiàn)代工業(yè)革命以前,人類生活的環(huán)境中原本到處是微生物,在路邊小動物的糞便里,在家門口淌過的溪水里,甚至在人們呼吸的每一口空氣中,都含有大量的細菌、真菌、病毒。

它們中當然有不少是致病微生物,但更多是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這些有益微生物能為人體免疫系統(tǒng)提供資料,能幫助人體建立正確的免疫調控途徑和合適的防護機制,以防止免疫系統(tǒng)紊亂。

但現(xiàn)代人不用去田間勞作,便能在超市里買到干凈的發(fā)亮的水果;不用沐浴在陽光下,在水泥和玻璃建造的空調房里便能賺到生活所需。比起過去,現(xiàn)代人與這些有益微生物的接觸機會急劇變少,免疫系統(tǒng)因此紊亂了,過敏以及慢性炎癥才變得稀松平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近年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表明,細菌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數(shù)量巨大,分布廣泛,大量存在于人體皮膚、口腔以及體腔中,而且為人類提供重要的營養(yǎng)元素,幫助我們消化食物,并對感染性微生物樹立屏障,作用巨大,甚至可以稱作是人類“被忽視的器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兩個家庭的循證

為了驗證科學家們的觀點,節(jié)目組分別采集兩個家庭成員的皮膚表面、家庭用品、地面、家庭院落等處的細菌進行培養(yǎng),幾個星期后,提取菌落DNA測序,有以下兩個顯而易見的發(fā)現(xiàn):

1、樣本中細菌種類的多樣性。

比起居住在東非大裂谷,與人類祖先生活方式更接近的哈扎人,兩組英國家庭成員腸道中的細菌種類都比較少,而哈扎人的過敏發(fā)生率為1/1500,英國人這個數(shù)字則高達1/3。另外,比起其他家庭成員,過敏嚴重的喬和摩根腸道內的細菌種類多樣性更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樣本中個別細菌的含量。

過敏最嚴重的喬和摩根,體內一種叫不動桿菌的細菌比其他家庭成員含量低很多,這個結果,在同期其他平行實驗中也被證實:哮喘和濕疹患者體內不動桿菌的含量普遍都很少。

不動桿菌屬于變形菌家族的一員,大量存在于泥土之中,是一種條件致病菌,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容易引起感染,是醫(yī)院院內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但機體抵抗力正常時它又能幫助人體消炎,或許它獨特的存在就是過敏癥發(fā)生的關鍵之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除此之外,哮喘最嚴重的摩根,體內根本不含雙歧桿菌,喬體內雖然有雙歧桿菌,但含量遠不及其他家庭成員,巧合的是,最近其他研究也發(fā)現(xiàn),5歲濕疹兒童體內雙歧桿菌含量與健康兒童相比,低百分之28%。

發(fā)現(xiàn)了么?偏偏是我們的孩子,是過敏癥發(fā)生最嚴重的群體,這又是為什么呢?

民間通俗認為,小孩子皮膚嬌嫩、腸胃嬌弱,受不了太強的刺激,醫(yī)學上嚴謹?shù)恼f法,嬰幼兒表皮組織、粘膜屏障發(fā)育不成熟,腸壁通透性太高,一些與病原體表面結構類似的大分子物質容易穿過這些空隙進入到血液,與特殊的過敏抗體相結合,刺激人體釋放組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組胺造成的反應取決于過敏的部位,皮膚上表現(xiàn)為癢癢的紅包,若在皮膚深層釋放,產生血管性水腫,若在舌頭或喉嚨上就非常危險,則可能造成呼吸困難。所以問題的關鍵是表皮和粘膜組織上空隙的填補,而這,有賴于大量細菌的附著。

哺乳動物在生命形成之初,因為有子宮的隔離,胎兒基本處在一種無菌的狀態(tài),直到分娩經過母親的產道,出生后吮吸母親的乳汁,才從母親身上、從環(huán)境中獲得初始的微生物。

要讓這些微生物中的益生菌生長成人體優(yōu)勢菌落,并形成免疫屏障,需要一定的時日,也需要特定的PH值環(huán)境,所以,孩子誕生最初那幾年,是過敏癥的高發(fā)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之初,很關鍵

分析至此,有一個問題,喬和小摩根都不是獨生子女,喬有一個姐姐,小摩根還有一個1歲大的弟弟,同在一個屋檐下,同胞之間的體質,確切的說是體內菌落差別為何如此之大呢?

1、抗生素的使用

據媽媽回憶,小摩根10個月齡時患扁桃體炎,病情嚴重,醫(yī)生不得已給開了一些抗生素。眾所周知,抗生素不是靶向藥,只對應不同細菌生理生化特性粗略的分了幾大類,所以很容易誤傷,它殺死致病菌的同時,也損害了很多構建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有益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英國諾丁漢大學聯(lián)合幾家醫(yī)學院開展的一項研究指出,過早服用抗生素可能導致兒童患濕疹的風險增加40%。

2、出生后是否監(jiān)護

喬出生時因為臍帶繞頸缺氧,情況緊急,在醫(yī)院監(jiān)護了數(shù)日,才恢復到普通嬰兒的樣子。沒能母嬰同室,嬰兒錯過了母體攜帶的很多有益細菌,監(jiān)護反過來又讓他們過早接觸到監(jiān)護環(huán)境中的有害細菌,比如腸桿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好巧不巧,喬體內腸桿菌的含量就很高,微生物的世界,就這么講究先來后到,讓人說什么好呢?

3、母乳喂養(yǎng)水平

喬的媽媽坦言,當年她不知道孩子剛出生的24小時如此關鍵,加上孩子當時在監(jiān)護室,所以第一次母乳喂養(yǎng)后沒多久就斷了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研究表明,母乳中有高達700多種細菌,乳頭上也包含多種維持人體皮膚健康的微生物,嬰兒通過自然吮吸可以獲得乳頭和母乳中異常豐富的菌群。

4、出生方式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母親的產道是第一關。

研究表明,媽媽陰道的微生物狀況在生產前會發(fā)生劇烈變化,一種叫做乳酸菌的細菌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其中,被命名為乳酸桿菌LGG的菌株確定對人體免疫有調節(jié)作用,能有效預防過敏的發(fā)生,自然分娩時,新生兒從頭到腳都會沾上它。

進化原本以這種方式為我們提供了第一種抗過敏微生物,但因為各種原因剖腹出生的孩子首先被接種的細菌,不再是母親產道里自然的饋贈,而是漂浮在醫(yī)院空氣里性質不明的微生物。

一項來自挪威170萬大樣本兒童研究的確切數(shù)字,剖腹產兒童患哮喘的概率比順產兒童高52%。

以上種種,可以簡單用一句話概括: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初期,擁有豐富且健康的菌群,可有效避免過敏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問題是,誰不知道知道順產、母嬰同室、母乳喂養(yǎng)是最正確的養(yǎng)育方式?不到萬不得已,哪個媽媽又會舍得給孩子吃大把的抗生素呢?過去已成定局,像喬和摩根這樣的孩子,未來該怎么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何應對過敏?

缺啥吃啥,吃啥補啥。

這是我們民族下意識的反應,市面上也有大把聲稱可以治療過敏、調節(jié)免疫的益生菌產品,理論上也能說通,但這里有兩個實際問題:

首先,人體菌落構成,尤其是腸道菌落,生物多樣性堪比熱帶雨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人為培養(yǎng)菌種很難模擬出這種多樣性,并且迄今為止的研究,除了少數(shù)幾種正式命名的菌株確定有抗過敏療效,其他功效并不明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次,益生菌制劑要想順利到達腸道,得能躲得過胃液和膽汁的消化,而不同工藝水準下的產品,包被技術和細菌活性參次不齊,并不都值得信賴。

所以腸胃學家費格斯.沙納漢教授更推崇的,是從食物中攝入更多能幫助益生菌自然生長的物質,即益生元,一類不會被人體消化吸收卻能選擇性促進有益菌代謝和增殖的物質,它們廣泛存在于水果蔬菜中。

不過,沙納漢教授也強調,食療需要長期堅持,需要盡可能增加蔬菜水果的多樣性才能奏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食物之外,更需要改變的是我們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同時,也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化學消殺;避免接觸過敏源的同時,也要貼近自然,多多參與戶外活動,早日和與人類一同進化的微生物老朋友重建聯(lián)系!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海歸和留學生的聚集地。我們傳遞全球資訊、探討文化百態(tài)、創(chuàng)新社交模式、發(fā)現(xiàn)獨立思想。這里有溫度也有態(tài)度,歡迎氣味相投的你關注精英說(ID:elitestalk)。

-每日教育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