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近新西蘭的本地社交媒體上,掀起了一股“曬巨無霸斐濟果”的旋風(fēng)。

一年一度的斐濟果季,就這么伴著秋風(fēng)來了。

01

“我家的果子最大!”

這個民間爭霸賽,從幾個星期前就開始了。

有人曬出斐濟果和香蕉的對比,并注明:我見過最大的斐濟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人覺得是參照物的問題,他選擇了一根小的香蕉,當(dāng)然讓斐濟果看起來挺大。

接下來更多網(wǎng)友加入這場沒有獎品的比賽,熱情十足,為了公平公正,他們直接上稱,明碼列出重量。

有人曬出了211克的斐濟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后來者毫不示弱,以227克完美碾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別高興太早,下面還有更重的,236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有人曬出284克的斐濟果,的確是個巨無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是這些都不是王者。

看下這張: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開玩笑了。

這個看似無趣的比賽,放在別人那里可能覺得有些幼稚,住在新西蘭的華人朋友,一定會懂得其中的樂趣。

每年斐濟果季,大家少不了要吃。

這些果子可能來自自家庭院,也可能來自友人鄰居的饋贈,或是從超市里買的。

02

新西蘭的國民水果

提到新西蘭的水果,很多人會想到奇異果、櫻桃等。

但是這兩種水果一般都是大規(guī)模種植,大家從超市里買來吃。

但是斐濟果就不一樣了,他生長在很多人的院落里,更加接地氣。

大家院子里種的斐濟果樹不是很高,果子成熟時會自然掉落,非常適合家庭種植。

斐濟果樹耐旱、耐寒、耐貧瘠土壤,而且?guī)缀醪恍枰x或施肥,就能自己活得很好,超級好養(yǎng)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斐濟果樹需要交叉授粉才能長出好果子,這意味著單獨種一棵樹是很難結(jié)果的。

所以,如果你想種斐濟果,最好種至少兩棵不同品種的,或者確保附近有別的斐濟果樹,否則你的果子可能會很少。

雖然現(xiàn)在超市里也有銷售,但是最好吃的往往是自己家種的或者鄰居送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人甚至開玩笑:說如果你住在新西蘭,卻沒有一個可以免費送你斐濟果的朋友,那你要考慮下自己的社交圈子,或者該主動出去交些朋友啦。

妥妥的人緣測試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不少公園、路邊、甚至鄰居家的墻外,也能撿到一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找對了地方,“零元購”的果子管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對于新西蘭新移民來說,斐濟果的味道往往帶著些青澀與懵懂的感覺。

剛剛落地新的國家,品嘗到一種全新的味道,多年以后再吃,當(dāng)時初入異國的記憶還會浮現(xiàn)腦海。

而對于土生土長的新西蘭人而言,它又承載著很多童年記憶。

與家人一起撿斐濟果,或者是父母在廚房里做的各種斐濟果醬、飲品、糕點等,滿是幸福溫暖的味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斐濟果也有強烈的季節(jié)性,三月和四月是它成熟的季節(jié),而這也是新西蘭從夏天過渡到秋天的時間段。

一位新西蘭廚師曾在采訪中說“提到斐濟果,會聯(lián)想到自己穿著泳衣在陽光下吃它們的場景,然后會有一陣?yán)滹L(fēng)襲來,他不得不套上褲子”。

斐濟果之于新西蘭人不只是一種水果,更是一種記憶,一種情結(jié),一個感情的載體,它更是離開新西蘭的游子們的鄉(xiāng)愁。

很多客居他鄉(xiāng)的新西蘭人,也會在斐濟果上市的季節(jié),嘗試找到一些來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例如澳洲人就開了家叫“斐濟果上癮”的店,店主Rohan Bicknell是個蔬果出口商,2013年他從新西蘭進(jìn)口百香果時,供應(yīng)商也順便寄給他一些斐濟果,結(jié)果一周后就被住在澳洲的新西蘭人搶購一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們變得像個孩子,”他說。“有時你必須聽他們講上一個小時的童年故事?!?/p>

03

味道很難描述

讓新西蘭人大愛的斐濟果到底啥味道?

有人覺得,它們吃起來像是百香果和菠蘿混在一起,但是比這些味道稍微甜一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人覺得像是菠蘿味的番石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人形容的更加抽象,說像是不小心把香水灑在舌頭上的感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華人朋友的描述,也很特別。

“有點苦味兒,然后有種風(fēng)油精加百草枯的味道”。這......百草枯可不能瞎吃,它是毒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柏樹叉味兒,皮革加汽油,混合番石榴和草莓的氣息,口感像在啃老品種梨的核,顆粒感很強?!?/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一些宣傳介紹中,是這樣介紹的:

它的果皮帶有一股淡淡的松針和檸檬的香氣,而果肉的香味則像成熟的熱帶水果,混合著花香和糖果的氣息。

外皮略帶苦味,類似青蘋果皮或柚子白瓤的那種微澀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果肉柔軟多汁,帶點果凍感,中間的透明果核部分口感更加滑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味道酸甜可口,剛?cè)肟?有點像菠蘿和草莓混合的酸甜感。 緊接著會有類似番石榴的柔和果味,并帶有一點點香蕉或者梨的奶香。 余味中可能帶有一絲檸檬、薄荷或者泡泡糖的感覺,讓人回味無窮。

斐濟果的香味主要來自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和甲酸乙酯(Ethyl Formate)*天然揮發(fā)性化合物,它們是讓斐濟果聞起來像“香水+泡泡糖+熱帶水果”的主要成分。

所以,有些人會覺得它的味道很奇怪,但喜歡的人會覺得它超香!

但又因為其營養(yǎng)價值豐富,被稱為“水果界的中華鱘”。

聽起來是不是更好吃了。

有人說自己每年這個時候就會瘋狂吃很多,然后遲到覺得惡心,開始討厭。

但是斐濟果季過去時,又會想念它。

反正就是讓人上癮,但是吃太多又會覺得上頭。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4

斐濟果來自斐濟?

斐濟果(Feijoa)這個名字,是為了紀(jì)念出生于巴西的葡萄牙植物學(xué)家Jo?o da Silva Feijó ,他堪稱發(fā)現(xiàn)、采集并推廣斐濟果第一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因為Feijoa聽起來很像斐濟,所以不少華人朋友就會叫它斐濟果,在中國也有人把它叫做菲油果。

部分斐濟果的樣子確實和未成熟的牛油果有點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815年德國的探險家Freidrich Sellow把斐濟果引進(jìn)到了歐洲,于是就在歐洲開始種植了。

而后有人將它帶到了新西蘭, 對于具體何時傳來,說法不一,有人說是1908年奧克蘭的一個苗圃工從澳洲進(jìn)口了樹苗,也有人說是旺格努伊人Alexander Allison,據(jù)傳他有一棵過百年的斐濟果樹。

可以確定的是,1920年左右,斐濟果在新西蘭廣泛種植。

Hayward Wright在奧克蘭種植斐濟果,并在報紙上打廣告買水果。

在1934年的《新西蘭先驅(qū)報》上,曾開設(shè)專欄,介紹這種“寶貴的水果”,稱“它的果實……注定會成為最好的果醬或果凍之一。很有自己的味道,只能用美味來形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中國也有斐濟果樹。

上海植物園有一棵40多年樹齡的斐濟果樹,差不多算是國內(nèi)最早引入的了。

也有有些農(nóng)場引入種植,在網(wǎng)上售賣,但是產(chǎn)量還是比較小,價格也不便宜。

05

解鎖更多新“吃”法

除了果子可以吃,斐濟果全身都是寶。

發(fā)現(xiàn)君還要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那就是斐濟果的花也是可以食用的。

它的味道有點甜甜的,很多人會拿來點綴沙拉或蛋糕。

但是大家還是要謹(jǐn)慎食用,畢竟每個人體質(zhì)不同,可能會過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一些地區(qū),人們會用斐濟果皮來清潔頭發(fā)。

因為它含有天然皂苷(Saponin),具有一定的起泡能力,類似于天然肥皂。

雖然不像真正的洗發(fā)水那么有效,但它被認(rèn)為是一種健康、環(huán)保的替代品,感覺渾 身是寶。

它還有更多值得開發(fā)的吃法,例如在南美,有些廚師會用斐濟果皮+海鹽制成一種特別的調(diào)味鹽,撒在烤肉或沙拉上,讓食物帶點熱帶水果的香氣!

大家也可以自己試試:

  • 把斐濟果皮烤干、磨碎

  • 和海鹽混合

  • 撒在烤肉或炸薯條上,試試看!

更多新吃法,大家可以去解鎖... ...

ref:https://www.reddit.com/r/newzealand/comments/1jec1s8/lets_see_those_big_feijo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