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里琺瑯彩已經(jīng)鳳毛麟角了,這個花瓶是用琺瑯彩畫的界畫,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界畫就是畫建筑的畫,因為用界尺畫直線,所以叫界畫。界尺是一種有凹槽的尺,并不是打手板的戒尺。比如宋徽宗的《瑞鶴圖》,還有《清明上河圖》都有界畫的元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純界畫比較少,比如最有名的是清朝的袁江袁耀,兩個界畫畫家。這畫的是驪山,在遙遠深山里,有個巨大的宮殿,有種賽博朋克的感覺。

這個瓶子上也是描繪建筑的界畫。我們先說一下器形,這個收藏者臺北故宮,他們認為這瓶子是膽瓶,叫它“琺瑯彩龍舟圖膽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前兩集我們講過膽瓶,它的要素是“狀如懸膽”,比如這個宋朝的膽瓶,清朝的膽瓶,都有個下垂的腹部。但這件琺瑯彩瓶并沒有腹部下垂的感覺,所以它能不能叫膽瓶,還有的商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以前我們講過,不知道一個瓶子叫什么,就稱之為直頸瓶或者長頸瓶。比如北京故宮也有個琺瑯彩瓶子,器形是一樣的。北京故宮就叫它直頸瓶,全名是“胭脂紫軋道琺瑯彩直頸瓶”,我覺得這個叫法更嚴(yán)謹(jǐn)。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畫面叫龍舟競渡,是一個三段式的構(gòu)圖,這畫法玩的最好的是倪云林,倪瓚。花瓶也是這結(jié)構(gòu),前景是樓臺殿閣,中間是開闊的水面,江上有龍舟,遠景是江對岸的遠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瓶頸有應(yīng)景的題詩“仙樓綺閣環(huán)瀛漢,鳳艑龍舸繞翠流”,兩個閑章,“山高”“水長”,要和前面的引首章“壽如”連起來讀,就是“壽如山高水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底款是“乾隆年制”,宋槧體,說是宋朝的刻書的字體,還有說這是秦檜發(fā)明的,并沒有,宋體字其實是明代才出現(xiàn)的。這不是青花,用琺瑯彩特有的藍顏料寫的,叫料款,另外還有紅色的底款。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剛才那個直頸瓶,底款也是藍色料款的乾隆年制,但是小篆體,比較少見。這個編號是資字號,資料的意思,因為這是碎片粘起來的,這面看有明顯的修復(fù)痕跡。北京故宮里文物有三種編號,新和故,49年以前和以后進宮的,還有個書字號,用在書籍檔案上。另外還資字號和標(biāo)本的標(biāo)字號,這些不算正式的文物,只能做研究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琺瑯彩瓷器的胎是在景德鎮(zhèn)燒的,然后運到北京,由內(nèi)務(wù)府的工匠繪畫,所以他們是有機會參考宮里的收藏的古畫的。臺北故宮出的書里說這瓶子上的畫面取材自元王振鵬畫的《金明奪錦圖卷》。這畫好幾幅,北京天津臺北都有,畫的是宋徽宗辦龍舟比賽的故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畫精彩的部分是這個拱橋和附近聚集的龍舟,應(yīng)該在等待比賽開始,但是花瓶上并沒有畫這個場面。而且這畫里所有的人都是男性,尤其是寶津之樓的門口,站著文武百官,好多人,烏渙烏渙的,應(yīng)該在等宋徽宗的出現(xiàn)。所以這畫就是一種宏大敘事,“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歌功頌德,政治性的場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再看花瓶正好反過來,樓臺上很安靜,只有三個人,一個小姐兩個丫鬟,都是女性。順著她們的視線,看江上的船,有意思了,哪里是龍舟競渡?競渡怎么可能相向而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艘是龍船,另一艘船頭是鳳凰,從來沒見過鳳頭船。龍鳳就要相遇了,大概在暗示女生的心理,“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這是一種浪漫,或者女性為主體的敘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所以這瓶子的畫面和那幅元畫沒啥關(guān)系,可能是參考了另外一幅畫,這畫在北京故宮,也是畫的龍舟競渡。

兩個畫面構(gòu)圖如出一轍,都是平遠法,都有江對岸遠山,但是元代的畫就沒有畫出遠山。樓臺的構(gòu)成也很像,都有這種重檐攢頂歇山的造型。

這畫面也是個女性主導(dǎo),畫很小,30厘米見方,但畫了許多人,都是女性。不但樓里是女性,甚至劃船的水手也都是女生。找到好半天,終于在船的最高層發(fā)現(xiàn)惟一一個男性,有種御弟哥哥到了女兒國的感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再看這哥們穿了個明朝的官服,從帽子能看出來,明朝是短帽翅,宋朝的長帽翅,唐朝是軟帽翅。所以這畫不會早于明代,那旁邊的題簽“李昭道龍舟競渡”就是錯的,李昭道是李林甫的堂哥,唐朝人,時間不對。

再看印章,左上有個宋徽宗雙龍印,假的,上面中間的“宣德之寶”,也是假的。右邊那個“項子京家珍藏”,這個大家可能有印象,明代的大收藏家,幾乎所有的好點的古畫都有他的印章,包括那幅元代畫。然后我和很悲傷地在右下角發(fā)現(xiàn)了另一印章“虛齋審定名跡”。

虛齋是龐元濟,他是晚清到民國的大收藏家,很可能他貼上去的李昭道的題簽,然后蓋上審定印,而且他審錯了。另外這也說明這畫是收藏在民間的。左邊還有個印 “太倉畢氏”什么,可能畢沅,乾隆時人,說明那時畫也不在宮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又看了一下這畫的故宮編號,是新字號,坐實了,就是49年以后進宮的。也就是說,乾隆時畫這個琺瑯彩花瓶的工匠,并沒有見過這幅畫。兩個畫面很像,只是巧合,并沒有師承關(guān)系。但這幾個作品都挺好玩,所以就隨便說說。

抄我文章者,雖遠必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