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dāng)埋骨兮長已矣--蔡文姬
蔡文姬(約 177-250),名琰,東漢陳留郡(今河南杞縣)人,文學(xué)家蔡邕之女。她出嫁衛(wèi)仲道后,逢匈奴南侵,被擄至塞外十二年,曹操念及舊情,以重金贖回,再嫁屯田都尉董祀。

其傳世之作《胡笳十八拍》《悲憤詩》以血淚書寫流離之痛。歸漢后整理父親遺著四百余篇,以 "文姬歸漢" 典故成為文化符號。這位兼具才情與苦難的女性,以 "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的詠嘆,將個人命運與時代動蕩熔鑄成永恒的文學(xué)豐碑。
▲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武則天
武則天(624-705),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統(tǒng)女皇帝。她14 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太宗駕崩后入感業(yè)寺為尼,后被唐高宗李治接回,逐步從昭儀晉升為皇后。她助高宗處理朝政,而后690 年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
她在位期間推行科舉改革,首創(chuàng)殿試與武舉,發(fā)展農(nóng)業(yè),輕徭薄賦,穩(wěn)固邊疆。晚年政歸李唐,臨終遺詔 "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這位 "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的奇女子,以 "日月當(dāng)空" 的氣魄打破性別桎梏,成為封建時代女性權(quán)力巔峰的象征。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王昭君
王昭君(約前 52 - 前 19),名嬙,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興山)人,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她以 "昭君出塞" 名垂青史。
公元前 33 年,匈奴單于求親,她毅然請命 "愿行",以弱女子之軀擔(dān)起漢室和平使命。出塞后,她 促成漢匈六十載交好,"愿假飛鴻,嗟哉弗禁" 則寄寓對故土的永恒思念。
病逝后葬于呼和浩特南郊,墓草常青,故稱 "青冢"。杜甫 "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的悲愴、王安石 "漢恩自淺胡自深" 的辯證,共同將她升華為 "和平使者" 的文化符號。
▲花謝花飛花滿天,冷月葬花魂--林黛玉
林黛玉(約 1706-1724),《紅樓夢》女主角,姑蘇人氏,巡鹽御史林如海與賈敏之女。她因父母早亡,寄居于賈府,與賈寶玉發(fā)展出超越世俗的愛情。她聰慧絕頂卻敏感多病,"行動似弱柳扶風(fēng)",以《葬花吟》《秋窗風(fēng)雨夕》等詩作展現(xiàn)驚世才情。
這位 "顰顰" 以 "滿紙自憐題素怨" 的詩意人生,成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具悲劇美感的女性形象,其 "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易安居士 李清照 李清照(1084 - 約 1155),號易安居士,宋代婉約詞派代表人物。她出身書香門第,幼承家學(xué),16 歲以《如夢令》“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一鳴驚人,展現(xiàn)少女的靈動與才思。 靖康之變后,她以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的鏗鏘詩句痛斥南宋偏安,更以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的《聲聲慢》道盡孀居之苦。 她毅然抗?fàn)帲K以 “九死南荒吾不恨” 的孤勇完成《金石錄后序》,將個人命運與家國興衰熔鑄為 “易安體” 的沉郁詞風(fēng)。 ▲丈夫之志才子胸,誰言女兒不英雄--王貞儀 王貞儀(1768-1797),字德卿,號金陵女史,安徽天長人,清代罕見的通才型學(xué)者。 她以燈為日、圓桌為地、鏡為月,通過模擬實驗揭示月食原理,撰《月食解》闡明地圓學(xué)說;化簡梅文鼎《數(shù)理精蘊》為《籌算易知》,普及數(shù)學(xué)知識;更以《地圓論》駁斥 "天圓地方" 舊說。 29 歲病逝后,其成就漸被國際學(xué)界認(rèn)可:小行星 "王貞儀"、金星隕石坑以她命名,美國《勇往直前》將她列為改變世界的 50 位女科學(xué)家之一。 ▲衣被天下傳技藝,革新紡織惠民生--紡織傳奇 黃道婆 黃道婆(約 1245-1330),松江府烏泥涇(今上海徐匯)人,元代棉紡織革新家。幼年因家貧被賣為童養(yǎng)媳,后向黎族婦女學(xué)習(xí)棉紡技藝。 元貞年間(1295-1297)返鄉(xiāng)后,她改良軋棉車、彈棉弓、紡車等工具,首創(chuàng) "錯紗配色、綜線挈花" 織造法,將江南棉紡織效率提升數(shù)倍,使 "松江布" 行銷全國,成就 "衣被天下" 的經(jīng)濟奇跡。 她打破 "男耕女織" 傳統(tǒng),以 "二只筒子,兩匹布" 的歌謠普及技術(shù),推動家庭手工業(yè)興起,奠定上海 "申城" 紡織業(yè)根基。明代宋應(yīng)星《天工開物》贊其 "功不在禹下",這位 "織女星下凡" 的民間女神,以 "一梭一線織乾坤" 的智慧,將棉花從邊疆作物變?yōu)槊裆鷦傂瑁浼夹g(shù)至今影響全球紡織業(y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