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
確實是這樣,今年的清明節(jié),我的家鄉(xiāng)又下起了下雨,從早上一直下雨,持續(xù)到了中午才停止。
往年的清明,這句詩描繪的是人們懷著沉重心情奔赴墓園,家族齊聚緬懷先人的場景。
但如今,當我們將目光投向清明祭掃現(xiàn)場,卻驚現(xiàn)“斷代危機”,六七十歲的老人成主力軍,年輕人的身影寥寥無幾,這一幕。你們村里是不是也這樣?
正如一些網友所說,清明節(jié)假期是老年人祭祖的日子,卻是年輕人的假日,不信的話去看各地景點都是人滿為患,擠不開的人群。
曾幾何時,清明祭掃是一場家族全員參與的盛大活動。往往都是家中的長者帶隊,然后一家老少總動員去參與,前面是老人們手持香燭,口中念念有詞,向祖先訴說著家族的近況。
而年輕人則在一旁幫忙擺放供品,整理墳頭的雜草。雖然年幼,卻也知曉這是對先輩的敬重;
孩子們在墓園間好奇地張望,懵懂間也被家族的傳承氛圍所感染。那時候,清明是家族情感的紐帶,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如今,這樣的場景卻越來越難見到。從現(xiàn)實層面來看,現(xiàn)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和高壓力,讓年輕人分身乏術。
在大城市里,“996”甚至“007”的工作模式,早已成為許多年輕人生活的常態(tài)。為了能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站穩(wěn)腳跟,為了能在城市里擁有一方屬于自己的容身之所,他們不得不拼命工作。
雖然清明節(jié)對于部分人來說也有假期,可是來回都要時間,特別是一些路途遙遠的還可能要堵車,這一來一去就要一天的時間。一切都是匆匆忙忙的,人卻搞得比上班還要累。
對于一些沒有假期的人來說,請假去祭掃可能意味著失去全勤獎,意味著堆積如山的工作任務會讓后續(xù)的日子更加疲憊不堪。
就如同白居易筆下“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為了生活,他們只能在工作的賽道上一路狂奔,在本該返鄉(xiāng)祭掃的清明節(jié),無奈地選擇放棄。
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同樣也在改變著年輕人的生活軌跡。背井離鄉(xiāng)求學、工作,大城市的繁華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無數(shù)懷揣夢想的年輕人。
故鄉(xiāng),在他們的生活里漸漸變成了一個遙遠的符號,一年到頭,返鄉(xiāng)的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
曾經熟悉的祭掃流程,那些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習俗,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不知不覺被淡忘了。
家族長輩口中的那些先輩故事,也在高樓大廈與車水馬龍的喧囂中,漸漸失去了原有的溫度。
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更是重塑了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虛擬社交、線上娛樂占據了他們大量的閑暇時間。
在網絡的世界里,他們可以輕松地與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沉浸在各種新奇有趣的信息中。
相比之下,現(xiàn)實中的傳統(tǒng)儀式感,在他們心中漸漸淡化。清明祭掃不再是必須履行的家族義務,而變成了一種可有可無的選擇。
他們或許覺得,在網絡上獻上一束虛擬的鮮花,留下幾句緬懷的話語,就算是完成了對先人的追思。
但清明祭掃,絕非只是簡單的儀式。它是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文化傳承的重要部分,是家族情感紐帶的延續(xù)。
古人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通過祭掃,我們緬懷先輩,傳承家族精神,從先人的經歷中汲取力量,明白自己的根在何處,未來的路該如何走。
當年輕人缺席祭掃,不僅是對傳統(tǒng)的漠視,更是對家族情感連接的破壞。
長此以往,家族的凝聚力將逐漸減弱,那些珍貴的文化記憶和精神傳承,也可能會在歲月的長河中漸漸消逝。
村里70多歲的劉大爺說的一番話,讓我現(xiàn)在記憶深刻。他說祭祖這樣的重大事情,孩子們一定不能缺席。
因為祭祖看著祭拜先人,實際上是做給后人看的。是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懂得感恩和孝順。如果孩子們都不去參與,那祭祖也就失去了其意義了。
對此,你們怎么看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