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guān)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xù)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chuàng)作的動力~

編輯|t
引言
1946年12月24日,北平,東單街口。一個剛看完電影的年輕女孩,被兩個美軍士兵一把拽上軍車。幾個小時后,她被丟棄在街邊,渾身狼藉,渾身是傷。她叫沈崇。
她不是普通人家的姑娘。她是兩江總督沈葆楨的曾孫女。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家世不是用來炫耀的,是一種“保護傘”。但那天晚上,她的血淚,照樣被碾成塵土。
案件一出,北平震動,全國震怒。可這件事的結(jié)局不是法律主持正義,而是外交場面一頓操作之后的悄然收場。
更讓人五味雜陳的,是宋美齡和胡適也都出面了。他們是當時政府最有“面子”的兩個人,一個是第一夫人,一個是駐美大使,但最終的結(jié)局卻引起了中國人民的眾怒……

一、這不是普通的“強奸案”,她的身后是半部近代史
沈崇的家族簡直像一張民國名人譜。曾祖父沈葆楨,是清朝洋務(wù)運動的開拓者,南洋水師創(chuàng)始人。母系祖上是林則徐后人。這樣的血脈,在當年簡直是“開國功臣的后代聯(lián)合體”。
沈崇本人也不簡單,北京大學(xué)先修班的學(xué)生,氣質(zhì)清秀,成績出眾。那天晚上,她剛從電影院出來,還沉浸在圣誕節(jié)的氛圍里。誰想到,人生最黑暗的一幕,卻在這個“最文明”的節(jié)日里,悄然發(fā)生。
沈崇在回家途中,遭遇了兩名美軍士兵的強暴。這兩名士兵分別是下士威廉·皮爾遜和二等兵普里查德。事件發(fā)生在東單操場附近,沈崇被強行拖至使館區(qū)墻下,遭受了長達三小時的侵害。事后,北平市警察局迅速介入調(diào)查,并將皮爾遜移交美軍憲兵關(guān)押。

事情曝光后,警局一邊處理,一邊向上報告。北平高校沸騰了,北大學(xué)生率先發(fā)聲:“這是國恥!”緊接著清華、輔仁、燕京高校集體請愿,要求交出施暴者,依法嚴懲。
可真正讓人心涼的,是這事的處理方式——美軍一口咬定“駐軍地位優(yōu)先”,要求以軍法處理,拒不引渡。換句話說:自己人自己審,不勞你們操心。
可問題來了,沈崇的家世這么硬,為何也得不到一個公正處理?
二、宋美齡和胡適出面了,可“尊嚴”二字,他們誰都沒保住
蔣介石知道這事棘手——既涉及國民情緒,又牽連中美關(guān)系。他不出面,而是讓“更有親和力”的第一夫人宋美齡出場。這位外交界的金字招牌,親自出馬。
宋美齡首先前往金陵女子大學(xué),那里是當時對沈崇進行“保護性安置”的場所。在校董務(wù)室,她見到了這位精神崩潰的姑娘。
“你是沈崇姑娘嗎?”她問。沈崇點頭,哭得不能自已。宋美齡遞上手帕,輕聲勸慰:“姑娘,我信耶穌,愿意收你做干女兒,也為你洗禮,讓耶穌超度你的傷痛?!?/p>
這不是空話,她當場替沈崇改了名字——“沈筱齡”。之后又承諾,“我會交涉,一定讓施暴者得到懲罰?!?/p>
這聽起來是不是像電視劇里“大團圓的正義”?可宋美齡走出學(xué)校后,車隊并沒有直奔中南海,而是駛向城郊一處特別軍事囚禁所,去見那個施暴的美軍——皮爾遜。
她進門第一句話就帶刺:“你不是一般的強奸犯,你強奸了中美友誼,強奸了援華政策?!逼栠d先是嬉皮笑臉,聽到這話頓時臉色發(fā)白。
宋美齡不發(fā)火,她只說:“寫一封認罪書,我會替你求情,保你不死?!逼栠d慌了,當場照辦。幾天后,美軍法庭宣判——15年徒刑。
聽起來,好像正義得到了回應(yīng)???個月后,美國軍事法務(wù)部門突然宣布:“證據(jù)不足,改判無罪,恢復(fù)軍銜。”皮爾遜重新上崗,笑著回了美國。
而沈崇呢?她被低調(diào)轉(zhuǎn)學(xué),改名換姓,躲避媒體。從此在公眾視野中消失。宋美齡所謂的“交涉”,徹底打了水漂。她的溫柔、氣場、技巧、英語都不管用了。
而此時的胡適,也沒閑著。
他作為駐美大使,本應(yīng)第一時間為沈崇發(fā)聲,但他沒有。他的態(tài)度被內(nèi)部電報記錄得很清楚:“不得激化事態(tài),以防破壞中美大局。”他甚至建議國民政府“勸學(xué)生理性對待”,“避免政治利用”。
他關(guān)心的是“美國怎么看我們”,不是“我們遭遇了什么”。
兩個出場人物,一個主內(nèi),一個主外,宋美齡用盡手腕,胡適謹守分寸,但他們共同點是——都沒能阻止這場悲劇最終的塵埃落地。
而當他們的“努力”被民眾看穿,一場更大的風(fēng)暴開始了。

三、民眾不是傻子,學(xué)生不是看客
1947年年初,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學(xué)生走上街頭。這些人不再是書呆子,而是怒火中燒的青年。他們高呼:“還我同胞,審判強奸犯!”有的女生甚至剪短頭發(fā),貼出標語:“如果連我也可能成為下一個沈崇,我為什么還要沉默?”
報紙不敢寫,廣播不敢播,但傳單滿天飛。《反美罪行黑皮書》在地下印刷點連夜趕工,一夜之間傳遍北平街頭。
共產(chǎn)黨地下組織嗅到機會,迅速介入,放大事件影響。用一句話說,那段時間,“誰還在替美國說話,誰就會被人戳脊梁骨”。
宋美齡和胡適沒想到,這起看似“可以壓下去”的案件,會引爆一場“民族情緒風(fēng)暴”。
最終,國民黨政府只得用“限制游行”、“封鎖報道”應(yīng)對,卻徹底喪失了年輕人群體的信任。
沈崇之后,陸續(xù)有人遭遇同類暴行,只是再沒有人能被全國記住。而沈崇,選擇了沉默。她后半生隱姓埋名,改名“沈峻”,嫁給漫畫家丁聰,從不談當年的事。
有人說她軟弱,可她只是太懂這個國家的現(xiàn)實了。

一個女孩,被美軍侮辱,被政府“安排”,被公眾記住,也被最終遺忘。
宋美齡努力過,胡適算計過,但他們終究保不住一個女孩的尊嚴,也保不住一個政府的體面。
那一年,叫沈崇的女生被推向風(fēng)口浪尖,而那些本該替她主持公道的大人們,卻選擇了另一種沉默的站位。
她的命運,到底是誰的恥辱?
參考資料:
宋美齡與1946年“北大沈崇案”.北方網(wǎng). 2003-10-24
“1946年美軍強奸案”當事女生沈崇去世(圖).人民網(wǎng).2014年12月17日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