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龍詩慧

編輯 / 蘭雨

60小時過去了,雷軍最新的微博,依然停留在4月1日晚的“絕不回避”回應上,但在 小米SU7 參數(shù) 圖片 )事故中遇難者的兩位家屬微博已經(jīng)清空,事件帶來的輿論風暴有退卻跡象。而網(wǎng)上針鋒相對的評論早撕裂成兩派,一邊是站小米的,只要車輛貼上合格證出廠,罪不在車企;一邊是質(zhì)疑雷軍避重就輕,小米的官方說明也有“暗引”駕駛員分神擔責的嫌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欲戴流量王冠,必承其重”,顯然,這是小米造車以來,遭遇到的最大信任危機。

但互聯(lián)網(wǎng)有長時間記憶嗎?駕駛員依賴智能駕駛輔助系統(tǒng),遭遇事故甚至釀成慘劇,最早在2016年特斯拉入華就有發(fā)生,蔚來、小鵬、問界都曾在風口浪尖上;而這次事件影響之廣,連平時不關注汽車的人都關心起來,除了雷軍是“什么都能上熱搜”的體質(zhì),三個花季少女生命愕然而止太讓人惋惜外,還折射出新能源車方方面面都存在“信任危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對安全系統(tǒng)的不信任,事故后,小米在聲明中未提及事故車輛的AEB狀態(tài);但用詞嚴謹點出,AEB目前不響應錐桶、水馬、石頭、動物等障礙物,試問在小米SU7在宣傳AEB緊急制動,能識別夜間120km/h靜態(tài)故障車并剎停時,有充分體現(xiàn)前提條件?

對電子鎖的不信任,碰撞后車門電子鎖有無自動解鎖,車門變形機械鎖能打開嗎?

對電池安全的不信任,國家要求電池碰撞熱失控后,5分鐘不起火不冒煙,業(yè)界還想把標準定到半小時內(nèi),何以小米SU7一碰撞即燃燒?盡管小米SU7標準版電池沒有“電芯倒置”設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再有,就是備受質(zhì)疑的一點,事發(fā)時NOA狀態(tài)下行駛,當NOA發(fā)出風險提示,到退出人駕接管,只有短短2秒鐘,再1秒后悲劇發(fā)生,留給駕駛員的反應時間是否嚴重不足?

當然,在相關部門公布結果和責任誰屬之前,我們不能說全是小米的責任。但這樁樁件件基于理性的推斷,都直指新能源時代電動化、智能化最核心,也最基礎的問題——安全??梢哉f,“小米SU7事故”演變成全民對新能源車新技術的一場拷問。不只是小米,每一家推動全民智駕、“電比油好”的車企,都要和消費者構建新的信任橋梁,都有責任教育市場真實、客觀看待新技術的上限;每一家車企,都要反思為新技術披上太過光鮮的外衣,是否早已變成追求銷量的過渡營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口碑坍塌和流量反噬,對每個車企來說都是致命的,對行業(yè)何嘗不是?短時期內(nèi),“小米SU7事故”顯然上升到消費者對新能源車投不信任票,這種不信任會給狂飆的“全民智駕”剎剎車嗎?

什么都講“平權”,但信息差仍存在

小米SU7事故后,一位持幣待購大六座SUV的群友,就在買車群里發(fā)出靈魂拷問:

“原計劃我們也想買xx,現(xiàn)在小米出事后,對新能源車有點顧慮了,xx的電池是否靠譜;另外,xx會不會下半年來個降價,背刺老車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是當下很具代表的新能源購車心理,每一次新能源車發(fā)生上熱搜的重大事故,會“觸發(fā)”大片消費者短期內(nèi)對新能源車安全的不信任機制;現(xiàn)在看來,背刺問題也緊跟其后了。

對新能源車的電池、智駕不信任,源于消費者獲取信息的不對等。在發(fā)布會、宣傳端塑造的永遠是技術先鋒,硬核安全的形象,但在這次小米SU7出事之前,有多少人才知道SU7標準版的電池,是沒有搭載小米“電芯倒置”技術?另一個風口浪尖上的AEB問題也是,在這之前,誰會較真小米AEB與行業(yè)同配置的別無二致,現(xiàn)在提出能識別成排錐桶、靜止水馬等異形障礙物,只有 問界M9 的HUAWEI ADS 2.0高階智能駕駛系統(tǒng)的GOD網(wǎng)絡方案;即便如此,AEB也存在夜間等一些極端場景失效的概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今年進入價格淘汰賽疊加“全民智駕”元年的車圈,似乎呈現(xiàn)出變本加厲的“病態(tài)”,行業(yè)大哥宣傳什么,就一窩蜂宣傳什么,而且要把別人比下去,“人均第一梯隊”的智駕,“新能源零自燃紀錄”,仿佛不在宣傳打擦邊球、玩文字游戲凸顯自己的獨特和領先,就很難把車賣出去。實際上,大眾消費者對智駕沒有清晰定義,對“L2+”的上限和邊界是模糊的,信任與不信任,全憑體驗;一旦他覺得好用,就會變得非常信任,而激進營銷夸大其詞、預售技術有意無意的混淆,“無需司機”、“智駕安全行駛xx萬公里”、“遙遙領先”都會放大“信任”;直至目睹慘烈事故的發(fā)生,全社會輿論的哇然,才又重新審視“信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觀點認為,“小米SU7事故”凌厲的后勁,足以讓“全民智駕”剎車三年,這時間對智駕成大趨勢的車圈來說太長;但哪怕是短時間審視和討論,都是好的,因為在內(nèi)卷至死的車圈,單靠車企的自律是遠遠不夠的,行業(yè)又缺乏監(jiān)管智能駕駛宣傳的標準,對出格的智駕營銷又沒及時澄清和干預;消費者“用腳投票”,口碑倒掛,似乎更能“倒逼”車企剎停激進的營銷手法,客觀傳播自己的技術優(yōu)勢。

時間回撥到2021年7-8月,當時蔚來連續(xù)發(fā)生兩起高速慘烈車禍,事發(fā)時車主均開啟自動輔助駕駛功能(NOP領航),以高速撞擊路障車或隔離石墩,發(fā)生碰撞時并沒有剎車痕跡,當時網(wǎng)上也引發(fā)軒然大波,小鵬、理想的輔助駕駛改名,剔除“自動駕駛”自研,而蔚來的智駕,被口誅筆伐很久才走出來。

事件直接影響到蔚來的營銷方向,向換電、純電架構傾斜,人均“智駕第一梯隊”的宣傳中不見蔚來,李斌在多個場合提到“人車共駕”的概念,智駕不能簡單取代人,建立引導車主安全駕駛習慣的“智駕分”體系,另一邊蔚來自家的全域領航輔助,軟硬件都堆得很足,推廣的重點也特別強調(diào)智駕的成熟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顯然,蔚來對智駕的宣傳策略,比很多新勢力謹慎,雖不見得完全是4年前事情影響,但蔚來確實在這么多車企中把握一個度,既不激進也不保守,去宣傳自己的智能駕駛。

車厘子觀察

踩一腳剎車,也是技術向善的表現(xiàn)

市場永遠有熱點,“小米SU7事故”的余溫在降,但事件已對小米集團的股價造成影響是實打?qū)嵉模允录V泛曝光后的兩個交易日大跌9.45%,較2025年3月19日的歷史最高價59.45港元/股已跌去25.06%,到4月3日跌幅收窄,但小米集團總市值近三天縮水超800億港元。

市場端的后勁反饋也陸續(xù)有來,有人翻看以前小米SU7自駕的測評,有訂了小米的車主,要求退訂。小米如何走出“至暗時刻”,下半年的YU7怎么卷土重來,都得看小米“絕不回避”的一舉一動;我們最不愿看到的,是把事情淡化,讓外界看不清小米智駕的上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按小米汽車如今在車圈的江湖地位,也會連累那些以智駕為標簽的新能源車企,重新獲得消費者的信任需要時間,但似乎找出智駕水平真正“第一梯隊”車企的迷惑性更大了,依照打法,沉默一段后,各家營銷打法繼續(xù)來。

不激進不保守,回歸理性,實事求是科技向善,應該是每家新能源車企應盡的本分,但在內(nèi)卷至死的車圈,敢“踩剎車”才是最珍貴的;而我們只能做的,是奔走相告,努力削平激進營銷與消費者現(xiàn)實使用之間的信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