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廣西,有你更精彩

清明節(jié)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四大傳統(tǒng)祭祀的日子,在民間深被重視。一到這一天,人們最為隆重的就是到去世的親人墳前上墳祭祀了。

在北方,一般都是去公墓陵園,開車去到陵園停車場,然后走到親人墳前,人們拿著鮮花,一些需要燒的紙和一些簡單的祭品,比如說水果,酒水煙等等。要說麻煩,那就是去往陵園的路上堵車和到了陵園停車場時候停車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在廣西,或者說在華南F3(廣西、廣東、海南),清明節(jié)上墳可是不亞于一場歷險。每到清明節(jié),這幾天網絡上有關華南F3祭祖的活動視頻簡直霸屏般存在,歸結起來,就是“硬核”。從“踏遍青山尋祖脈,尋祖祭祖有多拼”,到祭品的豐富奇葩,與時俱進又別出心裁,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簡單點來說,清明節(jié)祭祀,對于外地來說,是一場踏青活動中的環(huán)節(jié);而在廣西,則是一場心靈澤達的歷程。

在本地,一般把上墳稱之為“拜山”,或者說“拜太公”,而會把這場祭祀活動,稱之為“太公在哪里”,或者“揾太公”。

為什么會用“揾”和“在哪里”來形容?

其實,這也跟嶺南地區(qū)山多有關。廣西以前也是實行土葬形式的。古人下葬,講究一個“風水”,這些山就給了一個很好的“道場”。其實這也可以理解,可是,偏偏嶺南屬于雨量充沛的之地,在山間野外,地形復雜,也給了雜草瘋長的生長環(huán)境和條件。于是,墳墓就被雜草灌木所覆蓋了。

這樣的話找起來可不就是復雜了。

所以,人們對于下葬地的定位或者記憶,基本都是有參照物的,比如“這里有一棵樹”,“旁邊有一塊大石頭”等等,每年都是以參照物來找親人的墳墓。網上的那些硬核“揾太公”在外地人看來有些難以理解,可是對于嶺南F3來說,這也是正常的一個過程和行為。

而在桂平,相對來說好點,桂平城區(qū)人們長時間以來,都是把西山水庫尾作為葬山之地。這也是桂平古代至今公認的“風水寶地”,聚財聚氣不說,還風景秀麗。

唯一的難,就是別看年年來拜山都清理雜草,可是經過一年的雨淋日曬,平時又少有人至,于是無人打擾的山崗中,荒木野草肆意漫長,都是長得很快很茂的。于是雖然沒有傳說中“太公在哪里”那么硬核,但也給“揾太公”增加了一些難度。

而在下轄的各鄉(xiāng)鎮(zhèn),清明“揾太公”就有些類似于網絡上那些硬核場面了。這些也都是跟桂平的地形地貌有關,不過,總體來說,心誠則達。這也是很好一種文化傳承了。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老一代人的過世,人們的“落廣東”謀生等,桂平有關清明節(jié)的習俗也在悄然發(fā)生改變。未來會如何,只能交由時間來檢驗了。

桂平人的祭祀品中,香燭鞭炮和紙,這些都是必備的,烤豬,白切雞也常見,而五色糯米飯就顯得特別了。雞,肉,水果都可以不吃,但是,少了五色糯米飯的拜山,多少會缺乏點力氣和少了感覺。

桂平的五色糯米飯,通常是用奧藍草(音譯),紅藍草,密蒙花,黃桅子,桔紅,紫蕃藤、黃花飯葉等等來進行浸染,煮出來后的糯米飯也就呈現(xiàn)出黑,紫,紅,藍,黃,之類的顏色,看著賞心悅目,吃起來帶這淡淡或者濃郁的草本香味,讓人在吃后可以一掃“揾太公”過程的疲勞和艱辛感受。

就比如威記,離家已久,對于清明節(jié)拜山的種種艱辛都已經淡化,唯一能記住的就是來自五色糯米飯的那一份清香和厚實的口感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明節(jié)到來,去“揾太公”的準備工作做好了沒?記得煮上糯米飯哦!

這里是廣西,發(fā)現(xiàn)廣西之美,感受廣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講述廣西人文!謝謝閱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