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原創(chuàng)作品經(jīng)授轉(zhuǎn)載自 l 公眾號“金刀慧見孫娟的書房”

ID l JDHJSJDSF

文 l 孫娟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

“一個人

必須學會從自己遠望出去,

才能看得更多:

這種堅強的意志

是每一個登山者所必備的?!?/strong>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

01

鋼琴師的自由

電影《海上鋼琴師》塑造了一個這樣的人物。

1900,他寧愿一生孤獨,也不愿隨波逐流,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堅持做完整的自己。

其實每個人都和他一樣,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大海,音符,和那個女孩。

問題是,你要走進無邊無際的城市中,去走別人設定好的路呢?還是要彈奏屬于自己的音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00是作者創(chuàng)造出來的角色,用于闡釋作者的對終極關懷的思考,我們沒必要用現(xiàn)實的眼光衡量,分析他到底是什么行為。

有人說,他很孤獨。

其實,真正孤獨的是我們自己。

我們這些現(xiàn)代社會的工具人,身不由己的被外界塑造,驅(qū)趕著。

我們在擁擠的人群中,竭盡全力爭取別人的認可,將自己打造成社會期待的樣子,卻迷失了自己的本心,所以,我們總是倍感孤獨。

1900孤獨嗎?他每天都在用心彈奏自己的音符,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一個擁有真正的心靈自由,近距離的和真實的自己在一起的人,不會孤獨的。

內(nèi)心虛弱的人才需要身邊寸步不離的有人陪伴,才需要在他人身上尋找認同。

而豐盈的人呢?自己就是整個世界,所有的音符只為自己彈奏。

02

不在乎木匠的神樹

海上鋼琴師,他有著俗人理解不了的自由。那是不被“俗世規(guī)矩”束縛的,自我完全舒展的真正自由。

《莊子·人間世》里面,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木匠路過齊國的曲轅,他看到一棵被當?shù)厝水斪魃駱浼腊莸臋禈洹?/p>

這棵樹的樹冠大到可以遮蔽數(shù)千頭牛,樹干也有十丈粗,樹梢更是巍峨高聳,足以造出十多艘大船。

這樣壯觀的樹木,引得眾人駐足圍觀,木匠卻是滿不在乎,直接從大樹旁邊走開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木匠的徒弟也被這神樹吸引了,他很好奇的詢問師父:“您為什么對這么壯觀的樹木一點興趣都有沒有呢?”

木匠告訴他:“因為這是一棵無用的樹。用它的木料做成的船很容易就會沉沒,做的棺材很快就會爛掉;做成門又會流出樹脂并且關不牢,就算是做成房梁,也會很快就被蟲子蛀空?!?/p>

當晚木匠在睡覺時夢到了這顆神樹,神樹對他說:

“那在你看來,什么樣的樹才是有用的呢?像是梨樹、橘樹這樣的果樹,果實成熟之后就會被人摘除,自己也會因此受到傷害,大的枝干被砍斷,小的枝丫被拽折。

而像是楸樹、柏樹這些喬木,樹干長到一兩把粗,就會被耍猴的人砍掉做成木樁。長到三、四圍粗的時候,又會被富人砍掉做成房梁;長到七、八圍粗的時候,還會被貴族砍去做棺木。

果樹可以結(jié)出美味的果子,柏樹和楸樹可以做成木器,所以經(jīng)常被木匠盯上,飽受刀斧之苦,不能終享天年。

而我神樹雖然沒法做成木器,卻因此免去了被人砍伐的厄運得以長命百歲,受人祭拜,終成大用。

這棵樹知道,它存在于世的價值,不是由木匠決定的,而是由自己決定。

我年輕時候特別喜歡莊子的《逍遙游》,但是很多道理隨著年歲增長才慢慢理解。

那時候我覺得莊子的“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極美,極豁達。

但是心里很困惑,如果真的無用之用,那又有什么用呢?不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在現(xiàn)實世界不就是生存不下去了嗎?

現(xiàn)在才知道,當時很幼稚,最近我才想明白了。

其實,這個故事所講的,是自我和“規(guī)矩”之間的沖突。

你是要堅持完整的自我,將生命全部交付于自己。

還是要迎合他人的標準,將自己變成他人認可的樣子呢?

03

去他的規(guī)矩

你一定看過《海上鋼琴師》,年少的1900第一次觸摸鋼琴就彈出了優(yōu)美的旋律,船上的人說,這不符合規(guī)矩。

1900神采飛揚的說:“去他的規(guī)矩?!?/stro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是的,人類社會的規(guī)矩和秩序,還沒有侵入這個孩子的內(nèi)心,所以他是純美的。

1900的特殊人生,讓他有了常人很難企及的自由。

1900年的第一天,負責在游輪上添加煤炭的工人丹尼,在頭等艙想撿有錢人殘留下來的食物時,意外的發(fā)現(xiàn)了這個棄嬰,撫養(yǎng)他長大,給他起名1900.

在影片的設定中,主角1900沒有父母,沒有國籍,沒有職業(yè),沒有戶籍,沒下過船,沒上過學校,沒被輸入社會主流的觀念教育,就連撫養(yǎng)他的丹尼,再一次意外中也喪生了。

是的,現(xiàn)實世界套在每個人身上的觀念,規(guī)矩,社會期待,角色身份,行為規(guī)則等等枷鎖,都沒套上過1900。

所,他不在乎規(guī)矩,對只有在人群中才會滋生出來的虛榮,攀比,期待認可,在他的意識里統(tǒng)統(tǒng)沒有。

他的心靈是自由的。所以,他的才華才沒被約束和消耗。

所以,他輕而易舉的獲得了俗人為之奮斗一生的榮譽,掌聲,甚至唱片公司給他的能賺大錢的機會,但他卻毫不在意。

04

忘我,才能找到我

20世紀的爵士樂鼻祖杰尼,聽說了他的事跡后,專門上船找他挑戰(zhàn),他一開始毫無競爭之心,一心欣賞杰尼手下音樂的美麗,感嘆杰尼的才華出眾,絲毫未留意爭強好勝的杰尼,是要在眾人面前打敗他。

直到最后,他的好友強調(diào),這是比賽,輸了會使朋友受損失,他才真的為了競爭而展示自己的技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是的,我不想和任何人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只是單純的欣賞音樂。

而在當時,相對于完全自由的1900,杰尼是個已經(jīng)陷入人群和世俗中的虛榮之徒,他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得到他人認可,為了世俗的榮譽,這是一條多么牢固的枷鎖!

1900 毫不在乎名利,他重視自身的存在遠大于外界的認可。

當人們發(fā)現(xiàn)了他的才華要為他灌制唱片時,反復告訴他上岸之后會獲得無數(shù)的金錢,名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他,卻被窗外美麗的女孩側(cè)影吸引,任由琴鍵流淌出自己那一刻最真實的心聲,最終成就了一段讓人陶醉的樂曲。

《海上鋼琴師》中,我最喜歡的片段,是當海浪翻起,郵輪顛簸不平,好友在以郵輪搖擺中驚慌失措。

此刻,1900讓他坐在自己旁邊,將鋼琴的制動松開,他任由鋼琴在搖擺中滑向船內(nèi)的任何一個地方,隨著鋼琴游走的節(jié)奏彈出自己的音符。

那時的音樂自由隨心,讓人忘乎所以,讓人自由自在,讓好友忘記了顛簸和自己現(xiàn)實的存在,能享受在暈眩和音樂中,還能隨手拿起身邊滑過的美酒喝一口。

一切都恰如其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實,那個時刻才是無比清晰的真正的存在,是真實的美好的存在。

忘記了沉重的肉體的束縛后,徹底沉浸在感受中的真實。

就像在初春中飛翔,在海浪中遨游。

我曾經(jīng)說過,在這個社會上,99%的人,都看不見自己,都是社會的傀儡。

我們從一出生開始,就淪陷在人際關系網(wǎng)中不能自拔。

這張網(wǎng)又給我們附加了社會性別期待,社會身份期待,最后用道德觀念牢牢的約束著我們的頭腦和身體。

我們一出生就被打上了編號,記錄在戶籍本里,后來辦理的身份證,發(fā)放了職業(yè)證。

從此以后,你已不再是你,你變成了一個教師,一個律師,一個程序員。

你也變成了一個少年,一個中年人,一個老年人。

然后我們用一生的時間拼命的追求,爭取做一個大家公認的的好女兒,好職員,好群眾。

女性按照主流審美永遠追求年輕苗條,男性以統(tǒng)一的名利目標拼命工作。

我們互相攀比誰買了房子,誰換了車,誰升職了。

我們在這條賽道中你追我趕,津津樂道,從來不去想我為什么要這么活著?

這樣的一生,就是正確的生活模式嗎?

我們早就將自己的心靈,內(nèi)心的追求藏的深不見底,最后連自己都找不到了。

迷茫無助枯竭,卻依賴和他人一樣的生活模式中那一點點虛假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你還是你自己嗎?

我們還能理解海上鋼琴師那種真正的自由嗎?

1900的純?nèi)蛔杂傻臓顟B(tài),讓他有機會直達莊子的真正自我存在的境界。

那是一個什么境界呢?

莊子說:

人要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要從別人的臉上看到自己。不要從無價值中畫出有價值。

片子最后,他對邁克斯所說,“你知道琴上88個鍵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琴鍵是有限的,但你是無限的,在這些鍵上所能創(chuàng)造出來的音樂,那才是無限的,這個我喜歡,也是我愿意做的。

但是在舷梯上,擺在我面前的琴鍵有成千上萬,永遠也數(shù)不完的琴鍵”,“而在這個無限大的鍵盤上,你根本就無法去演奏?!?/p>

“天呢,你沒有看見那些街道嗎?有上千條!你怎么去選擇那一個?”。

表面上看似1900沒有能力應付陸地上的城市生活,實際上,他是看明白了,自己擅長的領域雖然有限,卻能將自己的無限才能發(fā)揮出來。

至于城市中的道路不計其數(shù),還在不斷的擴張,早已超出了一個人的能力范圍。

城市再大,行業(yè)再多,不適合你,就相當于不存在。

他不是彈不了城市的琴鍵,他只是意識到?jīng)]有必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看不見自己的人,更容易貪婪。

我們在城市的街道中迷失,在霓虹燈下幻想,意識和肉體被不斷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世界勾引出無數(shù)的欲望,這些誘惑讓人欲火焚身,不能自己。

我們也在追逐無限,希望擁有的東西更大,更全,更好。永遠在和他人比較,和過去比較。

房子要更大,哪怕將全部積蓄投入房產(chǎn),放棄人生其他機會。

職位要更高,哪怕在勾心斗角,熬夜加班中搞壞了身體。

圈子要更廣,哪怕被不合適的人明里暗里的攻擊傷害,疲于讓人厭倦的社交。

旅游要多走幾個景點,哪怕因為趕時間,變成走馬觀花,來不及靜下心來體會。

我們把人間的一切都追求了,唯獨忽略了自己。

自己的內(nèi)心。

陸地上的琴鍵1900彈不了,我們普通人又真的彈得了嗎?

我們在不斷的貪大求全中迷失了自己,最后身心俱疲,甚至以幸福和健康作為代價。

05

游心于無窮

1900的生活是局促的嗎?

他確實一生都沒下船,但是,他在船上終日與鋼琴為伴,沒有止境的創(chuàng)造出自己內(nèi)心流淌出的音樂,他的快樂才是真實,也是無限的。

莊子說:逍遙游,游心于無窮。

莊子認為,能借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甚至是可以御風而行的列子,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

真正的無限的自由,一定是不依賴外界的,這也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道理。

海上這位鋼琴師,其實就是莊子所說的“至人”,破除了自我偏執(zhí),揚棄了小我,摒絕功名束縛的本我,達到絕對自由、通達,物我相忘的人生最高境界。

《逍遙游》一開頭,就拉開了一個廣闊無邊的世界:

鯤鵬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而“北溟”“南溟”“天池”更為廣漠無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是一個無邊無際的世界,為我們打開了極為寬廣的精神視野。

后文中“將旁礴萬物以為一 ,世蘄乎亂 ,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

描述的就是至人的開放心靈、神人的廣闊心胸。他們已經(jīng)把天地混同純一,根本不屑理會世人的紛紛擾擾。

“游”,并不是指形體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體上的束縛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

逍遙游就是超脫萬物、無所依賴、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

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也是我一直追求的人生觀。

06

毛姆《刀鋒》

也許你也喜歡毛姆,在毛姆的小說中,無時無刻不再體現(xiàn)著這樣一種追求自由的人生哲理的討論。

毛姆在1944年發(fā)表的長篇小說《刀鋒》中,就描述了這樣一位主角。

主角的原型是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如雷貫耳的名字。

當然,主角不像1900一樣一開始就幸運的沒被社會套上枷鎖。

而是經(jīng)歷了人生變故之后,逐漸思考得出的真知。

小說寫一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美國青年飛行員拉里·達雷爾。

拉里有著英俊的外表,家境優(yōu)越,且美麗可人的未婚妻,家里人也給他準備好了光明的大好前程。

但是在軍隊中,拉里遇到的一件事深深的震撼了他。

他的一位愛爾蘭好友,平時是生龍活虎的飛行員,在一次遭遇戰(zhàn)中,因為救拉里而中彈犧牲。

拉里因此對人生感到迷惘,他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自我意識也從此覺醒。

他和未婚妻解除了婚約,遠遁法國,在不同學院之間聽課,大量讀書,尋找心中問題的答案。

書讀夠了以后,開始周游世界,最終,在東方的《奧義書》中找到了答案。

最終心安理得的成為一名計程車司機,默默無聞的隱藏在人群中。

當然,他的未婚妻和曾經(jīng)的朋友家人永遠無法理解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毛姆的一生豐富精彩,踏遍世界各地,他在多部作品中都在思考人生的意義。

他通過作品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主角的對比,說明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已經(jīng)逐漸的被高度發(fā)展的,追求效率的社會機器逐漸異化,變成了工具人,成為了城市機器的一部分。

毛姆一直再強調(diào),建立在物質(zhì)基礎上的塵世的滿足都是短暫的,而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生活才能獲得持久的快樂和幸福。

現(xiàn)代文明所崇尚的主流價值觀早已成為窒息人生命和個性的枷鎖;

人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人的本質(zhì)是人,而不是社會機器的工具。

毛姆在《刀鋒》的結(jié)尾是這樣描述主角的:

“他沒有野心,無意追名逐利。要他蠅營狗茍以成為社會名流,只會叫他大倒胃口。

他按自己選擇的道路生活,心安理得,隨遇而安。

他是謙謙君子,不圖為人之榜樣。人生最大的滿足只能在精神生活中獲取,他走的是一條不斷完善自我的道路。

對旁人產(chǎn)生的影響無異于著書立傳或傳經(jīng)布道?!?/p>

07

月亮和六便士

更強烈極端的例子,是毛姆的另外一部長篇小說月亮和六便士。

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jīng)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yōu)裕美滿的生活,離家出走,去了巴黎畫畫去了。

最后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畫筆畫出了自己燦爛的生命,直到死亡。

他早已棄社會名譽于不顧,哪怕最后畫出了巨作,也只是囑咐妻子一把火燒掉。

因為他已經(jīng)畫過了,他在精神世界享受過了。

他的太太是一個十足的世俗的小市民,一生都在營造體面的,讓人羨慕的中產(chǎn)階級生活。聽到他出走后,也只是以為丈夫隨著情人私奔了。

這個女人完全不能接受丈夫因為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離他遠去。

整個19世紀都認為健康的生活離不開對社會形式、秩序、條理性和大多數(shù)生活模式的尊崇順服。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開始也在刻板規(guī)矩的理性節(jié)奏中生活了多年。

然而他不久發(fā)現(xiàn)在這種平靜的生活秩序中他漸漸耗盡了自己的才華,精神上也喪失了活力,創(chuàng)造性日益萎縮。

于是他走向了生活的另一個極端。

小說中還專門強調(diào)了他對社會秩序的無視,當他的朋友在巴黎找到他想勸他回家時,他們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都不為自己感到羞恥嗎?”

“并不。”

“你這樣做,會遭人唾棄的,別人會覺得你是個徹頭徹尾的壞蛋?!?/p>

“他們愛怎么想就怎么想吧,我無所謂?!?/p>

“你會被所有人孤立的,沒有人贊同你的做法,他們會打從心底鄙視你,你難道一點兒都不介意嗎?”

“不介意?!?/p>

當朋友說:“天啊,別以為我們是傻子,還有一個女人和你一起來了巴黎,我們很清楚?!?/p>

他愣住了,隨即爆發(fā)出夸張的笑來。

然后換了一副鄙夷的表情:“這些女人太可憐了,愛情,除了愛情他們還知道什么呢?”

朋友問他:“那你為什么要拋棄她?”

“因為我要畫畫。”

當朋友告訴他,你沒有基礎,出不了名的,最后只能成為蹩腳的三流畫家,還不如做個普通人,順利的過好自己的生活。

對方說:“你真是個傻瓜。我非得畫畫不可,我必須這么做,對一個落水的人來說,他會不會游泳不是最重要的,能掙扎出去,才是第一位的,否則他就會淹死?!?/p>

看吧,他不僅不在乎別人鄙視他,而且拋棄一切去畫畫也不是為了有社會成就。

這里不討論思特里克蘭德對家庭的不負責任到底是對是錯,只討論他追尋精神自由的熱情和心態(tài)。

小說的原型是畫家高更,高更因受不了梅特家族的冷嘲熱諷,出走巴黎,決定到蠻荒之地尋找人的本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曾經(jīng)在給朋友寄去的一封信里,寫下自己的心聲,

“我開始得太遲,壓力太大,

以我自己的標準來看,作為一個藝術家,我是極度失敗的。

但我認為,我所奮斗所爭取的,卻極有價值?!?/strong>

高更將他在塔希提島上看到的未被現(xiàn)代社會影響的野蠻人畫進了作品中。

用同樣熱烈飽和的色彩,將這一切重現(xiàn)在畫布上。

他說,“回到未受污染的大自然中,我只看野蠻的事物,像他們一樣過日子,像小孩一般傳達我心靈的感受,使用唯一正確而真實的原始表達方式……”

那些人物,在高更的筆下不覺違和,仿若天地初開,文明伊始,這些人物就好像已經(jīng)存在,

有說不出的神圣莊嚴。

高更的畫作,已經(jīng)簡單的只剩下了生命。

那些都是真正的、自然的、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8

尼采《精神三變》

我們是真正的,自然的人嗎?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從出生的第一天起就被賦予了社會性別期待,父母給女孩子用粉色紙尿褲,給男孩子用藍色紙尿褲。

剛能坐起來,就手抓著繪本,聽著兒歌,無一不在被傳遞著這個社會的觀念,規(guī)矩。

剛會說話,長輩就教你:媽媽的媽媽叫外婆,爸爸的媽媽叫奶奶。讓你有了社會角色意識和人物秩序。

再大一點,帶著自己的編號,進入了學校,開始學規(guī)矩。

我們努力按照老師的要求做,爭取讓老師發(fā)給自己一個小紅花。

我們時時刻刻留意自己進入社會機器的模式,學著和他人行為觀點一致,丟了個性換來了共鳴。

我們借助藝術作品尋找通感,抹著眼淚互相慰藉,(原來有人比我還慘啊,這下心里舒坦多了)。

而那些擁有自我意識,從而擁有真正自由的“至人”呢?

逍遙于人群之外,偶爾看一眼這群有些像他又不是他的物種。

為什么人和人的區(qū)別這么大呢?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曾講過“精神三變”。

這是人生經(jīng)歷三個階段的變化:

第一個階段是駱駝精神,堅忍負重、遵守一切安排,奔向荒漠;

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之前所遵循的傳統(tǒng)有很多不合理,現(xiàn)實也處處荒謬,于是反抗精神覺醒,開始向不合理的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說“否”。

這是就轉(zhuǎn)變?yōu)?strong>獅子精神

當抗擊舊的價值觀到達一定程度后,人的一次次意識的提升,經(jīng)歷一次次意志力的考驗,終于開始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價值觀,這個時候,一切都將是全新的開始。

便是嬰兒階段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嬰兒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一顆赤子之心如此珍貴,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達到純真、質(zhì)樸和專注無雜念的狀態(tài)。

只有到了此時,心靈重歸原點,終于體會到了天地和自己,返璞歸真,掙脫一切外界強加于身的枷鎖,實現(xiàn)了真正的自由。

如同莊子《逍遙游》中的鯤化鵬飛,層層超升,突破種種藩籬,使人心思遨游于無限寬廣的宇宙,游于無窮。

紅塵滾滾,現(xiàn)實中的大多數(shù)人,一生都在駱駝的階段,被訓練,學習,按部就班,循規(guī)蹈矩的活過一生。

在心靈虛弱和迷茫煩惱中,苦海浮沉。

09

你是那棵樹嗎

再想想那棵樹吧。

荒野里長了一棵樹,肆意生長,自由舒展。

有一天,走來兩個人看到了這棵樹。一個人說:這棵樹可以做一個板凳啊。另一個人說:還是做一艘木舟更合適。

于是人們修剪這棵樹的枝椏,讓他的主干長的更加粗壯筆直一些。

然后砍伐下來,人們用最流行的圖紙給樹干畫好線,根據(jù)線的設定鋸下多余的部分,用刨子刨去毛刺,用鑿子鑿出需要的洞,還給樹干雕了最流行的花樣。

這棵樹整日都在想:看我是不是一艘精美的木舟,看我會不會被人們接受?

他早已忘記了自己本來是一棵樹,可以在無邊的荒野沐浴風華雨露,看雛鳥呢喃,遮蔽小草萌芽。

根能無限的探入地下,枝葉能自由的搖曳在風中。

他早就忘記了自己本來是一棵樹,能活的那么瀟灑滋潤,哪怕長的歪歪扭扭,也是真實豐盛的自己,快樂的自己。

那么,

馬克·吐溫說:

人生最重要的兩天,是你出生的那天,和你明白你為何活著的那天。

不知道你的重要那天,是否已經(jīng)到來?

???

咨詢電話:186-1257-6320 / 138-1124-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