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言道:“兒女原宿債,欠債還債,有債方來?!?/p>
可孩子,從來不是簡簡單單的債,更是上天賜予的禮物。
人這輩子,為什么要生孩子?下面是我聽過最治愈的答案。

1、孩子,是來予你成長的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p>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唯有注重言傳身教的力量,才能養(yǎng)出優(yōu)秀出眾的孩子。
育兒先正己,生孩子,其實就是命運賦予我們再次成長的契機。
全能學霸董吉洋,是當年的安徽省中高考狀元。
她說:“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p>
但她的父母發(fā)現(xiàn)后,沒有出言呵斥,沒有責備求全。
而是默默地關掉電視,坐下看書,當她看到父母都在看書,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了。
曾就讀北大心理學博士的弈戈,初中也是個網(wǎng)癮少年。
父母沒有打罵,反而嚴于律己,拉著全家斷網(wǎng),一起讀書學習。
還努力栽培和提升自己,并堅持睡前和兒子分享自己的所學所感。
最后,成功讓孩子戒掉了網(wǎng)癮,逆襲考上北大。
白巖松說過:“不是當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父母,父母是需要終身學習的大行當。”
如果將家庭教育比作樹根,那孩子就是樹上的果實。
根基不深,養(yǎng)分不足,卻期望碩果累累,無異于癡人說夢。
父母想讓孩子上進,就要成為上進的父母,自我教育,自我成長。
歸根結底,只有父母往高處飛、往上攀爬,孩子才會緊隨其后,出類拔萃。

2、孩子,是來愈你傷痛的
辛棄疾感嘆道:“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人到中年,如臨半坡,更是難上加難,沒有容易二字。
生存的壓力、工作的重擔、家庭的瑣事、身體的滑坡……肩上扛著重重大山。
可只要回到家,看著孩子天真的笑臉,聽到孩子關切的聲音。
所有的疲憊傷痛,都會瞬間煙消云散,為內心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
戰(zhàn)亂時期,錢媛跟隨楊絳和錢鐘書一路顛沛流離,生計艱難。
可逃難路上,尚在稚齡的錢媛,自己背著小包袱,從不喊累。
有次她發(fā)高燒,卻反過來安慰父母:“我睡一覺就好,爸爸媽媽不要花錢買藥?!?/p>
動蕩的年代,楊絳被批斗成“牛鬼蛇神”。
錢媛表面上與母親劃清界限,實則背后盡心盡力討母親歡顏。
對楊絳而言,女兒就是她的開心果,有她在,再難的日子也不覺得苦。
作家馮塵說:“我原以為自己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成全的原來是我自己。”
誠然,養(yǎng)育孩子是一趟艱難的旅程,但孩子卻是疲憊生活中的光。
在孩子的陪伴與滋養(yǎng)中,我們被溫暖,被治愈,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也讓我們在艱辛困頓的紅塵俗世中,重拾前行的力量,遇見更好的自己。

3、孩子,是來愉你晚年的
中國有句老話:“積谷防饑,養(yǎng)兒防老?!?/p>
人到晚年,青絲變白發(fā),病痛常有,孤寂常伴。
雖說不一定需要兒女的贍養(yǎng),卻少不了他們的陪伴。
畢竟,若是沒有孩子承歡膝下,心里該是何等的孤苦寂寥。
甚至老伴走了,病了無人關心,痛了無人訴說,只能獨自一人承受。
有孝順的孩子常回家看看,就是為人父母晚年時最大的愉悅與慰藉。
魯迅先生,就是出了名的孝子,對母親和顏悅色,關懷備至。
平日里,家書不斷,既是報平安,也是關心母親的近況。
知道母親喜歡張恨水的通俗小說,他便四處搜羅,寄回家中。
后來,魯迅在北京任職時,將母親接到家中親自照料。
盡管當時他已經(jīng)四十多歲,可出門和回家時,還如小時候般用紹興話同母親說:“阿娘,我出去哉!”“阿娘,我回來哉!”
領了薪水后,他也常常特意上街給母親買些點心,改善口味。
每天晚飯后,都要到房間與母親聊天,生怕母親在異地他鄉(xiāng)感到寂寞。
節(jié)假日時,魯迅還會不辭辛勞帶母親到北京的各大景點游覽觀光。
古語有云:“但得一子孝,便為萬事足。”
生兒育女,不是為了養(yǎng)老送終,更不是為了完成任務。
而是因為,孩子是來報恩的,讓人生下半場,感到無盡的愛意,留下美好的回憶,擁有一份永恒的牽掛。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