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殺手視角新體驗——《暴力本性》


今天聊聊加拿大電影《暴力本性》。
片名In A Violent Nature (2024),別名具有暴力的性質。

在砍殺恐怖片里,殺手往往潛伏在黑暗中,受害者則驚慌失措地逃命。但《暴力本性》打破了這一常規(guī),它讓我們直接站在殺手約翰尼的視角,冷靜地跟隨他一步步追蹤、擊殺那些可憐的受害者們。
電影展現(xiàn)了一個無情的殺手,一個被社會遺棄的可憐人,一個被仇恨與憤怒吞噬的孤獨靈魂。

故事發(fā)生在安大略省的森林深處,幾個年輕人來到這里露營,意外觸碰到一個古老的吊墜,無意間喚醒了沉睡在地下的復仇惡靈約翰尼。
約翰尼因惡作劇而死,復生后帶著一股無法抑制的怒火,誓要找回自己失去的金項鏈,并懲罰所有冒犯他的人。電影大部分時間跟隨約翰尼的步伐,我們透過他的眼睛,看著一個又一個受害者倒下。
與此同時,約翰尼內心深處那股難以言說的痛苦與憤怒也在無聲地擴散,暴力與復仇的背后是極度扭曲。

《暴力本性》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獨特的敘事視角。
導演克里斯·納什大膽地拋棄了傳統(tǒng)恐怖片中的“受害者視角”,轉而從殺手的視角展開敘事。
這個形式上的反轉,更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窺探內心的窗口。這個視角的轉換,讓我們得以觸及他內心深處的痛苦與扭曲,暴力背后隱藏的除了惡意,還有絕望。

電影中的約翰尼沉默且強大。
他的臉蛋傷痕累累,每一道疤痕都令人印象深刻、不寒而栗。他手中的伐木工具,似乎早已與他融為一體。那些工具不僅是他的武器,也是他與這片土地的深刻聯(lián)系。煙霧面罩、粗糙的裝備,都在暗示他與這片破碎的歷史糾纏不清。
電影通過約翰尼的視角,將被剝奪的憤怒、被背叛的痛苦傳遞給觀眾。他不說話,只有行動。每個動作都飽含著對一個丟失吊墜的執(zhí)念。那個吊墜,不僅是他與母親的唯一紐帶,更是他憤怒與復仇的根源。這種情感也讓電影的恐怖氛圍更加濃厚。

影片的節(jié)奏極其緩慢,簡直可以稱得上是“步行模擬器”。
大多數(shù)時間,鏡頭都緊緊跟隨著約翰尼在森林中行走,偶爾停頓,偶爾動手。這種拖沓的節(jié)奏帶著一種壓抑的氣氛,讓人幾乎能感受到空氣的沉重。
導演納什選擇了4:3的畫幅,勾起了人們對舊電影的懷舊情感,增加緊張感。
片中沒有音樂,只有大自然的聲音和約翰尼腳步的回響,這種簡單卻深沉的音效設計進一步強化孤獨感和絕望感。

影片中的殺戮場面血腥而殘酷,一方面是為了視覺刺激,另一方面是表現(xiàn)殺手的冷血與殘忍。
每一次約翰尼的殺戮,都像是一場毀滅性的表演,從斧頭鋸子到其他工具,無所不用其極,這都是約翰尼內心的黑暗與邪惡的宣泄。
海報中的造型,總讓我不禁想起《真人快打11》中的暗影怒賽博。不知道造型師是不是《真人快打》的鐵粉。畢竟,約翰尼的虐殺手法與游戲中的終結技頗為相似。

電影的結尾顛覆了傳統(tǒng)殺戮片的套路。
當最后的幸存者克里斯站在約翰尼面前時,她沒有選擇逃跑,也沒有反擊。她做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決定。
這不僅打破了觀眾的預期,也為電影增添了一層深刻含義。面對暴力和死亡,我們或許有其他的選擇。

《暴力本性》是一部充滿反差的恐怖片,打破了傳統(tǒng)套路。它不再單純從受害者的角度敘事,而是將鏡頭對準了冷血殺手,深入挖掘他的內心世界。
影片節(jié)奏極度緩慢,緊張氣氛彌漫,每一場殺戮都血腥而殘忍,但也充滿了溫情和感人的時刻。
如果你是恐怖片愛好者,那么不妨嘗試一下《暴力本性》,換換口味。

殺手視角新維度,
顛覆常規(guī)反套路。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