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作家薩蘇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在日本全國各地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或多或少都保存有中國文物?!?/p>
據(jù)瑞穗綜研2019年《可持續(xù)的博物館經(jīng)營相關報告》,日本約有5300家博物館。

除了國立、市立、縣立的公立博物館,民間企業(yè)、個人也開設了很多博物館。
由此可見,日本的中國文物數(shù)量之巨。
日本侵華期間,到底造成了多少文物的損失,根本就無法統(tǒng)計,注定是一個謎。

國民政府曾經(jīng)給出一個古物360萬件又1870箱,破壞古跡741處的初步數(shù)字,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學者表明,國民政府給出的數(shù)字,只不過是文物損失中的一小部分。
無數(shù)珍貴的文物和歷史資料被侵略者或偷、或搶、或打砸毀壞,如此的強盜行徑,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是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痛。
一、
日本掠奪中國文物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間的倭寇入侵,但真正大規(guī)模的掠奪是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期間。
攻占北京之后,日軍第一時間去了存放雅樂的皇家樂府太常寺,不僅搶了全部的樂譜,還殺了樂官,以至于他們在中國雅樂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很多經(jīng)典的音樂,比如《故宮的記憶》《瀟湘子》《遙遠的旅途》《千年的祈禱》《英雄的黎明》《萬里長城》。

搶了太常寺之后,日軍又從戶部銀庫搶走300萬兩銀子和無數(shù)的綾羅錦緞,從內務府搶走32萬石倉米和庫銀,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損失6000萬兩銀子。
當時日軍將司令部設在了北京北海靜心齋,而萬佛樓內的10299尊金佛也被洗劫一空。

萬佛樓是1771年乾隆為母親崇慶皇太后斥巨資修建,因為崇慶太后信奉佛教,又恰逢80歲大壽,所以在北海為她建造了一座萬佛樓。
乾隆隨后下旨皓告天下,讓天下臣民進供金身佛像,作為給太后的賀禮。
于是,數(shù)以萬計的佛像從全國各地運送到北京,呈現(xiàn)出一種萬佛歸朝的繁華景象,萬佛樓上的10299個佛洞,站滿了金燦燦的佛像。

然而,如此高規(guī)格的佛家圣地,全部被侵華日軍給毀了。
侵華日軍不僅搶了北京,只要有文物的著名地區(qū)幾乎都搶了。
當時有一位叫大谷光瑞的日本人,因為跟日本天皇是連襟關系,所以在侵華期間有軍方支持。

他組織的中亞探險隊,歷時5年零11個月,從中國的新疆、內蒙古、甘肅、青海、寧夏等地盜竊、搶劫了數(shù)不清文物寶藏。
大谷光瑞還把樓蘭古城翻了個遍,滿載而歸。
在敦煌莫高窟不僅從王道士手里騙走了369卷經(jīng)文和精美的佛像,還打砸了很多國寶。
二、
其實,抗日戰(zhàn)爭打響之前,日本人就組建了很多像大谷光瑞這樣的探險隊,假借探險的名義到處搜集中國文物。

有的日本人甚至秘密調查中國文物幾十年,比如鳥居龍藏。

此人1896年到1933年在滿洲和內蒙古地區(qū)調查和挖掘文物37年,他挖掘了旅順老鐵山磚墓和貝殼墓,在遼陽和鞍山挖掘了很多漢墓,墓葬里的文物全被他運到了日本。

1907年,鳥居龍藏帶著老婆孩子來到了赤峰,目的是為了探查在英金河畔出土的石器時代和遼代的土城。
鳥居在當?shù)氐睦习傩湛谥械弥t山上有很多青銅隨葬品,于是馬不停蹄地來到紅山,并采集了標本,幸運的是鳥居龍藏這次的考古活動僅限于地面采集。

不久后,鳥居龍藏因為身體不適,在赤峰只待了42天,此次調查的成果確認了蒙古存在石器時代,也調查了紅山文化。

1932年赤峰被日本占領,有了鳥居龍藏潛伏幾十年調查統(tǒng)計的資料,日本人開始肆無忌憚地在赤峰挖墳、盜墓、偷竊文物,包括著名的紅山文化遺址。
至于他們究竟挖掘、破壞了多少文物,根本就無法統(tǒng)計。
除了大谷光瑞和鳥居龍藏,還有很多的日本考古隊和商人挖掘、盜竊中國的文物,比如山中定次郎。

此人在1927年勾結北京古玩奸商倪玉書,對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的石雕進行肢解,導致大批天龍山雕像或丟了頭部,或整個身體全被鑿掉。




25所洞窟里,有造像500余尊,浮雕、畫像1000多幅,橫跨東魏、北齊、隋唐,而美輪美奐的國寶全部被侵略者搶回了日本,整個石窟群也幾乎全部被毀,只有第9號洞窟的佛像因為尺寸巨大難以運輸,才幸免于難。
后來,山中定次郎這樣寫道:“每找到一個佛首,那種喜悅,超過了黃金萬兩?!?/p>
三、
“九一八事變”之后,早年那些打著商人、教授、學者、探險隊、考古學家名義的人,撕下偽裝開始光明正大地搶劫、盜竊、挖掘文物。


眾所周知,《四庫全書》是僅次于《永樂大典》的國之重寶,《四庫全書》修成之后,乾隆下令加抄了六個備份,分別藏在“北四閣”和“南三閣”。
“北四閣”指的是北京紫禁城內的文淵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圓明園內的文源閣、盛京(沈陽)故宮的文溯閣。

“南三閣”指的是鎮(zhèn)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揚州天寧寺的文匯閣、杭州西湖孤山南麓的文瀾閣。
因為戰(zhàn)火,“九一八”事變前,保存完好的《四庫全書》只有3部半,分別在紫禁城文淵閣,沈陽的文溯閣,當時存在沈陽故宮博物院,避暑山莊文津閣的《四庫全書》后來運送到了北京。

杭州文瀾閣的《四庫全書》,很大一部分毀于太平天國,經(jīng)過三次抄補,恢復了大半內容,所以被稱為半部。
日軍侵占東北不久,因為有之前大批的專家學者摸底調查,所以對中國文物特別了解,對陵墓也是輕車熟路。 他們闖進沈陽故宮,試圖搶走文溯閣的《四庫全書》,雖然后來被外界集體譴責未能成功,但也抄了副本。

日本人水野梅曉在1935年所寫的《明治大帝和奉天文化的保護》一文,道破了日寇占有我中華文化之野心由來已久:1905年3月10日,我軍占領奉天的當時,我國學術界首先瞄準存放在奉天故宮的《四庫全書》以及眾多的殿版書籍,并提議搬運到我國。
四、
山海關自古就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的起點,素有“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說法,號稱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可謂是名聞天下。

山海關東西南北方向各有四座關門,東邊是鎮(zhèn)東門,西邊是迎恩門,南邊是望洋門,北邊是威遠門。
四座關門以“天下第一關”的鎮(zhèn)東門最為著名,五百年前成化皇帝下旨讓蕭顯題了“天下第一關”的巨幅匾額。
“天下第一關”的匾額長5.8米、寬1.55米,每個字都1米有余,筆力蒼勁渾厚。
可惜,被日本侵略者據(jù)為己有。

據(jù)《良友畫報》1933年第七十四期描述:日本又在新年初一用飛機和大炮轟擊山海關。號稱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不到第二天就失守了?!疤煜碌谝魂P”牌匾已經(jīng)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勝利品,運到東京。

如今,“天下第一關”匾額存放在靖國神社的游就館。
靖國神社總面積10萬平方米,大門外兩側是建于1935年的兩座10米高的紀念塔,碑文上寫道“追慕景仰為皇運的擴展而獻身的盡忠靖國之士和遺烈”。

塔身底座嵌有16塊浮雕,其中10面與侵華戰(zhàn)爭有關,比如“奉天入城”、“占領上?!?。

在靖國神社院內有個陳列館,被稱為“游就館”,“天下第一關”的匾額就存放在那里。
五、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寇所到之處,上至國家級的博物館、圖書館,下至著名的私人藏品,無一例外全部遭到洗劫破壞,甚至連長城都不放過。

1938年,日本關東軍強迫當?shù)乩习傩詹鸬艄疟笨陂L城,拆城地段在蟠龍山上,從第一座五眼樓起西到古北口關門,直到水門洞崔家地,長約5華里。
他們將完整的城磚裝上火車,足足運了3車皮。

北京淪陷之后,首當其沖的就是故宮博物院,為了保護國寶,國民政府決定把共計19557箱的故宮文物轉送到后方,雖然在轉運的過程中工作人員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努力,但由于戰(zhàn)火和客觀條件,仍然損失了很多文物。
比如,北路文物在寶雞轉運時因撞車出現(xiàn)損毀。
在漢中時又因為士手榴彈走火,炸毀數(shù)箱文物,好不容易轉運到樂山,又要面臨南方潮濕的氣候,以及庫房內的白蟻。

當時由于時間緊迫,雖然大部分國寶南遷,但還有很多沒來得及轉移的文物被日軍洗劫一空。
據(jù)統(tǒng)計僅故宮就被搶走書籍242種,340冊,雜志369種,10682冊,后來日偽當局還搜刮了故宮金缸上的金屑,并掠走故宮收藏的1406門鐵炮,甚至還將雍和宮前3座牌樓的金絲楠木柱子換成了水泥柱,金絲楠木被他們運到日本。

除了故宮之外,北京附近的名勝古跡,也遭到了洗劫。
六、
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學術界的專家排著隊來到中國,當時專門研究中國文化的京都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在龍門和云岡石窟,分別獲得了5600件和8000件珍貴的石刻作品。

東京大學在日軍的保護下,先后組織了對北京周口店、安陽殷墟、山東曲阜漢代靈光殿的發(fā)掘。
1926年,科學家在周口店發(fā)現(xiàn)了屬于早期人類的兩顆牙齒,之后中國地質調查所和協(xié)和醫(yī)學院開始發(fā)掘“北京人遺址”。

1927年以后發(fā)掘的“北京人”化石一直保存在協(xié)和醫(yī)院,因為協(xié)和醫(yī)院是洛克菲勒基金會創(chuàng)辦,所以日軍占領北京期間并沒有打“北京人化石”的主意。
然而,到了1941年,日本和美國的關系變得緊張,為了化石不被日軍搶走,當時在協(xié)和醫(yī)學院工作的胡承志和吉延卿奉命將化石裝箱,移交給即將離開北京撤回美國的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

1941年12月5日,裝有“北京人化石”的汽車離開北京前往秦皇島,準備乘船運到美國,誰曾想在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并迅速占領了美國在北京、天津等地的相關機構,而運送“北京人化石”的木箱,也在秦皇島被截。
從此之后,“北京人化石”下落不明。
至于化石究竟在哪里,眾說紛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沒有日軍侵略,“北京人化石”絕對會完好無損。
七、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之后,日軍在特務機關的協(xié)助下,有計劃地在搶劫、掠奪文物。

從國民政府的外交部、交通部、教育部、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編譯館、紫金山天文臺、中央研究院、行政院等幾十個機關部門,僅圖書文獻就搶走了88萬冊,足足裝滿了310輛大卡車。
1938年,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的松本信廣出版了一份名叫《江南踏查》的報告書:昭和十二年(1937)南京陷落,為了適應時局的發(fā)展,急需快速向中國派員進行學術調查以及古文化遺變的發(fā)掘。為此,1938年5月,慶應義塾大學向中國派出了三個“學術旅行隊”,一隊由大山柏率領赴北京、彰德、大同方向,二隊由柴田?;萋暑I赴中國中部,第三隊是松本信廣等赴中國江浙地區(qū)。

第三隊到達南京之后,先洗劫了南京國立研究院,導致保存著城子崖、日照、安陽、安徽壽縣多地陶器、石器標本被搶,以及20多處秦漢遺址的出土文物,還有殷墟出土的大約130個頭蓋骨,和140塊下顎骨。
除了南京國立研究院,日軍還搶了其他地方文物,郭歧在《陷都血淚錄》中寫道:仇英的山水畫,趙子昂的馬,董仲舒、陸潤庠的字畫,岳飛的親筆題字,八大山人的字畫,古版《西廂記》,古代官宦的瓷器及歷代的各種瓷瓶古物等,平常人不容易看到的傳世之寶,如今散亂于市,遭日軍搜羅劫掠。

日本隨軍記者《讀賣新聞》的特派員小俁行男寫道:剛進南京城時還有很多建筑物,可翌日就開始放火,主要建筑物全被焚毀。士兵們沖進深宅大院,在屋里亂翻一氣,掠走值錢的東西后就放火燒房。一位聯(lián)絡員走進蔣介石的家里,從寢室拿了一雙宋美齡穿過的鞋留作紀念。

搶完南京,緊接著古物保存、六朝墓、西湖博物館也被日軍洗劫,還挖掘了杭州附近古蕩石虎山遺址以及吳興錢山漾遺址。
八、
當年私人圖書館損失也特別大,比如南京有名的私人藏書家盧冀野、古筱軒,他們收藏的文物幾乎被搶或被燒毀。
最另令人心痛就是張元濟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東方圖書館。

據(jù)統(tǒng)計,1932年東方圖書館毀之前,有藏書51.8萬余冊,圖表照片5 000多冊。
除普通書籍,還有宋版古書129種,2514冊。
元版書179種,3124冊。
明版書1419種,15833冊。
清代精版書138種,3037冊。
各種名人抄本1460種,7712冊。
東方圖書館當時是中國藏書量首屈一指的公共圖書館,最后卻在日軍的轟炸中,5層大樓的藏書全部被燒毀。

當時日本駐上海艦隊司令官鹽澤幸一表示:“炸毀閘北幾條街,一年半就可恢復,只有把商務印書館、東方圖書館這種中國最重要的文化機關焚毀了,它則永遠不能恢復。”
以上內容只是日本侵華期間掠奪、破壞中國文物的一部分,對華文物掠奪的主體是上百萬日軍,他們造成的破壞的要遠比掠奪得更多。
要知道,日軍在師團一級一般都配置了文物搜索員,負責對中國文物的掠奪。
很多士兵壓根就不理解文物的價值,但人云亦云,看別人搶他們也跟著搶,拿不動的話隨手就毀掉。
出于這種心態(tài),文物的下場可想而知。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