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 “女子利用天氣預報頻繁買飛機延誤險,5年買中 900 多次,獲賠近 300 萬” 的消息在網上炸開了鍋。
大家都在議論紛紛,好奇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畢竟,300 萬可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而她居然能通過買飛機延誤險賺到這么多錢,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01
據(jù)了解,這位女子從 2015 年開始,就踏上了她的 “買險之旅”。
在長達 5 年的時間里,她頻繁購買飛機延誤險,而且令人咋舌的是,她竟然買中了 900 多次。
平均下來,一年差不多要買中 180 多次,一個月就有 15 次左右。
要知道,飛機延誤雖然不是罕見的事情,但能如此高頻率地 “押中”,實在是超乎常人的想象。

而隨著成功獲賠的次數(shù)增多,她獲得的賠償金額也越來越多,前前后后加起來,竟然將近 300 萬。
這可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很多人辛苦工作一輩子,都不一定能賺到這么多錢。
可她卻靠著買飛機延誤險,在短短 5 年時間里就收入囊中。
當警方找到她,將她抓獲時,她卻一臉淡定,堅稱自己的行為符合保險理賠要求。
在她看來,自己是按照保險的規(guī)則來操作的,每一次購買延誤險都是真實的交易,而航班延誤也是事實,她只是運氣好,能夠多次 “押中” 而已,怎么就成了違法犯罪呢?
02
在保險行業(yè)里,理賠是有一套嚴格規(guī)則的。
保險公司不是慈善機構,它的運營需要成本,也需要盈利。
每一份保險產品的定價,都是經過精算師們綜合各種因素,比如航班正常率、歷史延誤數(shù)據(jù)等,計算出來的。
正常情況下,理賠是對那些真正遭遇意外情況的投保人的一種保障和補償。
但如果有人像這位女子一樣,頻繁且高概率地獲得理賠,這就打破了保險行業(yè)原本的平衡。
保險公司在設計延誤險時,肯定沒想到會有人能如此精準地 “拿捏” 住航班延誤的情況。
這就好比一個游戲,大家都按照規(guī)則玩,突然有個人找到了漏洞,一直贏,那這個游戲就沒法正常進行了。
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女子的行為到底該如何定性呢?
這可是個關鍵問題。
根據(jù)《刑法》第 198 條規(guī)定,保險詐騙罪是以非法獲取保險金為目的,違反保險法規(guī),采用虛構保險標的、保險事故或者制造保險事故等方法,向保險公司騙取保險金,數(shù)額較大的行為。
在這個事件里,關鍵就在于女子是否虛構了保險標的、保險事故。雖然航班延誤不是她能控制的,她也沒有制造延誤事故,但她獲取他人身份信息虛構投保人的行為,可能就踩到了法律的紅線。
如果她是通過不正當手段,比如欺騙親朋好友獲取身份信息來大量購買延誤險,那就可能涉嫌虛構保險標的,構成保險詐騙。
但如果她獲取身份信息是經過他人同意,購買保險的行為也都是按照正常流程來的,只是單純利用對天氣和航班的了解來增加獲賠概率,那這就存在一定的爭議了,或許只能算是鉆了保險規(guī)則的漏洞,還不能直接認定為違法犯罪。

03
這一事件在網上引發(fā)了激烈的討論,大家的觀點各不相同。
有一部分人覺得這位女子太聰明了,她能發(fā)現(xiàn)保險規(guī)則里的漏洞,還能利用天氣預報來增加自己獲賠的概率,這是一種本事。
在他們看來,規(guī)則既然存在漏洞,那被人利用也是沒辦法的事,只能怪保險公司自己沒有把規(guī)則制定好。
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女子的行為就是違法犯罪。
保險是為了給大家提供保障,而不是讓人用來賺錢的工具。
她利用不正當手段獲取大量身份信息,虛構投保人,這就是在騙保,嚴重損害了保險公司的利益,也破壞了保險市場的正常秩序。
如果人人都像她這樣鉆漏洞,那保險行業(yè)還怎么正常運轉呢 ?
這起女子買飛機延誤險獲賠近 300 萬的事件,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思考。
在保險行業(yè),規(guī)則是保障各方權益的基石,而誠信則是維持行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靈魂。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也要從中吸取教訓,無論是在購買保險,還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都要遵守規(guī)則,堅守誠信。
只有這樣,社會才能更加公平、和諧,我們每個人也才能在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中生活和工作 。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