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調整心態(tài),走出抑郁》專欄的第50章,要想走出抑郁,首先要調整心態(tài)。

抑郁的孩子總是躺平擺爛,什么都不想做,這對他們走出抑郁是極其不利的。

那你什么都不做,天天躺床上玩游戲,又怎么可能走出抑郁呢?要走出抑郁,他們就必須要行動起來,改變自己的一些錯誤認知、錯誤行為,最終他們才有可能徹底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走出消極悲觀的人生狀態(tài)。

這其實也是孩子難以走出抑郁的根本原因,但凡他們能積極地行動起來,抑郁就不會這么難以治愈?但問題是他們又不想行動,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閉環(huán):要想走出抑郁,就必須要行動起來 ,但他們又天然的排斥行動,那你說怎么辦?

而如何讓抑郁的孩子行動起來呢?關鍵就是改變他們的心態(tài)。

人的心態(tài)會影響人的行為,當你積極樂觀時,你就感覺渾身充滿活力,做事也有勁;而如果你特別消極悲觀,你就什么都不想做。

所以要想走出抑郁,先要調整心態(tài),這也是我們專欄幫助孩子走出抑郁的方法。

在前面的章節(jié)中,我們也已經分享了很多幫助孩子改變心態(tài)的方法,也介紹了孩子可以做哪些積極正面的行為來幫助他們構建更加良好的心態(tài)。

那如何讓抑郁的孩子更多的做到這些行為呢?這一章我們來學習一下相關的技巧方法。

行為3要素

一個行為是否發(fā)生,主要取決于3個要素,就是內驅力、能力和問題難度,只要這3個問題解決,一個行為就會發(fā)生。

也就是說,我們要想抑郁的孩子做出那些積極的行為,就需要讓這個積極的行為具備這3個要素。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內驅力

一個行為是否要發(fā)生,首先要有內驅力,孩子先要在內部產生內驅力,然后內驅力才會驅使他們去做出外在的行為。

舉個例子,你只有餓了,然后你才會想去點外賣,如果你不餓的話,你會點外賣嗎?是不是就不會?你又不是閑的沒事干,有錢沒處花了。而餓了,就會導致你內驅力的產生,從而促使你去行動。

簡單的說,外部行為是為了滿足內在需求產生的,只有先有了內驅力,然后才會有外部的行為。

而孩子之所以難以走出抑郁,就在于他們極度缺乏內驅力。

因為抑郁的孩子往往特別消極悲觀,他們感覺自己是無能失敗,做什么都沒有意義,所以他們就不愿意去做任何事,自然也就缺乏內驅力。

而我們專欄強調先調整孩子的心態(tài),就是為了先激發(fā)孩子的內驅力。只有內驅力產生了,他們才會愿意行動起來,也才能獲得更多的價值感、成就感,最終也才能走出抑郁。

那關于如何激發(fā)孩子的內驅力,我就不多說了,前面章節(jié)分享的知識、技巧方法,都是在教大家如何更好的幫助孩子調整心態(tài),激發(fā)內驅力,不知道具體怎么操作的,再回去自己看看。

然后我們來說一說影響行為的第二個因素,就是能力問題。

嚴格來說,能力問題和難度問題,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能力越高,問題難度肯定就是越低;而問題難度越大,只能說明能力不夠,所以二者一個問題的兩面。

我之所以分開說,是因為這2者的關注點不同,能力問題關注的是孩子自身,而難度問題則是關注的問題本身。

人的自身能力,會嚴重影響一個行為是否會發(fā)生。如果行為執(zhí)行難度太高,明顯超出人的能力,那人就不會去做。

就比如說你會為了考上清華北大去努力嗎?大概率不會吧?因為你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夠,即使努力,也是白費。人不會去浪費時間精力做一件注定會失敗的行為的,因為這樣的付出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當一個行為不發(fā)生時,我們就有必要考慮下是不是行為難度太高,個人能力有所不足。

對于抑郁的孩子來說,我們期望孩子去做的那些行為,往往不存在這個問題,比如說我們期望孩子去看一會書、外出散散步,這是孩子能力不夠嗎?顯然不是的,更多是孩子內驅力不足,是他們不想去做。

再說了,即使真的是因為孩子能力問題才導致的行為失敗,我們也盡量的不要從這個因素上下手,因為你要提升孩子的能力,就需要訓練他,讓他做更多的行為,但抑郁的孩子本身就缺乏行動力,你這不是在給孩子制造更大的困難嗎?

所以能力不足導致孩子行為的失敗,這個原因我們可以基本忽略,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這個因素。

最后,我們來講一講問題的難度

在無法提高孩子內驅力的情況下,要想提高孩子的執(zhí)行力,我們最需要解決的因素就是問題的難度。降低問題的難度,可以大大提高行為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