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著名的十三朝古都,與西安并為我國最著名的兩大古都,歷朝歷代在洛陽留下了諸多印記,予這座城深厚的歷史底蘊。2012年洛陽晚報別出心裁的以《洛陽十個地名,印記千年歷史》為題,用十個數(shù)字地名來承載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淵源:首陽山、二郎廟、三復(fù)街、四眼井、五股路、陸渾關(guān)、七里河、八里堂、九府門、十字街。

首陽山森林公園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九府門位于老集南與西大街交叉口,地處洛陽老城核心區(qū),其實應(yīng)該稱“舊府門”,本是明朝伊王府南大門。伊藩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五子的封國,自永樂六年(1408年)首封伊王朱?之國洛陽,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末代伊王朱典楧被削爵廢為庶人,共傳六世八王(包括追封)。之后伊王府被逐漸廢毀,特別是明清鼎革之后。九府門為伊王府極少數(shù)傳世的遺存,然而門樓于1991年在城建改造中被拆除。

今天來聊聊伊藩唯一一位追封親王:第三代伊王朱勉塣。他身上會有哪些精彩故事呢?

為了面子毆打朝廷命官

為了面子毆打朝廷命官

朱勉塣(音zhèng),生于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十二日,為伊簡王朱颙炔(音yóngquē)的庶長子,生母任氏。

因祖父伊厲王朱?(音yí)玩的太花,年紀(jì)輕輕便喪命,只留下其父朱颙炔一根獨苗。而伊簡王本人也只有三子二女,伊王妃謝氏膝下僅有嫡女內(nèi)黃郡主,三個兒子均為庶出,其中次子未名早夭。第三子朱勉坍(音tān)生于景泰四年(1453年),與大哥年歲相差甚遠(yuǎn)。所以在相當(dāng)長一段時期內(nèi),伊王府的第三代處于一脈單傳之中。

朱?在洛陽城內(nèi)胡作非為,堪稱洛陽百姓的夢魘,由嫡母劉氏和生母丁氏共同撫養(yǎng)成人的朱颙炔這位第二代伊王,也是一位橫行洛陽的小霸王。正所謂言傳身教,父祖如此,那么一脈單傳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朱勉塣能免俗嗎?

朱勉塣雖是長子,可吃虧在是庶子,按照制度不能一步到位受封世子,只能先成為郡王。正統(tǒng)八年(1443年)五月,朝廷正式冊封他為洛陽王。正統(tǒng)十年(1445年)二月,朝廷正式額定其歲祿為二千石,米鈔中半支給。

明代王府欞星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得賜歲祿,意味著朝廷已認(rèn)可其成年,可以出閣,離開伊王府,獨立開府了。事實上,朱颙炔這位老父親,早已在為兒子開府之事做準(zhǔn)備。

正統(tǒng)八年四月,也即朱勉塣受封洛陽王前一個月,伊王突然奏稱:庶長子年已長成,開始別居,但身邊缺乏內(nèi)使使令,自己事急從權(quán)自洛陽等縣訪得岳文通等八名自行凈身百姓,請求準(zhǔn)許將他們收入王府,共長子驅(qū)使。

出于穩(wěn)定社會的考量,明朝對凈身有著嚴(yán)格的限制,民間自宮不被朝廷認(rèn)可,更進(jìn)不了宮。同樣為限制藩王通過各種自主權(quán)坐大,也為防止其為禍地方,對王府官員及內(nèi)侍的來源都有限制,文官由朝廷任命,內(nèi)侍也由朝廷賜予。像伊王這等做法明顯有違禮制,按理少不得會遭一頓斥責(zé)。奈何朝廷對伊藩歷來相對寬容,明英宗竟對此給予了追認(rèn),只是告誡叔祖不得再犯。

至于洛陽王府府邸,伊王也一早為其挑選好合適位置。正統(tǒng)八年七月,朱勉塣剛受封,前河南衛(wèi)指揮楊虎遺留的宅邸便被改作洛陽王府。

區(qū)區(qū)指揮使宅邸如何配得上“高貴”的洛陽王,自然的改建一番方能入住。正統(tǒng)九年(1444年)十月,在伊王的奏請下,朝廷正式命河南三司出錢出人營建洛陽王府。

不知是地方官不上心,還是朱勉塣父子太過挑剔,一座規(guī)模不大的郡王府,建造了兩三年竟然還沒有完工。以至于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年)七月,朝廷遣使冊封河南衛(wèi)指揮僉事張珍之女為洛陽王妃時,冊封儀式也只能在伊王府舉行。

從后續(xù)的發(fā)展來看,阿越認(rèn)為洛陽王府遲遲未能完工,根子應(yīng)當(dāng)出在朱勉塣父子身上。正統(tǒng)十一年,河南境內(nèi)爆發(fā)饑荒,三司以此為由,奏請讓伊王效仿當(dāng)時的宗室賢王周王朱有爝,自備物料工匠營建洛陽王府。

“(十一月)辛巳……先是,河南三司修伊王庶子府。至是三司以時值饑饉,請敕王如周王例,自備物料、工匠,庶不傷民力。從之。”(《明英宗實錄》)

王城公園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意思很明白,您二位太難伺候,所以老子不伺候了,您自個玩去吧,只要你有錢,愛怎么折騰怎么折騰??伤镣鯕q祿只有二千石,怎能和歲祿高達(dá)二萬石,本色一萬四千石的周王比。然而皇帝金口玉開,即便再郁悶,這個啞巴虧也得吃。

此后,朱勉塣沉寂了多年。直到明英宗從瓦剌留學(xué)歸來,當(dāng)了七年南宮之主,奮起一搏發(fā)動奪門之變梅開二度后,洛陽王殿下抓住其急需挽尊的心理特點,再次跳將出來。

天順元年(1457年)七月,朱勉塣奏稱,府中缺乏可供使喚的下人,想從本府軍校之家挑選些“謹(jǐn)厚無依”的婦人和女子入府。

然而明英宗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華點,又是“無依”,又是“女子”,感情你盡撿王府校尉家屬中無依無靠的年輕女子下手啊,這是在選侍女呢,還是在選小妾?真要因此出了事,還不是利歸王府,冤歸朝廷。

念及此,明英宗一口回絕了朱勉塣的企圖。并表示不是乏人御使嗎,真缺人內(nèi)侍不比侍女好使得多。遂命司禮監(jiān)選出兩名內(nèi)使送往河南,供洛陽王府使令。

天順二年(1458年),朱勉塣的名字再次闖入明英宗的眼簾,并引起皇帝陛下的雷霆之怒。

洛陽王府校尉李成給城中一大戶人家辦事,結(jié)果反過來威脅人家,敲詐錢財。洛陽縣典史辛和接到報案,強(qiáng)行將李成抓來審問。

打狗還得看主人呢,朱勉塣聞訊火冒三丈,立馬派校尉侯勉等人將辛和拿到王府“笞責(zé)”,也即狠狠地抽了對方三十鞭子。

事后辛和不服,將此事捅到明英宗案頭。

典史,是知縣下面掌管緝捕、監(jiān)獄的佐雜官,屬于“未入流”,也即連從九品這個最低品階都夠不上的芝麻綠豆官。但再怎樣也是在吏部掛了號的朝廷命官,豈是宗室可以隨意處置的。更別說宗室干預(yù)地方,屬于藩禁之下的高壓線,是皇帝絕對不能容忍的底線,所以只要上達(dá)天聽,必然會遭到明英宗的懲治。

《繁城之下》的宋典史劇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念在此事事出有因,且也沒引發(fā)什么重大后果,明英宗還是饒了朱勉塣一回,對其本人只是稍加斥責(zé),只可憐王府教授卻要給他背鍋。

典史職事雖微,系朝廷守土治民之官。爾輒聽下人擒拏凌辱,是不知有朝廷也。況校尉系本縣土民,既有嚇騙等情,自宜痛加懲治。爾卻不責(zé)校尉而笞典史,徇私違法莫此為甚。爾任情妄作如此,是亦教授不能輔導(dǎo)所致。今提教授來京究治。其校尉李成等令御史就彼執(zhí)問。自今爾宜安分循理,保享祿位,毋蹈前非,庶副親親之意。”(《明英宗實錄》)

倒在黎明前一刻的庶長子

倒在黎明前一刻的庶長子

天順六年(1462年)七月十一日,伊王朱颙炔薨逝,在位38年,享年50歲,朝廷賜謚曰簡。《明實錄》稱他享年46歲,顯然屬于誤記,因為生于永樂十一年(1413年),而古人講虛齡,故當(dāng)為50歲。

甲辰……伊王颙炔薨。伊厲王第二子,母丁氏,永樂十一年生,二十二年襲封,至是薨,享年四十六。訃聞,上輟朝三日,謚曰簡,遣官致祭,命有司營葬。”(《明英宗實錄》)

前文說過,伊簡王去世時在世的子嗣只有兩人,幼子朱勉坍此時年僅10歲,直到成化四年(1468年)十月才受封光陽王,也即不僅年幼,連爵位都沒有。所以無論從哪方面論,身為庶長子的洛陽王朱勉塣都是當(dāng)之無愧的伊王爵位繼承人,父王去世后當(dāng)由他充當(dāng)喪主,順帶管理府事,待服滿襲封伊王。

但這府事不是你想管就能管的。按照明代宗室制度,想要獲得相應(yīng)的政治待遇,必須提前向朝廷打報告,獲得批復(fù)后才可行事,于是有了誕生、請名、請封、請婚、訃告等需由藩府奏報朝廷的一系列制度。

先王去世時,若繼承人年長,那么自然應(yīng)當(dāng)由其來管理府事。但前提條件是,必須由蜀藩長史司向朝廷奏請,獲得恩準(zhǔn)后,才能行使這一權(quán)利。一般來說這就是一個形式,朝廷沒有不批準(zhǔn)之理。

洛神公園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正所謂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即便是形式,該走還得走,因為這其中牽扯到大義、名分,走了形式代表獲得朝廷授權(quán),萬事有朝廷背書,否則便屬于擅自執(zhí)掌藩王大權(quán),少不得要挨一頓斥責(zé),更有甚者可能面臨其他處罰。

比如萬歷年間蜀端王朱宣圻薨逝后,蜀世子朱奉銓仗著自己是先王的嫡長子、法定繼承人,連這個形式都不愿走,不經(jīng)奏請就直接上手主持蜀藩日常事務(wù)。最終本人遭到降敕訓(xùn)斥,蜀藩長史司一干人等被奪俸半年。

恰巧,當(dāng)年八月初六,乃伊藩祭祀本國社稷、山川之神的日子,先王突然亡故,一下子群龍無首,乏人主持。于是乎,伊藩左長史金潤等在伊簡王去世的當(dāng)日啟動緊急程序,撰寫奏疏連同訃告一道上呈朝廷,表示洛陽王和本府官員都要居喪,可能都無法主持祭祀事宜,請求朝廷給予指示。

伊藩此舉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說是請旨,實則是想讓朝廷就洛陽王管理府事事宜盡快給出明確答復(fù)。不過也有其道理在,居喪屬于五禮中的兇禮,而祭祀社稷、山川之神屬于吉禮。吉禮居五禮之首,為最隆重的一項禮儀。相當(dāng)年為讓秦隱王朱尚炳在居喪期間襲爵,明太祖還特地讓禮部制定了一套,喪禮與嘉禮轉(zhuǎn)換的禮制,何況是在嘉禮之上的吉禮。

若是伊藩方面不經(jīng)奏報,直接讓朱勉塣主持,上到洛陽王,下到長史司相關(guān)人員,少不得受一頓懲治。若不對本國社稷、山川之神進(jìn)行祭祀,結(jié)果也好不到哪去。所以上報朝廷,把問題上交屬于最聰明的選擇。

果然,禮部表示王國祭祀乃大事,豈可因私廢公,洛陽王雖然在為父服喪,可身為繼承人,這社稷山川之祭自當(dāng)一肩挑起。于是明英宗命朱勉塣主持祭祀,等于是把管理伊藩府事的權(quán)力移交給了他。

甲辰,禮部奏:‘伊府長史司左長史金潤等言:‘本年八月初六日應(yīng)祭社稷山川等神,而洛陽王并臣等俱居伊王喪,恐未可以承祭?!嫉茸h《禮》不以私喪廢公祀。今洛陽王雖有父服,其社稷山川之祭,宜令主祭?!瘡闹??!?/strong>(《明英宗實錄》)

先農(nóng)壇(原山川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明英宗朱祁鎮(zhèn)駕崩,隨即皇太子朱見深即位。按照慣例,新皇即位當(dāng)賞賜諸王。當(dāng)年二月,明憲宗正式下詔賞賜諸王,作為叔祖輩的朱勉塣雖尚未襲封,卻享受到了最高待遇,與堂伯魯王朱肇?zé)?、遼王朱貴燰(音wēi),及堂兄周王朱子埅、沈王朱幼?(音xué)等新皇祖字輩相同。

戊戌……上以初即位賜親王白金、文綺:魯王、遼王、慶王、肅王、唐王、鄭王、襄王、寧王、周王、沈王、伊王、岷世子各白金三百兩,纻絲羅十五表里,紗十五疋,錦三疋,鈔二萬貫;淮王、晉王、秦王、韓王、代蜀二世子,各白金三百兩,纻絲羅十表里,紗十疋,錦三疋,鈔二萬貫;趙悼王、荊靖王長子,靖江王,各白金二百兩,纻絲羅十表里,紗十疋,錦三疋,鈔一萬貫。”(《明憲宗實錄》)

需要說一下的是,這條內(nèi)容的表述存在瑕疵,此時朱勉塣明明還是洛陽王,卻用伊王相稱,明顯與實不符。

自天順以后,繼承人為先王服滿喪期才能襲爵逐漸成為慣例,少數(shù)服喪期間襲爵大多出于特恩。先王對繼承人而言屬于君父,需服喪三年,以九個月代一年,共需二十七月。

伊簡王去世于天順六年七月,天順八年九月便算服滿(注:去世當(dāng)月便開始計數(shù)),也就是說只要過了九月,除去喪服的朱勉塣隨時可以進(jìn)封伊王。

然而悲劇的是,天順八年(1464年)九月初八,也即為父服喪的最后一個月,竟突然薨了,享年34歲??胺Q倒在了黎明前的最后一刻。

沒辦法,雖然你是伊王繼承人,但直到去世朝廷的冊封詔令未下,那么便是郡王,而非親王,只能享受郡王的哀榮。明憲宗接到訃告,下旨為其輟朝一日,并賜謚曰安惠。全稱洛陽安惠王。

戊午……伊府洛陽王勉塣薨。王,簡王庶長子,母任氏,宣德辛亥生,正統(tǒng)癸亥冊封,至是薨,年三十四。訃聞,輟朝一日,賜謚曰安惠,祭葬如例。”(《明憲宗實錄》)

龍門石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據(jù)《大明洛陽王壙志》記載,朱勉塣去世于天順八年七月初十:“正統(tǒng)八年五月初一日冊封為洛陽王,天順八年七月初十日以疾薨,享年三十有四”。兩相對比,定然是《明實錄》記載有誤,當(dāng)以壙志為準(zhǔn)。

他的去世,也影響到了伊藩的傳承序列,朱勉塣共有四子,其中嫡長子朱諟釩雖已長大成人,但不得不為父王服喪,但服滿襲爵。直到成化二年(1466年)朱諟釩才得以襲封伊王。

隨即在朱諟釩這位新任伊王的奏請下,朱勉塣被追封為伊王,改謚曰安,世稱伊安王。

阿越說

阿越說

伊安王朱勉塣這位倒在了黎明前最后一刻的特殊親王,在歷史上名聲不顯,連《明史·諸王傳》都失載:“天順六年薨,世孫悼王諟釩嗣”。事實上《明實錄》對其記載也極其稀少,最重要的兩則內(nèi)容:一為為了面子毆打朝廷命官,一為朝廷批復(fù)由其負(fù)責(zé)祭祀,管理府事。

毆打朝廷命官看似荒唐,但與“好武,不樂居宮中,時時挾彈露劍,馳逐郊外。奔避不及者,手擊之。髠裸男女以為笑樂”的伊厲王,“縱中官擾民,洛陽人苦之”的伊簡王相比,又不算什么大事,且情有可原。

在明代藩國與地方屬于兩個互不統(tǒng)屬的系統(tǒng),宗室不得干預(yù)地方司法,但地方同樣無權(quán)處置王府屬員。即便王府屬員犯事,地方想要拿人只有兩種途徑:一是先行奏報該府宗王,獲取準(zhǔn)許;二是直接上報朝廷,獲得朝廷授權(quán)。除此之外,不可輕動。且絕大部分情況下,不管走哪條途徑,像敲詐勒索這種事,最終處置權(quán)還是會交給宗王本人。

辛和這位洛陽縣典史,竟然繞過正途徑直拿人,屬于目無法紀(jì),更是對洛陽王府的蔑視。堂堂宗室親貴,被不入品的小雜魚如此挑釁,豈肯善罷甘休。

只能說,自永樂削藩后,親藩地位一落千丈,即便深得朝廷信任的慶王朱栴都被當(dāng)時的寧夏總兵逼得屢屢想要遷藩避禍。以伊藩的情形,伊簡王、洛陽王但凡表現(xiàn)出唯唯諾諾,早就被地方官壓制得死死的。

麗景門

朱勉塣與辛和的沖突只是其一。在此之前的景泰三年(1452年),河南按察司衙門在洛陽興建按察分司衙署,執(zhí)掌分司大權(quán)的按察司僉事葉遄,派洛陽知縣金挀去王府擅取木料,也即不問自取。

要知道親王屬于超品的存在,理論上地位僅次于皇帝,現(xiàn)在正五品的按察僉事不打招呼,徑直命正七品的知縣跑到王府地頭一車車的運木料,這是何等膽大包天。放在其他朝代,特別是我大清,搞不好要人頭落地。但對于大明官員而言,這實屬基操。

河南按察司僉事葉遄,令洛陽知縣金挀取王府木料,創(chuàng)按察分司,為事吏鐘信發(fā)其事。法司請執(zhí)遄與信辯。從之。”(《明英宗實錄·廢帝》)

天順七年(1463年)十一月,三法司會同錦衣衛(wèi)聯(lián)合辦案,查處了一批借奉旨外出辦事,受賄、索賄的官員,多為出使王府使節(jié),其中就有出使伊王府的欽天監(jiān)監(jiān)候陳鼎。按其官職及時間段推算,當(dāng)與伊簡王喪禮有關(guān),也即朱勉塣主政時期。

饒是宗王如此跋扈,都有肖小敢打王府的主意??上攵羰巧陨攒浫跻恍?,會被欺負(fù)成什么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