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面包夾知識
編輯|面包夾知識
?——【·前言·】——?
在古裝劇中我們會聽見這樣一句耳熟能詳?shù)脑挕澳信谑懿挥H”,你可知道它的下半句是什么嗎?
其實老祖宗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封建,相反,他們很開放。

2023年,有一女子在網(wǎng)絡上發(fā)帖子說自己出行購買的軟臥車票。上車后發(fā)現(xiàn)車廂里面除了她之外其余三位都是男性。

尤其是列車需要長途運行,睡覺時包廂門還會處于關閉狀態(tài),一位女士和三位男士同處在密閉的車廂中,任誰都會覺得尷尬。
我們知道,列車上條件有限,即使是軟臥,能供休息的尺寸也很狹小,一個車廂也只是方寸之地,等別提軟臥包廂了。

而且,在這樣的場所中,感到尷尬的不只是這位女士,同行的三位男同志一樣會產(chǎn)生窘迫之感。
在中國,男女授受不親的思想還存續(xù)在現(xiàn)代人的腦海中,這句話也強調了男女之間是應該保持距離的,如果雙方接觸不當可能引起社會非議。

這句話出自《孟子》,意思是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物品,好像在當時的社會中,這樣才是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
所以我們也就理所當然的認為,在古代社會,禮教森嚴、規(guī)矩繁多,稍有不慎可能會觸發(fā)倫理問題以及引起社會非議。

在傳統(tǒng)認知里,男女授受不親就像橫在男女兩性雙方的溝壑,以性別為界限,將雙方禁錮在保守又嚴苛的條條框框里。
這句流傳已久的俗語,透過文字我們都能看到封建禮教的壓抑,若是身處在當時的社會中,可想而知是多被束縛。

現(xiàn)在我們雖然依然沿用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但是更多的是把這句當成一種警醒和規(guī)范,并不會成為戒尺去壓抑人性。
那么古代社會真的就把這句話奉為圭臬嗎,真真實實地這樣做嗎?其實不然,古人比我們想象的要開放,懂得變通。
?——【·古人之“變”·】——?
剛才提到,這句話出自《孟子》,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深受國君和人們的賞識愛戴。

整句話是這樣的“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唬骸┠鐒t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strong>
它的意思是:淳于髡文孟子,既然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物品是禮的規(guī)定,如果嫂子掉進水里,小叔子應該施之援手嗎?

孟子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合理妥當?shù)幕卮穑荷┳拥暨M水里還不去救援,這是豺狼的做法,男女雖然授受不親,但是嫂子溺水應該伸手救助,這是懂得變通。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禮儀和生命孰輕孰重還是要分清的,在這種緊急情況下,顯然是救人命更重要。

若是拘泥于禮儀教條,還是緊守著男女之防,難道眼睜睜看著生命離去而不顧嗎?
孟子這樣的回答也是表明了他的態(tài)度:在遵守教條的同時,也注重人性和實際情況,在特殊情況下要懂得變通,太過保守和僵化是不可取的。

這也是儒家懂得“變”的優(yōu)勢,就像孔子在當時就提出“因材施教”,根據(jù)每個學生的不同而轉變教學方式,并不用一種方式普遍對待大家。
在淳于髡的問題中,也許就有人提了:如果落水的婦人被順利救上來,那么雙方的名譽會受到影響嗎?

在當時,女性的地位普遍還是比較低的,若說名譽受到影響是極有可能發(fā)生的,也許會有一些流言產(chǎn)生。
但是,靈活做出判斷,該出手時就出手,才是對人性的尊重和生命的敬畏,也和現(xiàn)在世界上所倡導的人道主義精神不謀而合。

從《孟子》這短短一篇文章中,就能看出老祖宗的開放與豁達,其實并不如我們想象中那樣死板和封建。
想起幾個小故事,以前的女性是比較忌諱看男醫(yī)生的,比如知名的“懸絲診脈”剛開始也是為了解決男女授受不親的問題。

男大夫給女病患看病不方便直接用手觸摸女病人的肌膚,于是才發(fā)明出將絲線纏繞在女患者的手腕上。

絲線的另一端在男大夫手中,通過脈搏的震動帶動絲線,物體傳輸,起到搭脈的作用,但一聽這種操作就比較難,所以也沒有一部正式醫(yī)術記錄過,很可能只是坊間傳聞。

但是古代男醫(yī)生和女患者確實需要緊守男女之防,宮廷劇甄嬛傳中,太醫(yī)給妃嬪們診脈都要用手帕罩在宮妃的手腕上,也不直接接觸皮膚。
《節(jié)婦馬氏傳》記載過一件事,有一寡婦乳房潰瘍,應該趕緊看醫(yī)生,否則姓名就會性命不保,一件了一個男醫(yī)生,這個婦人竟然拒絕看病,說寧愿死也不讓男醫(yī)治療,后來竟死了。

這種情況在當時也許并不少見,若是一味被禮教束縛,下場也許就跟這個婦人似的,喪命。
儒家講究中庸之道,而《孟子》中記載的“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敝械摹皺唷鼻∏∈恰皺嘧儭?,即為變通的意思。
“權”如果比喻成秤砣,那么在必要的時候他就應該滑動到專門的位置來保持平衡,這樣及時調整才能確保事件正確發(fā)展。
?——【·結語·】——?
我們以今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的一些文學作品或者歷史故事,也許能看到古人愚昧的一面,但也能看出他們開放的一面。

在大是大非面前,古人也是懂得以大局為重,不拘泥于小節(jié)的,就像男女授受不親的后半句,也向我們展現(xiàn)了古人智慧地對待生命。
在當今時代,我們既要有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又要避免因循守舊,學會在姑咱多變的生活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參考:
紅網(wǎng):軟臥車廂分配3男1女:應為乘客提供人性化選擇 2023-04-22
文匯報:當皇帝患病,病痛會讓他做出非理性的決定,甚至由此影響一個王朝的走向嗎? 2021-04-29
光明網(wǎng):《中庸》與“中庸之道” 2022-11-29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