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月建

青木關關口,縉云山脈在此斷裂,南北兩山形成峽谷,妙然天成險關隘口。
時日從璧山北經(jīng)福里樹至青木關鎮(zhèn)步行120分鐘,又一次重走這條道?;叵氘斈晗锣l(xiāng)偶爾也走這條道去趕集或回家。青木關依然是峭壁偉崖,亭亭屹立,盡管公路拓寬,削掉一些崖壁,仍不失險關雄姿,登上北側(cè)原國立音樂學院舊址紀念亭,該亭呈三角形,三根圓形紅柱支撐起亭頂,灰色琉璃瓦,三邊飛檐高高翹起,振翅欲飛造型美觀。崖下川渝公路橫穿隘口,急轉(zhuǎn)直下通往璧山方向,右手邊還有一條新建的青木關環(huán)山步道和公路,左手邊便是青木關鎮(zhèn)關口村。佇立亭中,仿佛聽到了原一代音樂人,在抗戰(zhàn)時期以音符為武器,唱出了民族救亡高亢激昂的歌聲,仿佛身臨其境,心潮起伏。稍時片刻,沿公路行走,看見當年修建的磚石干打壘三層樓房還存在,但只有幾家住戶;原來煤炭舊址上建成了水泥廠,重慶青木關中學,校大門高大寬敞,該校創(chuàng)辦于1946年,現(xiàn)在整體校園煥然一新,擁有初中部、高中部學制教育;鎮(zhèn)老街新街隨著時代變遷,發(fā)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





今日春分,又到青木關鎮(zhèn)。從四楞碑村支路,至王家灣上環(huán)山步道開始登山。據(jù)說山頂上有位石老翁,年齡之高令人咋舌,高達N次方,懷著好奇心去拜望這位石老翁。
上山的步道修建得整齊,約1.5米寬,全是機制條石鋪成,設計合理,登一段陡坡便有段平緩路,如此重復四次到達了遠眺亭,該亭建得簡單,兩邊各有三根圓柱支撐著長方形尖頂,感覺到柱子上缺少三副對聯(lián),少了點文旅的氛圍,穿亭而過一口氣趕到了山頂,樹叢露出巖石輪廓,三步并著二步趕過去,哇哦,石老翁啊石老翁!總終見到你的尊容,據(jù)說你有7000多萬年的歲數(shù)了!真是不敢想象,那時地球上屬白堊紀中生代,一顆小行星沖撞地球發(fā)生爆炸,天崩地裂,翻江倒海,大約是在6600萬年至7000萬年前,第五次生物大滅絕,恐龍也滅絕了,然而,你,石老翁卻兀突立于天地之間到如今。




石老翁高約15米,底盤面積約20多平米,側(cè)面旁邊還有一堆磊石,從正面到背面到側(cè)面,半圍繞走了三次,在背面發(fā)現(xiàn)有前人鐫刻的“石老翁位”,等字跡。仔細打量,也很難述說概全,就權(quán)當形似一尊石老翁天然塑像,仰天贊嘆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這尊奇妙的巨石。寂靜山巔,密密的樹林,空無一人,稍作休息后便向石老翁道別,也許再過幾萬年,石老翁都將立于高山之巔。
下山的途中想起一位作家說的:對于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乃至宗教神秘,大可不必去深究它們存在與否。用句歇后語,就是不要“打破砂鍋問到底”。要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要保持人們對大自然美好的傳說?!坝H母關”就是一個孝義的民間故事,話說明朝末年,此關口一帶有大蟒為患,一母親至此被蟒吞食,其子清查訪母親,下落得知母被害,奮勇斬除害而得名“親母關”,后諧音為青木關。時下我小孫女看完《哪吒2》后問我:“哪吒是真的嗎?”,我笑了笑道,在很久很久以前,哪吒也許存在吧。轉(zhuǎn)念之間就到山下公路邊,這才感覺到雙腳有點發(fā)軟,但此行的任務沒完成,還得去尋找一座橋。






沿著青木溪流水而上,河道幾乎全被建筑物掩蓋,大約走了1公里,才發(fā)現(xiàn)一座小小的單孔卷拱橋,我站在橋這頭,一眼望不那頭,果真名不虛傳,88年風霜地凍日曬雨淋,千萬人行走踩踏,橋面青石已出現(xiàn)坑洼斑駁;橋?qū)捈s3米多,長約15米,橫跨青木溪,再窄的溪河也分兩岸,當年為了學生們學習和老百姓通行便利,1937年由當時的民國政府教育部長朱家驊捐資修建此橋,以朱家驊字號名為“騮公橋”。古人說,修橋鋪路乃行善之舉,當年朱先生此善舉為后人所懷念。



騮公橋建在青木關老街區(qū),迄今人來人往,在橋的右側(cè)建有鄰廊和洗衣臺,用的是得天獨厚的溫泉水,有婦女也有四五十歲的男性,數(shù)十年來在此浣衣,左側(cè)有茶攤,老哥們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兩岸邊住家戶外栽植的花草簇擁和黃桷樹枝繁葉茂相互襯映,清木溪淺底清流,不時有幾只白鷺掠影,遠處滿山蔥蘢蒼翠,此時此地構(gòu)出了人與水與山和諧共處,有動感,有寧靜、有生機一幅美麗畫卷。
我悄悄地離開了那尊屹立山巔7000萬年的石老翁,離開了拱橋遺址,遠去了鄰廓里洗衣男女們的笑聲,輕輕地告訴自己還會再來,再見青木關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