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碼字的過程
“吳忠華”這個選題,是編輯老師給到我的。
在此之前,我有寫過一派“羅大佑”的人物稿,差不多過去一年了。說實話,那時寫的時候,還是感覺有點吃力的。當時大綱改了很多遍,和編輯老師溝通了好多次,后面寫完,編輯老師還給我潤了稿。所以,覺得自己第一次寫的時候,感覺還不是那么成熟。不論是文字上,還是心態(tài)上。
但這次寫“吳忠華”的時候,心情好像更坦然些了。一是編輯老師給了我很大的“自由”,給到簡綱后,先讓我寫初稿,后面還給我的文章潤了色;二是覺得自己也想寫點不一樣的文章,就覺得很有挑戰(zhàn)性。

于是,在前期工作做完后。我就開始搜尋有關“吳忠華”的一些信息與素材。
當然,一手資料還是從他的社交賬號去找,所以,我翻完了他的所有視頻。在此期間,心情有了些小小的波動。
剛開始,我想寫的大致內(nèi)容是:一個完整且感人的故事,就是像類似于網(wǎng)上既有的文章的那種。
但在看主人公的視頻時,他有兩個視頻,給了我碼字的一點新思路。
一條視頻中,他說:“聽說玩互聯(lián)網(wǎng)需要找個模板,我發(fā)現(xiàn)我沒有模板,再牛的編輯也編輯不出我的故事……”
這句話,讓我也有了一些想象空間:他是不是覺得很多寫他的文章,還達不到他心中想要的那種感覺;他的故事,又想編輯成什么樣呢?我可不可以,稍稍寫得不同一點?
碼字的嘛,我現(xiàn)在也想寫得更好一點。尤其是他這句話,讓我覺得,覺得“寫得好”的、最優(yōu)質(zhì)的讀者,或許就是故事中的本人。
所以,我刷到他的另外一條視頻中,捕捉到了他的一點想法。
在那條視頻中,講述了一個“上節(jié)目”的故事。他說,最近幾年不去上節(jié)目,有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不想表演“煽情”。
怎么回事呢?就是他上過一檔節(jié)目,我之后也去看了。
他講的是,節(jié)目組就是想讓他把那些事兒再說一遍,然后自己的媽媽想起傷心事又會哭。就是有種“販賣眼淚”的感覺。
尤其是,節(jié)目組還會不經(jīng)意要他擺拍,借用他的朋友關系,給節(jié)目制造熱度。他并不想配合,所以,他也不想去上節(jié)目了。
這個插曲,我覺得寫在文章中,有點爭議,也沒寫,就放在這里講了。
這讓我感受到,他是不是也不喜歡那種“慘兮兮”的傳播,所以在寫的時候,我選擇用明朗、積極的文字去講述他的故事。
這是他的視頻,給我碼字時的啟發(fā)。
2.確實,不是一個人在寫作
還有小頁的故事。
其實,在大綱中,我只想好加入一個小故事,但還不知道要加入怎樣的故事。
也是很巧,剛好刷到良田的視頻,剛好刷到他拍小頁的視頻。于是,我順著良田的視頻,去翻看了小頁的視頻,和她的故事。
她的故事,也有著符合主題的內(nèi)核。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經(jīng)歷,或許可以被更多人看到。
而很久之前,我也有寫過良田拍一位做服裝電商的女生的故事。很遺憾,那次沒有過稿,發(fā)在了自己的賬號。
但這一次,就是那么巧吧。
好的故事、好的內(nèi)容,總會被人看到的。四維的文字,也會在多樣的網(wǎng)絡時間中,去到任何它想去的地方。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