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自然博物館一場面向青少年的講座引發(fā)了不小的爭議。博物館在講座中通過 PPT 展示了流浪貓的危害,這一行為讓不少人炸開了鍋。
有人覺得,流浪貓是城市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流浪貓原本是寵物貓,因為主人不負責任,隨意棄養(yǎng)、不做絕育,才導致它們流落街頭。這些人認為,博物館應該宣傳如何與流浪貓和諧共處,比如采取定點投喂、科學救助絕育(TNR)等措施來合理控制流浪貓數(shù)量,而不是只講危害,擔心這樣會誤導青少年的觀念。
可咱也得明白,流浪貓確實存在一些危害。從生態(tài)方面來講,流浪貓可是出了名的 “捕獵小能手”,鳥類、小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等都是它們的獵物。這對生物多樣性破壞可不小,好多小動物的生存都受到威脅。像在一些公園、濕地,流浪貓多了,小鳥的身影都少見了。
公共衛(wèi)生上,流浪貓也不讓人省心。它們身上可能帶著弓形蟲、狂犬病病毒等一堆病菌,要是不小心接觸或者被抓傷咬傷,人就容易被傳染,健康會出大問題。還有,流浪貓要是在社區(qū)大量聚集,它們的叫聲、排泄物,都會影響居民生活,制造噪音、污染環(huán)境。
這次爭議也給我們提了個醒,對待流浪貓得用科學合理的辦法。一方面,愛心人士和志愿者做的流浪貓絕育等救助工作值得點贊,這對控制流浪貓數(shù)量很關鍵。另一方面,也要讓大家,尤其是青少年,正確認識流浪貓可能帶來的危害,這樣才能培養(yǎng)他們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和責任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