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在年輕一代的沖擊下,傳統婚姻模式正在慢慢土崩瓦解。
先是江浙一帶“兩頭婚”的興起,再到如今的“干婚現象”。

許多人可能第一次聽到“干婚”這個詞,簡單來說,“干婚”就是“兩頭婚”的升級版。
“兩頭婚”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男娶女嫁,而是婚后交替去雙方父母家,兩個孩子也是一個隨父姓,一個隨母姓。
同時,家里也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而是都叫爺爺奶奶。

“干婚”則是一種更新的婚姻模式,即在法律上保持婚姻關系,但在日常生活、財務狀況等方面卻互不干涉。
夫妻倆不是一體,而是以一種平行的方式共同生活。
在經濟條件越好的地區(qū),尤其是以開放包容著名的上海,這種“干婚現象”愈加普遍,并且開始向全國蔓延了。
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生存壓力大
說起“干婚”,讓我想起了之前流行的一種戀愛模式——“周末情侶”。
“周末情侶”指的是戀人在同一個城市,但不在一個區(qū)工作。
因此,為了工作,只能在周六周日見面來維系感情。
其實,前幾年所流行的“周末情侶”,已經不適用于當下的就業(yè)環(huán)境了。
如今,遍地都是996的單休工作,甚至有007的牛馬工作。而周末休息的時間,也需要保持隨時待命的狀態(tài)。
這樣的工作模式,也不需要考慮“周末情侶”的問題,因為根本沒有時間談戀愛。
實際上,無論是“周末情侶”,還是“干婚”,所反映出的問題都是年輕人的生存壓力過大。

繁忙的工作,甚至無法讓年輕人進行一段正常的戀愛和婚姻。
我們都知道,哪怕是出門玩,也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更何況,維持一段戀愛、婚姻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與上班不相上下。
上完一天的班之后,年輕人根本沒有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只想躺在床上充充電。
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曾提出一個概念,叫做“低欲望社會”。
當社會壓力過大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選擇降低自己的物欲、戀愛欲,甚至是性欲,整個人完全變成一副行尸走肉。
不能既讓年輕人在工作上24小時待命,又讓年輕人去談個戀愛、結個婚來提升生育率。
而對于那些依然有結婚需求的年輕人來說,就選擇了一種最“節(jié)能”的婚姻模式——“干婚”。
兩性對立矛盾
近幾年,男女對立愈演愈烈,言論也越來越極端。
大多數男性認為,高彩禮加上房車,已經完全超出了經濟能力之外。
大多數女性則認為,結婚之后事業(yè)發(fā)展受阻,生育導致的身體損傷無法恢復如初。

在結婚這件事上,雙方出奇地保持了一致,即無論男女,都覺得結婚是件虧本買賣。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任何對立本質上都是對利益的爭奪。
由于傳統婚姻模式對男性的角色期望,導致男性需要承擔起過度的經濟。
而職場中對女性的歧視,以及生育保障的缺位,導致女性選擇了婚姻,就意味著放棄了事業(yè)。
與此同時,由于大數據模型所產生的“信息繭房”,讓越來越多的人只愿意看見自己想要看見的。
于是,便造成越來越多的人極度以自我為中心,同時十分缺乏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
那些自身經濟條件不足,又沒有合理的生育保障的年輕人,紛紛選擇了不婚不育。
這也直接導致了,我國每年的結婚率一直下滑。

而對于那些有結婚需求的年輕人來說,就商量出了一個誰也不占誰便宜的婚姻模式——“干婚”。
既然男方覺得彩禮、房、車是虧本買賣,那么就統統廢除這些,婚后也無任何財產往來,各管各的錢。
而對于女方來說,既然覺得生育是一種傷害,那么生不生全都由女方自己決定。
與其說“干婚”是一種夫妻關系,不如說是像合租室友一樣搭伙過日子。
總而言之,“干婚模式”是一種誰也不占便宜,誰也不吃虧的新型婚姻模式。
在這種婚姻模式下,夫妻兩人既沒有過多的情感交流,也沒有財務枉來,完全是為了結婚而結婚。
各位讀者朋友能否接受“干婚”呢?歡迎在評論區(qū)友好討論。
-The End - 作者-貓頭鷹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