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溯源:三代僧人的千年佛愿
東晉永和元年(345年),高僧曇光于新昌石城山結廬修行,開創(chuàng)隱岳寺。南朝齊梁時期,三代僧人僧護、僧淑、僧祐接力30年,以山為紙,鑿刻出江南第一大佛——通高16.3米的石彌勒像。佛像兩膝間距10.6米,掌心可容十余人,被劉勰《文心雕龍》譽為“不世之寶”。2013年,大佛與千佛巖一同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今仍可見南朝工匠斧鑿間的虔誠印記。

建筑與藝術:山體為佛,石窟為經
江南第一大佛
大雄寶殿內的彌勒石像依山而鑿,耳長2.7米,垂目含笑。遠觀莊嚴,近看慈悲,暗含南朝“目準心計”的視覺校正智慧——工匠利用透視原理,讓佛像在不同距離呈現(xiàn)最佳神態(tài),堪稱古代工程學奇跡。
千佛禪院
485年開鑿的火山凝灰?guī)r洞窟中,1075尊佛像密布如星,最小僅手掌大小。陽刻線條從犍陀羅風格的深目高鼻,漸變?yōu)榻享嵨兜膱A潤面容,記錄佛教藝術本土化的關鍵歷程。
般若谷
明代采石場廢墟化身禪意空間,50米高七級瀑布暗合“七級浮屠”佛理,漢白玉經幢鐫《心經》,飛瀑聲與梵音共鳴,成為網紅打卡點。
亞洲第一臥佛
2003年鑿刻的涅槃臥佛全長37米,天然巖層褶皺化作袈裟紋理。空中棧道俯瞰,佛像似與群山共呼吸,禪意直抵人心。

文化體驗:從佛偈到武俠的時空穿越
晨鐘暮鼓·禪修日常
6:00晨誦:薄霧中僧眾于大雄寶殿誦《華嚴經》,梵音繞梁。
佛心廣場:20米高“佛”字石刻傳為弘一法師墨寶,天然疊石成“心”字造型,晨光穿透銀杏時丁達爾效應最易出片。
棲光凈院:茶禪一味堂供應新昌大佛龍井,配支遁大師舍利塔的銅鈴清音,偷得浮生半日閑。
地質奇觀
石城山球狀凝灰?guī)r記錄火山活動史詩,放生池畔1.5億年前的龜化石、解開巖地質剖面,竟成“佛教+科普”跨界課堂。

2025實用指南
交通:高鐵至嵊州新昌站,打車20分鐘直達;自駕導航“大佛寺停車場”
門票:全票70元(60-69歲半價,70歲以上免票),景交車5元
開放時間:夏季6:00-17:30 / 冬季6:00-17:00
半日路線:景區(qū)門→雙林石窟(臥佛)→千佛禪院→佛心廣場→般若谷→棲光凈院→射雕村

人文哲思:石壁上的永恒對話
這座將山體轉化為佛相的千年古剎,既是南朝工匠“以天為幕,以石為宣”的藝術實驗,更是佛教中國化的鮮活見證。當游客立于般若谷瀑布前閉目聽《心經》,或觸摸千佛巖模糊的唐代供養(yǎng)人題記,歷史不再是課本名詞,而是可觸可感的生命敘事。
正如采石場廢墟中重構的禪意空間,既延續(xù)“農禪并重”的古韻,也回應著現(xiàn)代人對精神歸宿的追尋——真正的圣地從不高高在上,而是在人間煙火中照見永恒。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