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打開交易軟件,朋友圈已經炸了。有人曬著持倉圖哀嚎:"又虧了三個點!"有人在評論區(qū)對罵:"外資跑了!""主力騙線!"還有人發(fā)了個蠟燭圖表情包,配文:"我的小心臟要坐過山車了。"

這種場景,股民們閉著眼都能腦補出來。就像昨天還在群聊里吹牛:"XX科技要起飛了!"今天就集體化身祥林嫂,對著K線圖數第幾根陰線。股市跌了罵市場,漲了謝天謝地——這屆投資者的血壓,怕是比主力資金還難伺候。
跌停板上的"情緒交易所"
其實啊,股票漲跌本身沒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把自己的情緒賬戶和資金賬戶綁在了一起。今天虧100塊帶來的挫敗感,能抵消你昨天賺200塊的滿足感。

這就像菜市場討價還價,明明平時能接受"漲一塊"的青菜, 暴跌背后的"灰犀牛"與"黑天鵝" 當然,市場不會無緣無故發(fā)脾氣。今天的下跌,可能是昨晚美聯儲加息的連鎖反應,也可能是某行業(yè)龍頭暴雷的蝴蝶效應。聰明的投資者不會只盯著賬戶數字發(fā)呆,而是要透過屏幕看到那些正在奔襲的"灰犀牛"和突然降臨的"黑天鵝"。 就像2021年教育雙減政策出臺前,誰也沒想到教培股會集體撲街;又如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fā),醫(yī)藥股的狂歡和旅游股的寒冬幾乎在一夜之間切換。今天的K線圖,或許正藏著明天的行業(yè)密碼。與其盯著漲跌幅罵街,不如問問自己:這場風暴,是短期的情緒宣泄,還是長期趨勢的拐點? 跌停板上的"黃金機會" 那些在跌停板上撿漏的高手,往往不是運氣好,而是懂得逆向思維。2018年市場低迷時,某消費龍頭股被腰斬,當時人人喊拋棄,如今當市場被恐慌籠罩,也許正是價值回歸的前夜。 當然,這需要建立在深度研究基礎上。就像淘寶清倉大促時,聰明的消費者不會閉眼搶,而是先看商品是否剛需、價格是否真香。投資也是一樣,跌停板上的"白菜價",究竟是價值低估還是價值陷阱,需要冷靜的頭腦和扎實的功課。 關掉交易軟件的提示音,市場漲跌不過是數字的舞動。真正決定盈虧的,是我們能否在貪婪與恐懼之間,守住理性的城池。下次再看到持倉變綠,不妨深呼吸三秒:這是市場在考驗你,還是在饋贈你?
和自己的人性賭一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