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留心皆學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處處留心還可以皆心理學?!?/p>

昨晚,公司聚餐,席間有女同事站起來,對另外一位女同事說:“走,上廁所去”。

這位被叫的女同事隨即起身,倆人一起往廁所走去。

看到這個現(xiàn)象,有位男同事發(fā)問:“為啥女人總是喜歡一起去上廁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背后的原因男人根本想象不到,而女人則可能壓根就沒想那么多。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女人總是喜歡一起去上廁所的背后,至少蘊含了三點心理學知識。

一、性別認知發(fā)展理論

女人喜歡一起去上廁所,是女性潛移默化地在做符合自己性別的行為

或許有人會提出質(zhì)疑:“你的意思是說,女人天生就喜歡一起去上廁所?”

不是說,女人天生就喜歡一起去上廁所,而是女人一起去上廁所這一行為,符合女性性別特征。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在其提出的“性別認知發(fā)展理論”中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

兒童在3歲到5歲時,會逐步形成性別認同,并主動尋求與自身性別相符的行為模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女性受到傳統(tǒng)性別分工的影響,常常被鼓勵參與群體活動。一起上廁所這樣的行為,也是一種群體活動。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說女人喜歡一起去上廁所,是女性潛移默化地在做符合自己性別的行為。

二、社會認同理論

女人喜歡一起去上廁所,是在說:“我倆是一伙的?!?/p>

然而,“我倆是一伙的”這背后則是由心理學上的“社會認同理論”在做支撐。

“社會認同理論”是由英國心理學家亨利·塔菲爾和澳大利亞心理學家約翰·特納共同提出。

從“社會認同理論”的角度來說,人們常常通過將自己歸類到某個群體,來獲得歸屬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一名女性對另外一名女性發(fā)出一起去上廁所這樣的行動號召時,另外一名女性積極響應,這倆人就是在做群體歸類。

通過這種群體歸類,以此來獲得一種屬于倆人的歸屬感。

所以,我們說女人喜歡一起去上廁所的背后,是一種社會認同的心理學理論在發(fā)揮作用。

三、社會比較理論

女人一起去上廁所,順便聊點小八卦,以此來評估自己是否需要調(diào)整某種行為策略。

這背后所體現(xiàn)的是社會比較理論方面的心理學知識。

社會比較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在1954年所提出來的。

這一理論的核心觀點是:

當個體缺乏客觀標準時,會通過與他人比較來評估自身的能力、觀點或社會地位,從而減少不確定性,滿足自我評價的需求。

當女人約上自己的同伴一起去上廁所時,倆人聊起某人某事,在這種小八卦中,彼此會結(jié)合自身情況,來決定是否需要調(diào)整某種行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比如說:兩位一起去上廁所的寶媽,倆人聊起關(guān)于孩子的事,其中一名寶媽談到某某家的孩子,報了個鋼琴興趣班。

這時候,另外一位寶媽,可能會想到自家孩子,也是個女孩,是不是也可以考慮去報個什么興趣班。

所以你看,女人一起去上廁所,順便聊點小八卦。

從八卦信息中,來決定是否要調(diào)整自身的某種行為,這本身所體現(xiàn)的是社會比較理論方面的心理學知識。

這時候有人就要說了:“就一個簡單的‘女人喜歡一起去上廁所’的事,有必要這樣深入剖析嗎?”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對心理學感興趣,完全可以通過“處處留心皆心理學”來了解更多的心理學知識。

-The End - 作者-而這 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