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且惟有真正使自己靜下來,則不失一種能量。
試看周圍,多少人整天魂不守舍,丟三落四,語無倫次,邏輯混亂,形似行尸走肉般在世間行走。那么,為什么有那么多“慌張”之人呢?追其深層原因,則是把心“丟”了。

心,是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根本。具有一顆清靜、純粹、干凈的心,對于整日忙碌的我們來講尤為重要。
心靜了,純了,凈了,定住了,方能明辨是非、剖析對錯,且能認真、仔細地傾聽對方講話,明白其真實含義,才能知道自己的思路該從何處入手?也惟有讓心靜下來,才具備應(yīng)對一切問題的辦法和途徑。故,配置一顆純粹、干凈、清凈的“靜心”至關(guān)重要。
王陽明先生說:心即理!心外無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
心,是人一切感觀的主宰,決、聽、視、好、惡皆是由心所決定、所主宰。眼、耳、鼻、皮膚等充塞于心的周圍,皆是心的附屬器官,受心的指使和調(diào)配。如果沒有心之感應(yīng),一切對外的感覺便是寂靜狀態(tài),世上也無事物存在。
那么,什么是理呢?理即禮是。惟有靠我們的心去感悟,并與具體事物去對應(yīng),去校驗,去真?zhèn)?,窮其理,方明明德。 “明德”就是天理,存于我們心中,是用心去體悟。
陽明先生強調(diào):存天理是前提,是萬物本性所使,更是一種意和念,學與知是意之動,實踐和磨練才是根本,光說不練等于無用。
什么是物?“物即謂是事,正如孝就是孝親、孝父母一事;事即道,道即事”。既然道與事一致,道存在于自然,有由感覺,沒有心之動,也就沒有道之現(xiàn)。譬如心中若無孝之念,也就無行孝之事,即心外無物。
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便是從心開始,從自己做起,心與天理同在,從而主宰世界,讓世界歸于寧靜與和諧。
綜上幾點,王陽明先生非常重視內(nèi)心的體驗與事上的磨練,一切事物首先存在于自己內(nèi)在的探究和意念上,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人是宇宙的主宰,遠離了人與性,一切皆歸于寂靜虛無。
所以,面對外界的一切物質(zhì)及存在,何曾不是一種虛妄?有必要緊抓不放呢?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我們一生如果貪著在一切物欲層面上,那么在生命的終點定會累死在對物欲的貪念之上,終生都不明白惟有“養(yǎng)心“才是人生之根本。

如何養(yǎng)心?
心,是成長自我,步入成熟的基石。應(yīng)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讓自我那顆浮躁、緊張、慌亂的心靜下來。靜心是成就人生的第一要務(wù)。若得過且過,做事情從來不過大腦,人云亦云,隨波逐流,那么,那顆曾經(jīng)純粹的“初心”會被渲染地“五顏六色”,完全失去了它曾經(jīng)的光華與本色。所以,靜心是我們終生研習的必修課,需日日習修。
試問,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那天,自己終生所創(chuàng)造的“江山”,如房子、子車、票子等物質(zhì)上的東西有哪一樣能帶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呢?唯有看破、放下、平靜、淡然、釋懷才是人生自在、快樂、幸福的源泉。
對此觀點,也許大部分人會說:我不追求這些物質(zhì)上的享受,來到這個世界圖了個什么?活著難道沒有任何追求嗎?
話沒有錯,但問題是我們應(yīng)追求什么?為誰去奮斗?為自己還是為父母、家人能過上幸福、尊嚴的生活去奮斗?還是為自己的吃喝玩樂去“奮斗”?是為無我,利他,敬天,愛人去努力,還是為自我心中那個小九九而上下沉浮?
只有懂得這些深層邏輯后,方能在靜心、沉穩(wěn)、目標、勇毅中去努力奮斗;才會長風破浪,揚帆啟航,勇往直前,直達彼岸。

故,心之動能,是以靜為前提,丟拋、棄除、屏蔽生活中所有的爛人爛事,讓其化為一柱云煙,隨風而逝。心無掛礙,心無旁騖地向著宏大目標闊步向前。聚精會神,心致一處,明確目標,時刻明白自己的奮斗究竟是為了什么?是為家人的幸福而承載擔當和責任,還是為了謀取一己之私欲?
欲成大事者先靜如如不動之心;欲求幸福者先掃雜亂彌塵之心;欲自在無憂者先除貪嗔癡慢之心;欲終生快樂者先存無我利他之心。
綜上所述,一方之言,見仁見智,以鄉(xiāng)讀者。(愚敏)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