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南京市高淳區(qū)古柏街道雙紅村安置小區(qū)廣場上,一場非遺進小區(qū)活動熱鬧舉行。村民吳富景、吳財景兄弟帶來的傳統(tǒng)曲藝送春,吸引眾多居民圍觀,大家紛紛點贊,稱其親切好聽,希望傳統(tǒng)得以傳承。

吳財景今年57歲,哥哥吳富景大他兩歲。他們的父親吳祚基是當?shù)赜忻?a class="keyword-search" >送春藝人,留下40多首手抄唱本。受父親影響,兄弟倆十來歲就外出送春。那時條件艱苦,送春是為補貼生活,甚至被人稱為“文明討飯”。

送春也叫唱春、頌春,是高淳民間文藝形式,歷史悠久,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相傳起源于明朝永樂年間,燕王朱棣奪位后,出現(xiàn)異常氣候致南糧北運受阻,送春人薦馮大人領皇榜解運糧之困,送春由此流傳下來。

送春一般兩人搭檔,一鼓一鑼,一唱一和。鑼稱“金鑼”,鼓為“御鼓”,都有特定講究。送春時執(zhí)鼓者為大在左,敲鑼者為次在右,鼓彈13下,鑼敲9聲,曲調(diào)多樣,內(nèi)容豐富,用高淳方言行腔切韻,親切易懂。送春不僅要唱得好,還需隨機應變,有見啥唱啥的“見子歌”絕活,考驗送春人的見識與即興創(chuàng)作能力,送春人也因此被稱為“小才子”。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因外出務工和成家,兄弟倆停止送春。近年來,高淳送春成為省級非遺項目,送春人成為“非遺傳承人”,兄弟倆“復出”愿望強烈。現(xiàn)在他們閑暇時翻看父親留下的唱本,常常敲鑼打鼓唱起來。吳財景還收集整理老唱詞,結合黨的政策、鄉(xiāng)村振興等編寫新唱詞,贊時代新風、唱改革故事。他們積極參加非遺進小區(qū)、進景區(qū)、進校園活動。如今生活變好,送春不再是過年專屬,吳財景表示,他們更有責任把送春唱下去、傳下去,讓這一非遺在新時代煥發(fā)新活力。
通訊員丨韋東寧 魏宏偉 邢光理
編審丨大帥
來源丨民生中國網(wǎng)
熱門跟貼